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50篇:【教研有味】之写作的目的、情境与支架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50篇:【教研有味】之写作的目的、情境与支架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期发表了邓彤老师的一篇课例评析类的论文《写作目的:亟待开发的任务写作资源》。所谓任务写作,指的是包含了“读者、目的、角色、话题、语言”等要素的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前段时间流行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就是任务型作文。

论文评析的案例是高翀骅老师的《依托写作目的 提升写作针对性》。高老师借助了去年网络上热炒的崔永元、冯小刚的论争事件,特别是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引起了民众的热议。高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讨论话题:“作为一名中学生,你非常关注时事。当你在网络上看到冯小刚《十问崔永元》一文后,你有什么看法?”这其实也是目前新材料作文的惯常问法,即针对某某事件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停留在随感式的评论上,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接着,高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任务情境:“如果你是《咬文嚼字》杂志的编辑,主编说《十问崔永元》是一篇逻辑问题较多的文章,要求你为中学生读者写一篇文章分析一番,你将如何分析呢?”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写作有明确的交流对象即中学生,写作有明确的任务即分析冯小刚文章的逻辑问题。于是学生的关注焦点就变成了《十问崔永元》本身具有的逻辑谬误与矛盾。

不过学生对于这种逻辑问题,能够感觉得到“有问题”,但不会用相对专业的语言陈述出理由。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提供“支架”。高老师首先提供的是“知识支架”,即常见的四种逻辑问题:混淆概念、错误归因、诉诸虚伪、诉诸感情,并且用PPT呈现四种逻辑问题的具体表现。学生在这样的支撑下,展开了对《十问崔永元》的逻辑分析。有一个学生分析说:《十问》中有一则说“如果你坚持认为《手机》伤害了你,为什么不运用法律维护你的权益呢?”这显然违反了推理原则。作者的逻辑是:①受到伤害一定要诉诸法律。②崔永元没有诉诸法律。③因此崔永元没有受到伤害。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①未必成立:一个人受到伤害可能寻求其他方法,而未必要上法院。这个学生的分析就很有针对性,尽管没有涉及太多的逻辑推理的形式,但可以把任务情境中的某一个点谈透彻。还有的学生依据“混淆概念”分析了《十问》中的第一条“《手机》里的主人公严守一干过的事你都干过吗”,依据“诉诸虚伪”来分析“光举报别人,敢不敢把自己的税单拿出来晒一晒”之类的观点。

试比较一下普通的新材料作文“你有什么看法”和任务情境下的“你为中学生读者写一篇文章分析一番”的具体任务,我们发现后一种问法更有针对性,学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与写作方向,而不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材料中的某些点的问题。这样的命题,减少了学生偏离题意的可能性,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写作本身上,而不是去“猜”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将时间花费在“审题立意”上。高老师是将一般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任务情境化”了,这其实也其实我们:即使原材料作文没有提供相应的情境与任务,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是不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写作话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展开。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情境支架”。

不过本节课还没有完。高老师又设计了第二个真实情境:你是自媒体“认识中国”的编辑。你听说主编得知冯小刚发布《十问崔永元》后,希望在媒体平台上推送此文以扩大自身影响,你不同意这样做,你将如何说服主编?这样的问法也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即说服主编不要在“认识中国”的自媒体上推送冯文,也有明确的交流对象,即主编。这就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与写作内容,学生就不能仅仅从《十问崔永元》文章本身进行分析,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分析。这个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逻辑知识,而是某种思维的框架,教师当然就需要提供相应的“构思支架”,这自然就成为本教学板块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于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师生一起研制了一个框架,并且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该图表的主标题是“不建议转载推送《十问》的理由”,然后分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十问》本身的问题;对读者的负面影响;对媒体“认识中国”的负面影响;对媒体行业的负面影响。学生在进入真实的写作过程后,就可以按照这样的框架去思考与写作了。这样的“构思支架”不仅适合本话题,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类似的“说服类”话题,即要想说服别人,不仅要注意到说服本身的内容,还要注意到说服的对象特征、环境特点。或者说,要将话题置于一定的关系中进行讨论。推送《十问》,不仅仅涉及到《十问》本身的问题,还会涉及到读者、平台、行业等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说服主编的内容。而这样的“构思支架”,实际上也是邓彤老师多次讲过的“写作核心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教参、网络上都没有,需要教师根据学情与作文话题本身进行研发。

这就是本节课涉及到的任务、情境与支架三个话题,前两个话题主要是“命题”,第三个涉及到作文教学,而高老师这节课也是十分精彩的“支架式教学”的案例。当然,估计还会有教师认为,老师把什么都教给学生了,学生还写什么写?其实,所谓的“作文教学”,本来就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学生缺少必备知识时,那就要提供相应的知识;学生打不开思路时,那就要提供相应的构思框架;学生缺少写作材料时,教师就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当学生缺少写作的基本规范时,那就要提供“范文”。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教一些文体知识、文章知识和写作技巧,那样的教学肯定是无效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