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58篇:【教研有味】之省中语会第九届年会参会札记(一)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58篇:【教研有味】之省中语会第九届年会参会札记(一)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很早以前,我就参加了省中语会的相关活动,黄淑琴教授和冯善亮老师给了我巨大的指导和帮助。此前虽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却一直没有关注活动的名称,所以对“省中语会”的概念很模糊。有一次我还傻乎乎地问黄教授:“您和省中语会是什么关系?”黄教授“惊讶”地回应了一句:“你这家伙,我可是省中语会的理事长!”我吓得吐了一下舌头,知趣地退下了。真正接触省中语会的活动是去年作为段主任的“替身演员”出席了中语会第九届理事会的筹备会议,认识了省内中学语文教研的大人物。我以前只是埋头搞教学研究的,从不抬头看天,而接触了省中语会活动之后,学术视野和教学视野才真正打开了。5月14号,我作为正式的理事参加了第九届年会暨2019年广东中学语文名师论坛活动。报到的时候,令我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拿到会议手册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学术委员会”的名单中,而排在我前面的要么是高校教授,要么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而我是落差较大的“一级教师”。我跟黄教授说:“这个名单违和感很强啊!”黄教授反过来安慰我说委员会也需要有年轻的面孔。为了不让其他大咖有类似的“关羽鄙薄黄忠”的想法,我只有倍加努力,更加潜心教育教学研究,才不辜负省中语会领导的信任和栽培!

听了黄教授的工作报告和冯老师的介绍之后,我对省中语会的组织构架和系列活动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后的名师论坛,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小波兄说:“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原地踏步,眼前就是世界。”说得很有道理。原来的我就是“眼前就是世界”型的人,对广东中学语文名师缺少相应的了解,只是在各种期刊杂志上阅读黄教授、冯老师、倪岗老师、楚云老师、丁之境老师等大师的论文。今天的七场报告,不夸张地说,真有大开眼界、眼前一亮之感:高手就在身边!

吴泓老师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我早有耳闻,也经常拜读吴老师的论文。吴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是有开拓性意义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以前吴老师做专题阅读,现在又结合新课标的“梳理与探究”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吴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论语》的专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精神,使得教师能够有机会“偷懒”,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蔡尉洁老师的“读写探道,笃行善思”的报告,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读点”与“写点”,探究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训练模式,并且梳理总结作文教学的教学流程与操作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支架、范例支架和思维支架。蔡老师的研究实践与张华老师的“技术作文”、王君老师的“写作型文本文本”教学是有相通之处的。

孔维波老师的“言语为本的语文教学”报告,是对语法知识教学的实验与探索。从“双基”时代的“语文知识”到“淡化语法”的新课改,再到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语法教学几经曲折,现在终于有了相对折中的处理意见。不过孔老师针对统编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的静态处理方式,提出了动态理解、整体理解的观点,我认为很有意义。例如名词的整体性、多义性、成象性等,就是对语法教学的理论探索。而研究语法背后的作者表达意图、文本的表达效果等,则又与文本解读“挂钩”。语言学的知识与理论,在孔老师的讲座中也有了较为妥善的处理。

龚志民老师的“课例文学”,是打通教学、教研、写作的新型教学研究模式,议论类课例文学侧重于“文学化的文本解读”,即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议论文本背后的自由与审美思想;叙述类课例文学侧重于“文学化的教学叙事”,是用优美的语言表述教学过程与教师的情感投入。这样,教学和教研在“课例文学”中有了契合点。袁海锋老师的“课本诗”,与此有相似之处,他是在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之后,用新诗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实际的教学过程。

黄德初老师的“语文教育与文化自信”的报告,以华师附中的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阐述了语文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方式。黄老师认为,价值观教育要渗透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中,这一点我很认同。值得注意的是,黄老师认为价值观教育,既要符合价值观教育规律,也要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很多老师忽视的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这个点,生硬地将某种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我的偏颇在于过于重视语文教育规律而忽视了价值观教育规律,这是需要警惕的。

刘文岩老师的“专题·整合”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性思考与实践,是在进行真正的任务群教学。刘老师的科组对《诗经》的专题研究与群文教学实践、对《边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尝试、对传记类文本的教学探索以及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研究,都很有价值和借鉴意义。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好,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也好,都需要通过科组层面的资源整合,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学习任务群的落地方式。而“写作《诗经》的文学评论文章”“编写一本《边城》的文学杂志”等,任务明确具体,需要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完成,这又带有“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丁之境老师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以前一直是在期刊杂志上与之进行“学术交流”,这次有幸亲耳聆听大师的报告,果然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丁老师在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基础上提炼出“为生长而教”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一线教师总是感觉自己的教学缺少理论深度,专家总是感觉自己的理论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丁老师将二者融合得天衣无缝,这才是有思想的语文课。“为生长而教”是杜威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该理念特别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成长,这就使得丁老师的教学有了教育的高度,真正实现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七场报告听下来,中午也没有充分休息,虽感疲惫,但整个人的精神一直处于兴奋之中。广东中学语文教学领域,有扎根实践的教学名师,有专门进行理论提升的专家型教师,他们的展示虽然只有四十分钟,但却是几年、十几年的“累积性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启示我们:要想在语文教学与教研方面取得成就,就要围绕某个专题、某个研究点进行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以前在做讲座时问过老师们一句话:“您能一件事情坚持做五年吗?”其实,所谓的成功,无非是将某件事做到了极致。这也是七位老师的报告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