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吴地的七夕习俗......

 吴越尽说 2020-08-25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而现在更多的是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中国人是爱过节的,而每个节日都有着它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同的习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过节习俗,今天就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吴地的七夕习俗。



牛郎织女


在吴地,最早记录牛郎织女相关传说的是太仓的龚明之,在其编纂的《中吴纪闻》的一书中,详细地记载道:


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庙之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

按《荆楚岁时记》:黄姑者,河鼓也。牵牛谓之河鼓,后人讹其声为黄姑。潘子直云:“亦犹桑落之语,转呼为索郎耳。”乡人因以名其地。见于题咏甚众,《古乐府》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李太白诗云:“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李后主诗云:“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刘筠内翰诗云:“伯劳东翥燕西飞,又报黄姑织女期。”其它不能尽载。虽非指此黄姑,然得名之由,亦可类推也。

祠中旧列二像, 建炎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于壁间云:“商飙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乡人遂去牵牛像,今独织女存焉。祷祈之间,灵迹甚著。每遇七夕,人皆合钱为青苗会,所收之多寡,持杯珓问之,无毫厘不验,一方甚敬之。旧有庙记,今不复存矣。

牛郎织女的故事

点此阅读


龚明之是南宋人,在南宋的时候,当时太仓还隶属昆山,所以在《中吴纪闻》中写的还是昆山县。黄姑这一地名,是由河鼓讹变而来,而河鼓就是天上的牵牛星。在黄姑村还建有牛郎织女庙,每逢七夕,人们就来此焚香祷告。太仓黄姑村,也被后来认为是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的发祥地之一。



到了清朝,在顾禄的《清嘉录》一书中,还总结了颇具吴地特色的七夕习俗,分别是吃巧果,投针验巧,看天河。



巧果


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或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吴歈》



蔡云

几多女伴拜前庭,

艳说银河驾鹊翎。

巧果堆盘卿负腹,

年年乞巧靳双星。




王鏊《姑苏志》云:“七夕,市上卖巧果。”又,九县《志》皆云:“七夕,以面和糖,油煎令脆,食之,名曰巧果。”盖以吃巧果叶乞巧也。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乞巧望双星。果切云盘堆玉缕,针抛金井汲银瓶。新月挂疏棂。”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亦云:“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

吴中旧俗,七夕,陈瓜果,焚香中庭,僧尼各聚男女烧香者为会。见《吴县志》。又,范《志》:“七夕,亦有乞巧会,令儿女辈悉与,谓之女儿节。”又,王《志》:“七夕,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男女罗拜月下,饤果皆曰巧。又以线刺针孔,辨目力。明日视盘中蜘蛛含丝者,谓之得巧。馀皆举露饮之。”今俗皆废。

 巧果——古文

点此阅读

巧果,其实就是七夕节当天要吃的一种小零食。通常是用面粉和糖做的,首先做成类似苎麻的形状,然后放到油锅里将其炸至酥脆,就可食用了。以前考量一个妇女能不能干,手巧不巧,就看她在七夕节做的巧果,形状好不好看,味道可不可口。如果做出来的巧果色香味俱佳,那四周的邻居和亲戚都会赞不绝口,如果做出来的巧果,味道一般、形状差劲,一来自己脸面无光,更有甚者,背地里还要被别人说三道四。




投针验巧


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徐俟水膜生面,各拈小针投之使浮,因视水底针影之所似,以验智鲁,谓之巧。

沈榜《宛署杂记》:“燕都女子,七日以碗水暴日中,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刘侗《帝京景物略》谓之“丢巧针”。

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谓“即古穿针遗俗,杭人谓之针影”。诗云:“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馀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投针验巧——古文

点此阅读

所谓投针验巧,就是在七夕节当天进行占卜。在七月初六的晚上,先在碗里倒满一碗水,放在露天让它静置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后,让碗里的水晒上一段时间,等到碗中的水面上出现一层薄膜,就将绣花针轻轻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看这枚针在水中的倒影,如果倒影细如线,那就说明女子手巧,如果倒影粗如椎,那就说明手比较笨。




看天河


七夕后,看天河显晦,卜米价之低昂,谓晦则米贵,显则米贱。



《七夕看天河》



未弦月色映前谿,

静夜银弯一望低。

欲卜秋来新米价,

天孙远嫁在河西。


《昆新合志》云:“七夕天河去,以河来日久速,卜米价贵贱,大约十日则一两。”郭频伽《樗园消夏录》载戴石屏《舟中夜坐》诗云:“独坐观星斗,一襟秋思长。天河司米价,太乙照时康。”谓此语流传已久。

看天河——古文

点此阅读

江南水乡,自古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民谚也流传至今。七夕节,还关乎着江南一带的米价,这也是令人很好奇的一件事。古人一直秉承着看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和天气息息相关,所以十分重视气候的变化。七夕过后,人们抬头仰望星空,如果银河晦暗则代表未来天气不好,秋天的收成较少,则米贵;如果银河闪亮则代表未来风调雨顺,是个丰年,米就便宜。




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到“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祈福祝愿,再到“欲卜秋来新米价,天孙远嫁在河西”重视农业生产。看似一个普通的七夕节,却包含着如此多的寓意。

作者:则成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0-08-25 农历七月初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