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车业拉开上天入地序幕?

 德培论道 2020-08-26

摘要

从市场驱动到政策推动,汽车行业正进入深度变革期。未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变化将不在点上在面上,而且是全方位、立体型、结构型的全方位颠覆。

汽车业“山雨欲来风满楼”

    最近汽车行业发生的几件事情很值得关注:

  • 在今年3月份的日内瓦车展上,瑞士Rinspeed的汽车设计公司设计研发了一款名为"squba"的跑车,这是一款拥有无人驾驶技术的敞篷跑车。它让人们第一次见识到了世界首款"水陆两栖"的跑车。

  • 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Terrafugia太力飞行汽车近日公布了两座飞行汽车Transition®量产车型的产品细节,包括汽车内饰、安全系统、发动机和飞行仪器在内。今年10月份左右开始第一款产品Transition®的预订工作,首批量产车将于2019年问世。

  • 法拉第未来公司(Faraday Future,简称FF)在广州成立的睿驰智能汽车(广州)有限公司,在7月24日已经正式更名为恒大法拉第未来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

  • 蔚来与小鹏汽车打赌,在年底前,谁能达到一万辆交付,输的一方则以一辆蔚来SE8或小鹏汽车来送给赢的一方。

上述事件让人感受到整个汽车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至少,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的汽车或将超出人们惯常的印象,离开地面,上天下海入地(比如马斯克就宣称建造地下交通网络)。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门外汉纷纷挤入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就开始日益充溢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FF91、蔚来、拜腾、小鹏等“门外汉”纷纷登场,一改车市往日的纵向深挖突然转向横向切入。

乐视法拉第发布的FF91不到36小时预订就超6万辆;蔚来ES8甫一登场,就掀起了国内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高潮;小鹏汽车不单首次交付一辆京牌1.0量产车,还秀了一把自动泊车;而凭借着业界首创的50寸超大中控显示屏,拜腾在CES展会上更可谓是“一鸣惊人”。如今,新加入的造车企业已经超过了60家。

对此,在2018北京车展期间,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毫不客气地评价造车新势力:“新势力造车不靠谱,造好车,一定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积累。”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甚至用“瞎忽悠”再次无情地猛戳造车新势力的脊梁骨,“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不过,今年上半年,各造车新势力相继取得了一定突破,比如蔚来开启正式交付,威马首款车正式上市,前途首款量产车最后敲定,合众新能源顺利拿下“双资质”等。这些突破的背后,造车新势力正在不断打通资金、生产制造、零部件供应管理与营销体系等造车产业链各个重要环节,把对汽车业的变革向纵深推进。

驱动变革的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行业进入颠覆期也并非朝夕之间,实则有迹可循。

且不说,汽车行业属于暴利、高危行业。从汽车美容、汽车零配件,再到汽车售后维修、汽车销售,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释放巨大的利润空间。单是汽车后市场的利润就是新车销售的2-3倍;即使是从相同平台输出的产品,只要挂上一个豪华品牌的名头,溢价能力就会高出好多倍,几万元还只是个零头。只要在设计、技术、服务、安全、品牌和体验等任何一个环节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资本又岂有不追逐之理?而在资本的怂恿下,进入者越多,也就意味着汽车行业改朝换代的速度越快。

更何况,如今基于资源环境硬约束,汽车行业还面临电动化与环保双风暴的同时降临。在世界石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逐日增大的现实窘境下,即便国际油价长期低价徘徊也难以重启传统燃油汽车的新市场空间,全球多国正竞相淘汰汽油和柴油车。

法国、英国计划从2040年开始全面禁售燃油车;荷兰和挪威更是将燃油车禁售期限定在了2025年,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也促使中国工信部不得不拿出禁售燃油汽车的时间表,对传统汽车进行取缔。不单如此,2017年国家对环保整治也下了狠心,作为“排污大户”的传统燃油汽车穷途末路。

然而,除了前有政策狙击外,传统汽车还后有追兵。没有了传统内燃机的压力,凭借着 AI、互联网技术等秒杀传统汽车机械的先天“软件”优势,以及超量资本的无限投放,一帮“门外汉”轮番杀入汽车行业,成为传统汽车行业的颠覆者。

新能源车问题重重

虽然造车新势力颠覆传统车企势不可挡,但新能源汽车潜藏的“副作用”已若隐若现。

一来电池后处理的严峻形势依旧加重。

动力电池的报废高峰马上就要到来,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单是1块20克重的手机电池就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污染50年左右,1块重以吨计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造成的污染无疑更加触目惊心。

可现实却是,我国每年产生的废铅蓄电池高达330万吨,而正规回收的比例却不到30%,倘若动力电池后处理的问题不解决,新能源车不过是将污染“偷换位置”罢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老问题将依然如旧。

二则新能源车会否重复共享单车丑陋的一面还犹未可知。

曾经备受追捧的共享单车如今过剩堆积如山,无序停放造成交通拥堵,多家共享单车倒闭、用户损失超10亿元保证金,只有大市场没有大政府,酿成的几个血淋淋的教训还摆在眼前。

如今血拼融资,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竟然超出实际市场需求的84%,而且,从成熟国家的车辆饱和程度经验来看,中国到2025年左右,汽车年销量4000万辆,年产能6358万辆,明显供大于求。这还不包括持续投放的共享汽车,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过剩。显然,“旧疾未去又添新患”,汽车行业新老问题无疑将持续胶着。

中国汽车业近期和远期图景

只不过,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无论是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国家战略出发,还是从“技术攻关”的超摩尔速率来看,你现在所担忧的未来都将不是问题。

近期来看,汽车行业的“去产能”仍将以增长替代的方式展开,而在“政策+资本+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新汽车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各种诸如车和家、小鹏、威马等新的汽车品牌也将进入速成时代。

当然,在房地产萎靡不振、股市过山车的“投资荒”背景下,汽车行业无疑将成为吞噬过剩资金、“成功资本”的无底洞。

与此同时,追加的资本还将促成新汽车在研发、生产环节的难度不断下降。只不过,当汽车行业的边界被抹平,竞争愈发激烈后,汽车行业在品牌策划、运作与全产业链打造上就会显得愈发艰难。

远期来看,外行引领内行、新老融合、内外融合的情形将是汽车行业常态化的存在。长期以来,汽车行业的“内行”已经被体制、机制及经验束缚了手脚;而“外行”不仅可凭借AI、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汽车注入前沿性互联网思维,敢想敢干,还兼具网罗天下的“超强组合力”,撬动各类资源为己所用。

但“软件”与“硬件”对汽车而言同等重要。因为要打造安全、可靠的汽车,机械本身仍是重要基础。传统车企与新兴力量,甚至中外车企显然各具优势,单兵作战的模式被颠覆,“软硬兼施”、内外融合反而成为整车厂与互联网巨头的共同选择。

而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AI无疑将重新格式化汽车行业。目前人工智能在销售、维修和驾驶等多个场景都有了实质性地介入,汽车正成为新的计算中心,未来或许AI的成熟化应用将让无人驾驶汽车会和无人机一样,成为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毋庸置疑,未来中国的汽车行业将由大变新,汽车行业的变化将不在点上在面上,而且是全方位、立体型、结构型的全方位颠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永远是适者生存!

收听德培,看懂形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