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65篇:【教研有味】之《爱莲说》教学探讨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65篇:【教研有味】之《爱莲说》教学探讨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前几天到沙溪镇溪角中学听了一节《爱莲说》的课。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应该是疏通词意,翻译全文,本课时则是针对文章本身进行分析探讨。我个人认为教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引导得也很恰当,整节课听下来,有一种行云流水之感。

在我看来,文言文教学要有三个视野:言语视野、文章视野、文化视野。所谓“言语视野”,指的是对文言文字面意义的理解,也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纲要求。正因为这是考纲内容,教师往往最为重视。所谓“文章视野”,探讨的是文言文是如何写成的,即从文章学的视角分析文言文,包括文言文本的思路脉络、层次结构、写作手法等等,这个内容教师也会关注。所谓“文化视野”,指的是文言文本在文学层面、文化层面的意蕴,是超越了字词与章法的写作意图、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有的教师将文言文教学概括为“一语四文”,也有的概括为“言文统一”教学,其实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浙江师范大学的童志斌教授曾经指出:“阅读文言文,其实是学习文言文:由在场或不在场的教师帮助,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赏析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理解古人的情怀——其所言志、所载道,其间贯穿对文言美感的感受。”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要从“章法考究处”和“炼字炼句处”入手进行剖析,以小见大,然后去把握这些细节身上所承载的文章学、文学、文化等含义。

具体到《爱莲说》的教学,值得注意的有如下几个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作者描写莲花的那几句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果说这篇文章的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的话,那么这几句话就是“物”与“志”之间的桥梁。作者先用了“类对偶句”的长句来写莲的整体特征,中间三个短句来写莲花本身的特征,主要是从视觉和味觉角度来写,最后一个短句一个长句又概括莲花本身的整体特征。这里就有一个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的问题。如果再仔细分析,前两句写的是莲花和外界环境(淤泥、清涟)的关系,中间四句写的是自身特点,最后一句写的又是莲花与外物(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短短几句话,作者考虑到了感官的配合,观察角度的配合,句式的配合,描写角度的配合等等。第二,作者用了两个“独”字,一是“晋陶渊明独爱菊”,一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显然是有意为之,是在传达着自己和陶渊明之间的某种精神联系。第三,第二段的整句特征,前三句是用“花之…也”的判断句串起文意,后三句用“…之爱”的宾语前置句串起文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几遍,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来。第四,第二段前三句的意象排列是:菊-牡丹-莲,后三句的意象排列是:菊-莲-牡丹,作者为什么要改变意象排列的顺序?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究,才算是真正是从童志斌教授提出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进行文本分析的。

对于这些炼字炼句、章法考究之处的分析,仅仅从文章学的角度是不能够完全解释的,还需要从文化角度进行理解,甚至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思想主张等进行解释。首先,对于两个“独”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和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追求,虽然他们的“精神意象”不同,但都与时代大众有着一定的疏离感。但是他们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还是不一样的。菊,代表的是隐逸,所谓隐逸,就是刻意疏远时代现实,不与时代往来,是一种消极逃避、独善其身的行动取向,而且隐逸人格只关注自身精神的完满以及个人生活的充实,而不会想要改变社会、改变他人。对于这样的精神追求,作者是有保留意见的。因为莲花的特征是“出淤泥而不染”,这就说明作者不是要刻意回避社会,而是在与社会、众人交往的时候,能够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而且“香远益清”,说明作者还是在乎某种名声,在乎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的。可以说,隐逸是消极避世的,作者是要积极入世的,这也是作者和陶渊明之间的差异所在。但这种差异只是“和而不同”,而不是“正反对比”。真正的衬托,不是用菊来衬托莲,而是用牡丹来反衬莲。有的教师认为,菊花和莲花是正衬关系,也是有道理的。正因为莲花和牡丹是正反对比关系,所以作者才会在意象排列上进行调整,专门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结尾,以示自己与众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即上文的意象排列问题。除了正反对比,意象排列顺序的调整还将这篇文章的笔触延伸到当时的时代现实层面。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篇托物言志、自我抒怀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针对当时实际状况进行评论的文章。

如果说上述层面还是浅表的文化视野的话,那么结合周敦颐的生平经历理解其志向追求,就会深入到深层文化层面了。周敦颐是理学家,这篇《爱莲说》就不仅仅是抒发对莲花喜爱之情的抒情散文,而是托物寓理的思想论文,即通过莲花阐述理想信念,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要联系周敦颐的生平经历以及思想主张了。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从思想源流上讲,理学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流派,因此与陶渊明的思想是不太一样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指示的一大教学内容是略读,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点可能是不太恰当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德”,教师也要针对这个点进行点拨,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在《爱莲说》中,“美好品德”对应的应该是“君子人格”,课后对应的是“思考探究”的第三题。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提出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记得以前某位学者说过,“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错,但是不如“入淤泥而不染”,仔细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