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 夕 节 七夕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而现在更多的是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中国人是爱过节的,而每个节日都有着它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习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过节习俗,今天就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吴地的七夕习俗。 ![]() 牛郎织女 ![]() 在吴地,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相关传说的是太仓的龚明之,在其编纂的《中吴纪闻》的一书中,详细地记载道: ![]() 龚明之是南宋人,在南宋的时候,当时太仓还隶属昆山,所以在《中吴纪闻》中写的还是昆山县。黄姑这一地名,是由河鼓讹变而来,而河鼓就是天上的牵牛星。在黄姑村还建有牛郎织女庙,每逢七夕,人们就来此焚香祷告。太仓黄姑村,也被后来认为是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发祥地之一。 ![]() 到了清朝,在顾禄的《清嘉录》一书中,还总结了颇具吴地特色的七夕习俗,分别是吃巧果,投针验巧,看天河。 ![]() 巧果 ![]() 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 《吴歈》 蔡云 几多女伴拜前庭, 艳说银河驾鹊翎。 巧果堆盘卿负腹, 年年乞巧靳双星。 ![]() 巧果,其实就是七夕节当天要吃的一种小零食。通常是用面粉和糖做的,首先做成类似苎麻的形状,然后放到油锅里将其炸至酥脆,就可食用了。以前考量一个妇女能不能干,手巧不巧,就看她在七夕节做的巧果,形状好不好看,味道可不可口。如果做出来的巧果色香味俱佳,那四周的邻居和亲戚都会赞不绝口,如果做出来的巧果,味道一般、形状差劲,一来自己脸面无光,更有甚者,背地里还要被别人说三道四。 ![]() ![]() 投针验巧 ![]() 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徐俟水膜生面,各拈小针投之使浮,因视水底针影之所似,以验智鲁,谓之巧。 所谓投针验巧,就是在七夕节当天进行占卜。在七月初六的晚上,先在碗里倒满一碗水,放在露天让它静置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后,让碗里的水晒上一段时间,等到碗中的水面上出现一层薄膜,就将绣花针轻轻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看这枚针在水中的倒影,如果倒影细如线,那就说明女子手巧,如果倒影粗如椎,那就说明手比较笨。 ![]() ![]() 看天河 ![]() 七夕后,看天河显晦,卜米价之低昂,谓晦则米贵,显则米贱。 ![]() 《七夕看天河》 未弦月色映前谿, 静夜银弯一望低。 欲卜秋来新米价, 天孙远嫁在河西。 江南水乡,自古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民谚也流传至今。七夕节,还关乎着江南一带的米价,这也是令人很好奇的一件事。古人一直秉承着看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和天气息息相关,所以十分重视气候的变化。七夕过后,人们抬头仰望星空,如果银河晦暗则代表未来天气不好,秋天的收成较少,则米贵;如果银河闪亮则代表未来风调雨顺,是个丰年,米就便宜。 ![]() 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到“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祈福祝愿,再到“欲卜秋来新米价,天孙远嫁在河西”重视农业生产。看似一个普通的七夕节,却包含着如此多的寓意。 作者:则成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0-08-25 农历七月初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