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通才, 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至今仍被人时常谈起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8-25
说到王守仁,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王阳明,从他去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期间涌现了无数的崇拜者,可以说是各行各业无所不包,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三岁孩童,都津津乐道于他的传奇经历、他的伟大人格、他的深刻思想。
照理说,一个有如此高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出身于想对贫寒的家庭,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甚至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小的时候也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在元朝,贫苦的下层人民是不配拥有名字的,就跟明治之前的日本一样,都是用生日或者在家里的排行等数字来指代,朱元璋在幼年时期就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一个个活活饿死,现在想来都让人毛骨悚然,朱元璋正是在遭受苦难之后奋发图强,才有了后来的一代雄主。王守仁跟他们明显不同,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据说他们这支还属于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就是王献之、王导那一家,土地钱粮几辈子都用不完,关键还不用自己干活。进入明代以来,家里也不缺当官的,不过大都是些小官,最高也不过做到四品,但是到了王守仁和的父亲这一辈,迎来了转机。

在王守仁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情,甚至比今天考上世界顶尖名校还要厉害的多。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王家对王守仁的要求开始变得严格起来,不光找了很多当时有名的老师来教他,王华更是亲自检查他的功课并教他一些读书之外的事情。王守仁并不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特别是在当时的正统道学—四书五经上面,但是与其他读书人不同的是,王守仁并不是一个拘泥于书本的人,他总是习惯性的将书本的内容与现实环境相联系,久而久之,王华发现了儿子的问题。他决定尊重儿子自己的选择(有个好父亲很重要啊),并带他出了一次关,让儿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了新鲜的事物。

但是王守仁后来的一些举动就大大出乎王华的意料之外了,他先是要带兵打仗,后来又要成为像孔孟朱那样二代圣人,排除儿子的精神问题之后,王华决定让儿子结婚来稳住心性,但是他又错了,王守仁自从立下做圣人的志向之后从来没有更改过。为了领悟圣人之道,有一次,他甚至盯着一片竹子几天几夜,只是希望从中领悟出圣人当年得出的大道理来,可是这一切最后都只是徒劳。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有所怀疑,圣人所说的理在哪里,圣人说的灭人性是正确的吗?
读书人不能没有功名,王守仁到底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参加三次会试之后,终于考中二甲,正式步入仕途。这之后的几年里,他对本职工作并不关心,依然每天沉迷于圣人之道。后来,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阉刘瑾,王守仁被贬到了偏远的大西南地区做了一名小小的驿卒。在当时人看来,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毁了,都在为他感到可惜。可是王守仁没有沮丧,这样偏远的地区也许能给自己更多的灵感。

就是在这个语言不通、到处都是强盗劫匪的地方,王守仁一呆就是三年,期间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却终于最后时刻悟出了真正的圣人之道,那就是存天理是对的,灭人欲是不对的,人们有追逐人性的自由,并由此创立了影响后来无数人的“心学”,这成为后来无数人的精神支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