分享

孩子的话不能太当真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幼儿期孩子想象有如下三个典型特点,其中“想象与现实容易混淆往往容易导致家园误解,甚至冲突。

一、想象容易与现实混淆

幼儿初期,儿童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混淆,不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因而会把童话故事当成真的,也会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内容当作真的,并以肯定的形式加以叙述。

一个四岁的女孩,非常喜欢邻居小朋友的长毛绒娃娃。妈妈答应在她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个同样的娃娃。后来她就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长毛绒娃娃。”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一个中班孩子回家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围墙倒了,……,压了很多小朋友,”“送医院了。”第二天,孩子的妈妈关切地向老师问起这件事,老师说,墙没有倒呀。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幼儿园内搞基建,为不影响幼儿出入大门,就在园旁边破了一截围墙,便于工程车出入,这孩子看到这截缺口。

这并非小女孩有意说谎,而是体现了幼儿想象的特点——他们分不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想象的。

因此,孩子的话别太当真。特别是孩子说幼儿教师或幼儿园坏话时,更不能当真。

二、容易见异思迁

在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几乎没有主题和预定的目的。他们在开始活动之前,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常常看到什么就玩什么,究竟要怎样玩也不明确,虽然有时也能说出一个活动目的,可实际上对其想象活动的开展并不起作用。

一个三岁多的女孩,问妈妈要笔和纸,声称是要画一个大的彩色电视机。可是后来由于画不成方形,就说要画个红苹果,最后看了看自己的画,又说是画的大气球。从观察得知,幼儿初期的想象似乎经常与知觉过程相纠缠,想象的主题常以当前的感知对象为转移。

在游戏里一会儿是“娃娃家”的爸爸,一会儿又去做汽车“司机”,再过会儿会拆掉汽车搭大轮船了,总之是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

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在游戏中,一会儿喜欢玩这个,一会儿又喜欢玩那个。在画画时,一会儿画一头牛,一会儿画一个人。

    三、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三、四岁的孩子拿椅子做开汽车的游戏。

他们坐在椅子上,嘴里叫着“嘀嘀嘀”,有时还会叫“让开!让开!汽车来啦!”。这样他们就感到极大的满足,表现非常愉快,至于汽车开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是不会去考虑的。

幼儿对一个生动的故事往往会百听不厌,故事完了还要求再讲下去。这不是因为他们关心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因为在听故事时,头脑里会呈现出生动的形象,因而感到了满足的缘故。

到幼儿晚期,由于想象目的性和有意性的发展,以想象过程为满足的现象减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