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关心叛逆期的孩子:你以为是爱的沟通,其实是相爱相杀的攻击

 壹心大哥 2020-08-25

现在很多父母为了叛逆期的孩子教育问题,每天在学习各种家庭教育课程或者看文章、看书籍,希望能通过自身的转变带来孩子叛逆带来的各种问题的彻底解决。

于是我们看到大人们都懂得要用『包容、接纳、理解、爱』去关怀孩子,要对叛逆期的孩子的多鼓励、多安慰、多支持,但是通常孩子的叛逆问题还是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究其原因,除了理论导向与学习途径及方法是否正确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道理学了很多,但知道做不到』,而『知道做不到』恰恰是壹心大哥最擅长,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为啥大人们愿意改变去学习却『知道做不到』?今天我透过我亲自指导的『亲子沟通学习圈』家长的沟通案例来说明。

如何关心叛逆期的孩子


『亲子沟通学习圈』的一位妈妈线上电话联系我,因为妈妈问我孩子不想上学该怎么办才好,妈妈希望通过角色扮演,请我示范如何对话,因此我扮演家长妈妈扮演儿子。

妈妈的扮演:『我明天不想上学。』

我的扮演:『发生什么事了?怎么不想上学?』

妈妈的扮演:『我的作业没有做完,而且很多课我都听不懂。』

我的扮演:『那你怎么办呢?』

妈妈的扮演:『我就不想去上课呀!』

我的扮演:『你不想去上课呀!』

妈妈的扮演:『对呀!』

我的扮演:『不去上课可以吗?』

妈妈的扮演:『当然不可以呀!』

我的扮演:『那怎么办呢?』

妈妈的扮演:『我也不知道啊。』

我的扮演:『你有问过老师吗?』

妈妈的扮演:『有呀!老师叫我请同学帮忙!』

我的扮演:『你问过同学了吗?』

妈妈的扮演:『同学们都没空帮我呀!』

我的扮演:『你希望我帮助你什么呢?』

妈妈的扮演:『我也不知道。』

我的扮演:『你怎么问同学的?我可以知道吗?看看你问同学时,发生了什么?同学怎么不帮你呢?妈妈能听一下吗?』

妈妈的扮演:『好呀!』

对话停在此处,我问妈妈对话感觉如何?妈妈说:『感觉很舒服呀!觉得被尊重,但是好像有点不一样啊……』

妈妈接着说:『不同人讲话,感觉不一样啦!』

我好奇地问妈妈:『你讲话时有关注自己内心情绪、身体姿态、说话语气与句中的刻意停顿吗?』

妈妈说:『我都有注意呀!』

我问:『那么我们对话的内容都是一样吗?』

妈妈说:『老师,我跟你说,我也是这样说话的,我们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我确认了一次:『是吗?一模一样吗?』

妈妈很肯定的强调:『老师,真的一模一样。』

于是我邀请妈妈,重现与儿子对话的场面,由我来扮演儿子,妈妈欣然同意。

我的扮演:『我明天不想去上学。』

妈妈:『你为什么不想去上学?』

我的扮演:『我的作业没有做完,而且现在很多课我都听不懂。』

妈妈:『嗯,你总是这样!我不是跟你说了很多遍了 ,遇到问题要马上寻求帮助,当时你应该去问老师啊!你没有问老师吗?』

我的扮演:『有啊!老师叫我问同学啊!』

妈妈:『那你有问同学吗?』

我的扮演:『我问了啊!同学都很忙啊!没有空跟我说啊!』

妈妈:『你有每个同学都问了吗?特别是成绩好的那些同学你有没有问啊?我不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问了啊。』

我的扮演:『我哪能每个同学都问啊?我就问了平时几个身边要好的同学。』

妈妈:『你就是这样的人,胆小逃避、玩心重,问你要好的几个同学有啥用?他们天天玩手机且成绩也不好,能帮到你什么啊?我早就跟你说了,不要跟他们玩在一起,否则迟早你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没出息的!』

我的扮演:『他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他们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对我挺好的。』

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学学你们班上的王小明同学,家里条件那么差,但是别人从小就知道刻苦读书,从不玩手机,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前三名,从来就不让父母操心!』

我及时叫停了妈妈,让她回想一下刚才这两段扮演示范,是有点不一样还是大不相同?

几分钟后,妈妈回答我:『老师,我明明是想关心孩子、帮到孩子,怎么这两段对话给我感觉区别这么大啊?』

练习好奇对话时,很多大人很容易踏入误区,忽略了要关心人,而想要去解决问题——就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改变孩子。

一旦我们想要解决问题时,而不是关心孩子发生了什么呢?孩子该如何面对一个困难?就容易在好奇对话中,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或者想要引导入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因而常常踏入误区中。

我们大人一路走来确实不易,从过往的孩童到现在自己身为父母,不仅承受着外部世界的各种生存压力,同时上一代原生家庭的“听话教育”模式耳濡目染,这些让我们逐渐封闭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我们现在跟孩子对话时,完全处于外在的频道,感受着社会化的需求、利益、财富和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于从物质的利益来判断事物的对错及重要性。

于是,我们就只能用头脑认知去跟孩子沟通,但是现在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内在的频道中『安全感、存在感、被尊重、被欣赏、被认同』,而这些没法用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去良好互动连接的。

大人只有通过好奇开启自己内心感受之门,以内在的频道去连接对话,这才是真正的关心叛逆期的孩子,同时在对话中要牢记这个原则:

『先不要急着解决问题,首先要关心孩子这个人本身,要好奇孩子这个人内心受到的冲击与当下的感受』,这样孩子的叛逆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你与孩子的沟通不是爱


沟通是一门艺术,这个大部分父母都知道,你也不会否认,你面对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效果越来越差,几乎到了“油盐不进”的地步。

这个时候你肯定会自我反省,因为沟通能力差,结果沟通的目的达不到,所以你也非常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沟通的技巧,也就是很多父母求助我常说的:“家庭教育课程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就是仍然跟孩子不会说话,不知道如何沟通?”。

但亲子沟通其实是区别于常规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往往很多大人跟你一样都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差异。

知识性的学习,可经由自己的看书或者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技能性的学习,类似于学习驾驶、游泳,可经由自己反复练习和老师的指导来学习。

但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背景的亲子沟通学习而言,其背后的内涵、精神、思想的部分,决定了我们在这条路上将走向哪里、走多远。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教育及亲子关系重塑,最终决定我们能否做到『中正、合适』的,是『心法』,『心法』掌握之后,生活中任何与孩子的交集,都可以是你与孩子重塑亲子关系的良机。

所以你跟孩子的沟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你是如何用自己的内心连接孩子的内心,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更加准确的说是『你用自己的内在生命力陪伴与引领孩子的内在生命力不断绽放』。

但是很多大人与孩子的沟通其实都是化了妆的攻击,当孩子对你说:『我就是你们天天道德绑架才变成这样的!』,『我现在之所以这样就是学你们的!』,你也许为孩子的抱怨、愤怒很伤心、沮丧,但是你如果仔细一想,这也并不奇怪。

人的攻击性,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那是无处不在,夸张一点,可以说,精神分析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研究攻击性以及研究攻击性的表达。帮助处理自己被压抑的攻击,或者帮助他处理自己未处理的被攻击。

在心理学里面,攻击绝对不仅仅是表面字眼,你看到的那样,它不仅仅是一种你能看到的行为,比如我打你一下,我虐待你一下,我破口大骂你,攻击无处不在,我们与孩子的连接里,无处不在的是语言,所以攻击就潜伏在无处不在的语言,即沟通里。

让我们来通过上面那个案例来看看,潜藏在你与孩子日常沟通里面的带攻击性的表达。

攻击性言语1:『你应该…』 『你总是…』

妈妈:『嗯,你总是这样!我不是跟你说了很多遍了 ,遇到问题要马上寻求帮助,当时你应该去问老师啊!你没有问老师吗?』

当大人对孩子说出,你应该如何、你总是这样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限定孩子他自己的选择并且指责孩子的犯错。

很多问题,不是说一句『你应该就能解决的,『你应该,只是为了告诉孩子这个错误是你的责任,而并不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你本意是想帮助孩子,但是一句『你总是』,却不知不觉把自己过往对孩子的认知带入了,让孩子感觉你对他有偏见,就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不是真心帮助他解决问题。

比如:我很想这样,但是你一直很强硬的和我说,你总是这样,你应该那样,你不应该这样。你没有理解到我想这样的感受,你也没有站在我的位置上,考虑我的选择对于我的意义。

你只是对我说,应该,而这个应该,其实是你站在你的立场上的思考,那么当你说应该的时候,你是在强加你的看法和思想给我,而且,当应该反复出现,似乎就是在表达“我说的才是道理,你没有道理”。

如果你跟孩子说话很喜欢说『你应该』、『你总是』,那么你的表达其实透露出的是一种做父母的强势和对孩子强烈的控制欲望。

这种强势和控制,实际上是在攻击着孩子的内心边界,即使披着道德、道理、正确的外衣。应该与总是这种字眼,需要慎用。


攻击性言语2:『你为什么不能…』

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学学你们班上的王小明同学,家里条件那么差,但是别人从小就知道刻苦读书,从不玩手机,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前三名,从来就不让父母操心!』

『你为什么不能…』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它是一个疑问句,还是一个反问句?

但是上面这段话其实一个反问句,这里面就有妈妈对于孩子学习不上进的不满。这其实是妈妈在表达一种强烈的要求,并对于孩子竟然反对这个要求,而出现了生气的情绪,通过反问表达了攻击性。

如果妈妈换一种说法:『我是觉得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会大些,这里妈妈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能主动跟你班上的王小明同学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啊?妈妈这样问,你会不舒服吗?』(搭配低沉的语调,看向孩子的疑问配合关切的眼神及柔和的表情)

即使是同样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完全不同。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妈妈接受和尊重了,并且妈妈看到了孩子与自己的不同,进而关心孩子这种不同的来由,那么这种方式就给了孩子一个对妈妈去打开自己心扉的机会。

而孩子也会去思考,那种不愿意跟成绩好的同学请教功课的念头究竟是什么,从哪里来?藉由这样的谈话,孩子和妈妈将分歧和不同化为了彼此更进一步去看对方内心的机会。

“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句子,如果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就是在跟对方表达,你不按我想的这样去做就是错的,有问题的、糟糕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攻击性言语3:『你就是……』

妈妈:『你就是这样的人,胆小逃避、玩心重,问你要好的几个同学有啥用?他们天天玩手机且成绩也不好,能帮到你什么啊?我早就跟你说了,不要跟他们玩在一起,否则迟早你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没出息的!』

这句话后面满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定义、标签、评判

我看到很多妈妈跟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时,特别喜欢给孩子贴标签:

『你就是不知道感恩父母的孩子!』

『你这样下去迟早就是个废物!』

『你就是个自卑不自信的孩子!』

『你能不能学习不分心,做事有点耐性,好不好?』

『你这样下去考大学肯定没指望!』

『我对你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只要你跟我说话和气点!』

这些言语标签,句句都是将一个孩子钉在柱子上的钉子。其实妈妈是想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受,但是用下定义的方式,则直接将感受变成了不可推翻的强势的判断。

这种攻击,使得亲子沟通变得很艰难,而且也消磨了彼此间那种柔软的爱意。

如果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

『虽然我们之间有矛盾,但我希望你能更多地体谅下妈妈的不容易啊!』

『你看来现在很生气,能跟我聊聊为什么这么生气吗?』

『你这么晚还没睡,一直在玩游戏,你怎么了?』

『你常常为写作业分心的事情困恼,是吗?妈妈这里有个方法能帮到你,你想听一下吗?』

所不同的是后面一种方式,容许了孩子的存在,接纳了他的感受然后在这种接纳和容许的基础上,两个人才能开始真正有效的沟通。

我们都很厌恶被人下定义贴标签。因为当你被下了定义,也就意味着对方看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到的不是你的“因为,所以”,不是你的内心、你的人格,而只是一个标签。

“你就是”后面加上标签,表达的是一种不想沟通,不需要沟通,剥夺了对方向你表达自己的欲望,当你这么去定义孩子,这个定义就会横在亲子关系里变成阻碍,你就不可能再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和全貌。

相爱相杀式的攻击式沟通


其实沟通里的攻击太多太多,这种攻击有一个共性,就是带有强烈的评判并且用父母角色的权威阻止对方一步表达的意味,我又称之为相爱相杀的攻击式沟通。

例如日常场景中很多类似这样的相爱相杀的攻击式沟通:

『一天到晚光知道玩手机,你的功课做完没有啊!』

『你怎么又犯这种愚蠢的错误,我要说几次你才能懂事啊?』

『你到底读书有没有用心啊!』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

『你再这么做试试看!』

对孩子的评判,是一种情绪攻击,阻止孩子真实表达,也是一种相爱相杀行为。

如果你的沟通表达方式一直是用来捍卫父母角色的:『我说的就是权威,而你说什么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再说,除非你认同我说的。』,那么你要的不是沟通,而只是服从和认同。

因为通常在大人的世界里,看得见的现状才是重要的,我们很多大人很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孩子内在可供发展的前景。

所以大人们会认为在现在这么一个充满竞争和多变的时代里,一个孩子假如不能加倍学习、加倍地努力、听话懂事,以后就会失去在社会上良好生存的机会。

在这样的认知基调之下,我们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总是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去不断评判孩子的外在行为:玩手机、逃学、作业拖拉、早恋、顶嘴、拒绝沟通……,并对这些孩子的言行贴上『叛逆』的标签。

那么,你就会在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当中,会不自觉地以头脑中认为“正确”的标准来评判孩子,而且还总是打着“爱”的旗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用评判来衡量彼此。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大人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眼光与评判,把多少本可以才华横溢,本可以魅力独特的孩子“刺”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活不出自己』

你如果一直使用攻击式的沟通,你的孩子原本坚定的“独一无二”自我信念开始动摇,或许“我真的不好”的感受在孩子的内心开始蔓延,最终孩子自我生命力慢慢被消磨殆尽。这就是为什么叛逆期的孩子厌学、网瘾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成因。

于是,我看到很多妈妈在回忆自己原生家庭经历时,大多数妈妈说她小时候很害怕做错事,生怕做错事了就会惹来一顿骂。她觉得父母就是权威,父母都是对的。

小时候她曾经尝试过表达自己没做错,可是结果要不就遭到漠视,要不就是父母姿态更加居高临下的痛骂。“我是你爸!”“我是你妈!”“我为你好!”甚至到后来她畏手畏脚,是不敢做任何事。


在这样的不被允许表达、不平等、被评判的家庭氛围中,让她的害怕延续到成年。她看起来就是弱弱的,在权威人物(例如老师、老板)面前大气也不敢出。

因为从小开始,也不知道什么事在父母眼里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做了什么事会引起父母的情绪狂潮,只知道自己“做错了”就会引来一场风暴。

她已经把父母的愤怒和焦虑通通归因为都是我的错,这一辈子都活在跟自己的父母的不断情感纠缠中,相爱相杀着。

你希望你跟孩子以后也是如此吗?我相信你,现在心里肯定有了答案了。



§§


如果你有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叛逆、早恋、厌学、玩手机……),或者想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亲子沟通技巧你可以通过微信联系壹心大哥,免费帮你分析孩子教育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