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与李政道,本是亲密的合作伙伴,为何却永久绝交?

 花开无田 2020-08-25



前言:

提起杨振宁,大家能想到的除了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荣誉外,他与小五十多岁女友翁帆的爱情也是人尽皆知。但其实,除了荣誉、爱情外,他的朋友圈子也一样引人注目。

他曾经的好朋友兼合作伙伴李政道便是其中之一。二人在同一高校留学,后来又一同获得令人羡慕的诺贝尔奖。

但是,这原本令人羡慕的情意,却在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五年后便荡然无存。

二人自此之后,不仅行同路人,甚至就连在发表观点时都针锋相对。那么二人为何会绝交呢?其实,论起二人绝交的原因,虽一直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大体是逃不过名利二字。

杨振宁的物理之路

杨振宁从小出生在一个充满书香气的家庭,他的父亲曾经在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可以说杨振宁基因里就带着学霸属性。

良好的基因加上母亲的悉心教导,才四五岁的杨振宁就已经认识不下千个汉字,这为他儿时阅读更多书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中国大地战乱纷繁,杨振宁也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38年,就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次年夏天,杨振宁以高二的身份参加了考试,最后成绩出色的他被西南联大录取。

刚开始上大学时,杨振宁并没有攻读物理系,而是听从父亲的建议学习化学。因为在父亲眼中,学习化学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但入学一段时间后,杨振宁对于学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学习物理一样可以为国争光,再加上对于物理的喜爱,杨振宁转到了物理专业。

虽然学习物理的过程有点波折,但好在这位未来的物理学家终究选择了自己擅长的专业,1944年在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后,杨振宁便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并在1945年开始了他在美国的留学生涯,此后他不仅在美国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还被纳入美国知名的普林斯顿研究所进行研究。

李政道的物理之路

不同于杨振宁求学的顺风顺水,李政道出生于平凡的家庭,当时的中国腐败尤甚,又有日本人侵略,眼见如此之下李政道立下壮志报国。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又何其艰难,在1941年面对日本人进入租界的情况,他决意前往大后方求学。于是,一个少年在如此的危局之下,只身一人跋山涉水到达了贵州的贵阳。1943年他考入浙江大学。但一开始,他并没有选择物理系。

那么为何他会选择物理系了呢?话说有一次敌军的战斗机在天空中轰炸,为了逃命李政道只能躲在教室中,不敢随意出去。时间一长他就想找本书打发一下时间。可那时所有的书本都被毁于一旦,就只剩下一本物理书在讲台下面。

李政道尝试着看了几页物理书,没想到这一看竟然迷上了物理;外加上当时的浙江大学虽然因为战乱内迁,但可谓是群贤毕至,有束星北、王淦昌等物理学家任教,李政道也因此才选择了物理系。

教,

在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后,李政道也成为了杨振宁的师弟。但二人真正的交际,则是在留学美国时。

在1946年,在吴大猷教授推荐下,李政道远非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

二人同获奖,名字排序起纠纷

来自同一个国家,再加上两人都有着对物理独到的见解,在芝加哥大学认识不久后,杨振宁就和李政道便熟络了起来。

很快,在李政道博士毕业后也前往了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室,李政道、杨振宁便由此成为了合作伙伴,共同做实验、共同解决问题,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同发表文章,每当有一人发现突破性的结果或者重要的课题,必定想办法说服另一个人一同研究。

二人都是物理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脾气自然有些孤傲,争吵也就时常发生。

不过不论怎么争吵,目的都是为了科学研究,所以大都是吵完就共同发进行科学研究,得出结果后共同发表论文。然而争吵没有让二人友谊出现裂痕,大获成功的论文却使两人的友谊走向了尽头。

两个人在1949年至1962年决裂之间的十余年间,合作发表了32篇论文,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为二人赢得了称赞。

但在发布论文时,要进行作者排序。按照国际惯例来讲,两个作者的名字应该是按照姓氏首字母进行排列,也就是说李政道署名在前,杨振宁的署名则要在后。

而这样的排序方式,也让年长李政道4岁的杨振宁自然倍感不舒服。因此,在论文署名上二人便埋下了隐患。

获诺贝尔奖,终生决裂

195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又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自己在物理上的发现,杨振宁还成功劝说李政道一起继续合作研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二人顺利完成了全部的实验,并由李政道执笔,将所有材料记录下来,发表了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而这篇论文也就是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那篇论文,至于署名顺序则按照惯例的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

当然这次论文的署名顺序,虽然是李政道位于杨振宁之前,但这一顺序却是经过杨振宁同意的,因此一开始二人之间也并无问题。可在论文引起巨大反响后,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中,杨振宁开始不满。

他先是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皇家颁奖典礼时想要在李政道前面出场,后来又在各个期刊报道时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在李政道前面。

李政道对于这样的主张自然是不置可否,于是,在诺奖颁布六年后的1962年,二人彻底决裂,科学上也不再合作。

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杨振宁、李政道的关系又接连因为《规范与对称的美--杨振宁传》的发售等毫无缓和的迹象。

即便是在2006年,李政道、杨振宁已经年近耄耋之年,出席会议时也二人之间也没有缓和的迹象。

而在李政道撰写的《破缺的宇称》中,曾将二人的关系比做发现眼花缭乱的宝藏的两个孩子,而二人更是因为谁先发现宝藏的问题,大大出手。

总结:

两位大物理学家的决裂自然是一大憾事,但转念一想,他们虽然是科学家,但也是人,也摆脱不了桎梏。

而且我们尚有和朋友绝交的时候,他们自然也有选择自己合作伙伴的权利,对于二人之间的事情,当作故事一笑而过就好,对于他们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他们的物理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