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第5篇:才华是怎样炼成的?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8年第5篇:才华是怎样炼成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去年12月下旬,我有幸到广州观摩了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小学组的总决赛。来自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的彭才华老师,以其专业的展示、出色的发挥,最终获得了第一名。人如其名,彭才华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本文则从主观臆测的角度出发,推测彭老师才华的“炼成之道”。

彭老师当天的比赛环节,每一步都惊艳众人。教育演讲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展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答辩环节,则是对答如流,现场反应能力超强;即兴演讲环节,看到题目之后能够立即联系到自己教过的课文,并结合教育实践阐述“奖惩之道”。每个环节,都像是行云流水的舞姿,水到渠成也就理所当然了。如果说彭老师那天在舞台上的展示是“果”的话,那么“因”一定是在舞台之下。这与我们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我注意到了舞台屏幕对彭老师的介绍,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在20余省市上过100多节公开课。这两个数字,令人惊诧!

首先来看100多节公开课是什么概念?现在普通中小学一般会要求老师每个学期上一节公开课,一年就是2节,彭老师的省外公开课总数比大部分教师一生的公开课数量总和还要多。稍微勤奋一点的教师,每年校内校外公开课数量达到5节,已经是很大“数额”了。对于彭老师来说,这还不包括在校内、市内上的公开课。有的专家反对公开课,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课堂教学方式;有的教师鄙视公开课:不就一节课吗,有什么呀?有的教师对公开课有偏见,认为课堂是“自己的园地”,不能够对外开放。不论观点对与错,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彭老师绝不是用一种随意的态度来上课的,而是理性安排每一个环节,反复打磨每个细节。当然,可能会有教师质疑:如果是一节公开课上了100多次呢?这种极端情况自然也有可能,但至少每次公开课的对象不可能是一样的,学情不同,教学内容与流程也要跟着改变,即使是同一节课,也会上出100多种味道来。

那么,100多节公开课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其实就是一种教学上的“工匠精神”,即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艺术与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在实践中尝试新的理念与方法,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可能反对“磨课”,认为雕琢痕迹过于浓重,教学还是顺其自然好。但任何事物都应该辩证看待,雕琢过度固然不足取,但过于随意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环节是否遵循学理特征,教学流程能否促使学习的发生,甚至教师的语言、姿态、板书都需要反复琢磨,或者说,课堂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研究的价值,都需要反复揣摩。对教学技艺的打磨,不仅是一种教学本身的精神体现,同时也贯穿着可贵的教研意识。教学带上研究意识之后,课堂离成功、高效(如果这些概念符合科学依据的话)也就不远了。

其次,来看另一个数字,即在20多个省市。有人可能会说:“到这么多地方讲课,那要消耗多少时间,学校怎么会请这么多天假给他?”不排除彭老师是利用周末或假期到外地上课讲学,但上完这100多节公开课丝毫没有占用正常工作时间,可能性也很小。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外部力量的支持,至少学校要有一种灵活的机制,允许这些有才华的教师脱颖而出。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名师的培养,最极端的手段就是花重金挖其他地方的名师,充实本地的教育力量。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名师名校长对于一个地方教育事业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从学校或当地政府部门看,促进名师名校长的成长,也是重点工作之一。

现在,我们习惯于用“打造”这样的词来描述外部力量对教师以及教师团队的培养,例如打造名教师、打造名校长、打造名校、打造品牌等。很多人认为,这个词与人才培养规律相违背,他们更喜欢用“成长”之类的词。但事实上,“成长”主要着眼于内在力量的驱动,“打造”则着眼于外部力量的施加。如果我们把“打造”理解为“给予政策、财力、物力支持,为名师的成长搭建平台”的话,这个词也没有人想象得那样急功近利。或者说,所谓打造,就是要从多方面给予教师成长的资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教师。也有人会说,凭什么所资源全部集中到某一个人的身上,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理论上确乎如此,但实际上,对于那些有实力、有动力、有能力的教师,给予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并不算太过分。特别是站在学校或地区整体上看,这种“投资”还是很划算的。

近年来,“东莞教育”特别重视名师培养,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品牌,有力地推动了东莞教育的强势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彭才华老师才能够凭借个人的才华不断积累自己的学术资源,也才能够有机会一展风采。试想,假如地方不重视名师的培养,假如学校连最起码的灵活机制都不肯用到彭老师身上,相信即使才华横溢,即使能力超拔,也会拘束于某一个狭窄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彭老师的成功恰恰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内外结合,苦修内功,借助外力,这才是名师的打造之道。只有个人的才能,或者只有外力的推动,都很难真正培养起一位有影响力的名师。

通过对上述两个数字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才华的修炼之道,至于何者为重,何者为轻,那就是因人而异了。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说的也是这个平凡而朴素的真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