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成则身退 | 完全可吸收的冠状动脉支架

 渐近故乡时 2015-05-15

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期医学领域里最大的突破,可以说是颠覆了冠心病的治疗概念,先是球囊扩张,后来又有支架植入,不需开胸破腹便可疏通闭塞或狭窄的冠状动脉,堪称神奇。


作者:孙家安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但是金属支架在机械性支撑起狭窄血管通畅了血流的同时,仍然存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金属支架长期残留于血管影响血管舒缩生理反应等等问题,因此金属支架也远非完美。然而医学科学家的追求脚步从未停止,我们希望冠状动脉在有狭窄时可以用支架支撑起一片天空,又希望在血管狭窄解除后支撑物及时撤出不留后患,因此完全可吸收的冠状动脉支架应运而生。

  

  完全可吸收支架的“完全”二字是相对于聚合物可降解药物涂层支架而言,完全的意义是不仅是支架骨架上涂布的药物聚合物可降解,整个的支架骨架都可以完全可降解吸收。

  

  完全可吸收的支架也称为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fully biodegradable scaffolds,BDS)的理念最早是由Stack等人在1988年提出的,其设计目的是提供相对短时间的靶血管径向支撑,防止血管弹性回缩、管腔重构及有效管腔的丢失,其生物降解周期在2-4年,由于没有金属支架骨架的残留,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长时间的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

  

  研究显示可产生均匀的靶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新的稳定的纤维帽,在中膜则提供长期的扩张性动脉重构并回到正常的血管舒缩状态,免除了永久金属支架增加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和导致支架周围血管收缩所致的下游血流减少,从理论是减少了支架内血栓和心肌缺血的风险。Zidar等首次将聚左旋乳酸BDS植入犬股动脉,随访9个月,支架被告显著吸收,仅有程度很低的血管炎症。

  

  Tamai等于2000年报告了首次在人冠状动脉植入BDS的FIM研究结果。目前已有多款完全生物可降解冠脉支架已经上市或正在进行上市前的临床实验,这其中也有我们自已国产的几个产品。ABSORB A和ABSORB B研究结果显示,24个月时OCT显示靶血管有光滑的内膜,几乎看不到支架杆,提示支架已接近完全降解,IVUS测量的靶病变血管平均管腔面积增大,多数病例恢复正常的动脉舒缩功能,生物可吸收支架组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累积发生率较金属支架组低。

  

  当然,BDS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它的局限性。由于支架材料的强度问题,为了达到足够的径向支撑力,BDS需要更厚的支架杆,从而增加了截面积,也使得其传送性较目前常用的二代药物涂层金属支架更差,限制了它在一些复杂冠脉病变如开口病变、分叉病变、严重钙化病变中的使用。

  

  另外高压的后扩张有发生支架断裂的潜在危险,且BDS支架的材料是透X光的,所以在X线造影下不显影。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现而解决,BDS终将为介入心脏病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