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CI论战:生物可吸收支架 V.S. 金属支架

 解螺旋 2020-08-27

作者:Will_Zang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逐渐成为冠心病(CHD)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裸金属支架(BMS)进入人们的视线,而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又将PCI手术的再狭窄率进一步降低至5%。然而,DES晚期对靶血管炎症、再狭窄的影响仍然较大。

为了达到短期内避免PCI术后靶血管内皮增生、再狭窄,同时在远期避免免疫药物引起炎症以及变态反应,衍生而出生物可吸收支架(BRS)。

BRS具有以下优势

1.无永久支架,可能有助于减少PCI术后晚期血管再狭窄率;

2.减少持续靶血管局部炎症刺激;

3. BRS完全吸收后,靶血管功能恢复,并且不会妨碍在此支架植入术,也不存在目前部分因为支架导致的MRI技术无法应用。

虽然生物可吸收支架目前有着潜在的优势,然而,鉴于对目前材料、技术工艺以及术者的手术技术,仍有部分的弊端,而目前收到关注最多的应该是:BRS植入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最新研究(2017年6月15号发表在NEJM上的最新研究文献)显示:相对于金属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能存在更高的支架内血栓风险。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研究

研究主要探索了生物可吸收支架 V.S. 金属支架的应用比较,总共纳入了1845例患者(其中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924例,金属支架921例),随访707天,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靶血管失败率(target-vessel failure),包括心源性猝死,靶血管心梗再发,靶血管再通。

随访结束后统计分析显示:

图1.靶血管失败率

图2.支架内血栓形成率。

研究结果提示

生物可吸收支架和金属支架两者的靶血管失败率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2年的随访中,生物可吸收支架比金属支架有更高的支架内血栓风险。

虽然BRS可能存在更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然而相比于其优势,仍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也相信在未来,随着BRS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术者操作经验不断地提高,这些不足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周学敏, 吕慧, 朱国斌. 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11):643-6.

  2. Wykrzykowska JJ, Kraak RP, Hofma SH, van der Schaaf RJ, Arkenbout EK, AJ IJ, et al. Bioresorbable Scaffolds versus Metallic Stents in Routine PCI. N Engl J Med. 2017;376(24):2319-28. doi: 10.1056/NEJMoa1614954. PubMed PMID: 284022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