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杭盖2020 2020-08-28

本周的好书推荐,我给大伙介绍三本和读书有关的书。

第一本书名叫《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作者为前麦肯锡日本公司咨询顾问赤羽雄二。

1/3 读书不是越多越好

麦肯锡是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所谓管理咨询,就是专门给企业提意见,出主意。在军事领域,这份工作相当于参谋,用中国人的古话叫做“军师”,能成为军师的人,必定是聪明人。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身为一名咨询顾问,又在世界顶尖的麦肯锡工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是不行的。大到宏观经济,小到一家便利店的选址,凡是和商业有关的问题,咨询顾问几乎得样样精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阅读。读书对于干咨询这一行的人而言,是日常工作的必需品。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深感阅读效率的重要性。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洞见的观点——读书不是越多越好。

我以前很喜欢读书,大学刚毕业那会儿,由于工作清闲,我一周能读四五本书,这样一年下来,就读了两百多本。过去我一直引以为豪,毕竟这能让我在聊天时获得足够的谈资,偶尔还能赢得对方的点头赞许,“看哪,这人真厉害,什么都懂。”

但问题是,我读了那么多书,真的就“什么都懂”吗?当然不是,大部分仅仅是皮毛,在门外汉面前还能糊弄两下,但在真正的内行面前,我顶多就是个三脚猫。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作者指出,读书就像吃饭一样,阅读量超过了某个临界点,你的收获就会降低,如果再读下去,效果甚至是负的。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读书的质量,误当成读书的质量。

但一个人的精力终归有限,科学家就做过一个测试,人们若全神贯注地读书,注意力只能保持20—30分钟,剩下的时间,你就开始走神了。假设你一天花几个小时读书,那你真正能有效吸收书中内容的时间,可能不到全部时间的20%。

所以,我们根本没必要花大把的时间,把生命浪费在读书上。毕竟,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更何况除了读书以外,可供学习的渠道还有很多,上网、上课、和人聊天,甚至去实地考察,都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那怎样才算有效的读书呢?作者给出了他的方法。首先,严格控制读书的时间和数量。作者认为,只要你读书累计超过300本,就没必要拼命阅读了。你可以把阅读量控制在每周一本,一年下来也就五十多本。

另外,关于读书的时间,作者的主张是:每天只要读一个小时就够了。但这一个小时必须集中你的全部注意力,把书中最精华的要点记下来。当然,最有效的读书方式,是把书本知识和你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就能让读书事半功倍。

那么,一本书买来之后,是马上阅读还是隔一阵子再读呢?作者本人是买来就读,而且一口气读完。因为以后就不必再读了。我很佩服作者的一项本领,就是他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读完一本书,并记住书中的要点,换做是我,除非这本书很薄,否则断无可能做到。

如何检验自己的读书效果?其实最好的办法是考试。想想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了,尽管很多人都在批判应试教育,但不可否认,考试是检测你是否掌握知识要点最好的办法,而且考试成绩可以量化,你马上就知道自己学得如何。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只可惜,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太多的考试。如果你读完一本书,却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那作者教你一个办法,首先是参加读书俱乐部,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然后是尝试写作,把你的读书感想发表出来,用输出来检验你的输入。

好了,关于《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的主要观点就介绍到这。最后想提醒一句,生命诚可贵,读书的确能拓宽一个人的见识,充盈他的灵魂。但无论书籍多么宝贵,它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望远镜可以让你看得更远,但如果你认为望远镜里的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乃至忘记了脚下的大地,你迟早也会被读书带进坑里。

所以有的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2/3 如何获得临界知识

我要给大家推荐的第二本书,是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的本职工作,是景观设计咨询。和麦肯锡一样,都是给甲方出点子提建议的公司。而这本《好好学习》的核心观点就是:对于学习这桩事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打通了多少关节。作者将其称之为“临界知识”。

什么叫“临界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一些最本质的原理,这个原理往往是跨学科的,是事物的底层逻辑。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按照作者的观点,不掌握“临界知识”,读再多的书也没用。“临界知识”就是帮你打通知识的任督二脉,它们犹如不同知识体系间的一个个节点,掌握了这些节点,你就获得了一张认知地图。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做“复利效应”,这个词最早源自于金融学,但实际上,“复利”的概念可以用在许多方面,比如个人成长。

为什么有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个穷人?而有人年纪轻轻就能身家过亿?不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更勤劳,而是后者更懂得“利滚利”的原理。

那如何发挥“利滚利”的效应呢?很多人会想到投资,的确,投资是让收入翻倍的一个好办法,但投资不是人人都能做,或者人人都赚钱的。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投资。比如,你考取了一张非常难考的职业证书,这张证书不仅能帮你升职加薪,还能借给别人,从中收取租金。而你几乎什么也不用干,就有钱赚进口袋。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如果你干一份活领一份工资,你永远与财富自由无缘。相反,如果你干一份活能够赚几倍工资,干一次相当于你干了十次二十次,你就产生了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就是对稀缺品的投资,这个稀缺品包括公司、产品、个人能力乃至时间。在作者看来,类似这样的概念还可以有很多应用场景,它绝不局限在某个领域,这就是“临界知识”的价值。

作者非常欣赏查理·芒格,因为查理芒格自称他善于运用各种思维模型来分析问题,以至于近两年,思维模型这个概念狠狠火了一把,读书人不谈思维模型,仿佛与时代落伍了似的。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而作者的“临界知识”,本质上也是提炼出来的思维模型。临界知识就是让你在千差万别的知识中找到共同点,从而快速地吸收新的知识。所以这两年很流行一句话:“普通人关注表象,专家关注原理,而真正的高手关注模型。”

不过话要说回来,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虽然在《好好学习》里,作者提出了不少临界知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临界知识或思维模型,就能处理复杂的问题。因为解决复杂问题,首先要依靠的仍旧是专业知识。

以芒格为例,芒格的思维模型很复杂,涵盖各个学科,从经济学、心理学到生物学,几乎无所不包。但这不代表你掌握了这些模型,就可以去做投资。毕竟,芒格或巴菲特能在业界立足,首先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投资的专业技巧,比如阅读并分析企业财报(巴菲特自称,他就像读报纸一样阅读企业的年报)这是一门硬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而且过程也很枯燥,远远没有提炼所谓的“思维模型”有趣。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然而,如果你积累了专业领域的大量知识,你的思维模型将更为完善,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来自你的工作实践,接受了现实的检验。

反之,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或基础知识,却想生搬硬套一些思维模型,还以为这是给思维“升级”,那恭喜你,你将一无所有。

在各行各业,我们的生存都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开始的,而且那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几乎没有捷径可走。如果你只懂得一些思维模型,然后夸夸其谈。那远比你没有思维模型,却只会埋头苦干要糟糕得多。

先做实干家,再做理论家,永远是成功者的王道。

3/3 以看风景的态度对待读书

我们已经推荐了两本关于读书的书。如果你觉得前两本书有些严肃,那么第三本书就要轻松一些。它是著名作家刀尔登的《亦摇亦点头》。

刀尔登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杂文作家。既然是作家,书读的肯定不会少。杂文作家尤其如此,因为它需要你不断地阅读和输出,并成就一支生花妙笔。

中学上语文课,老师告诉我们,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主要是抓住三个关键字:知、文、识。“知”就是知识、“文”就是文笔、“识”就是洞察。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争相写博客,写微信公众号,很多高手能够做到有“知”并有“识”,但“文”往往做不好。毕竟时代太浮躁,又有谁愿意耐下性子,欣赏你的文采呢?开门见山,耸人听闻,才是今天的王道。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但是刀尔登就做到了文笔和见识俱佳,他的写作风格幽默睿智,而且知识广博,还经常自嘲,没有传统文人的那股酸腐气,这恰恰是我喜欢的。

《亦摇亦点头》是一本以读书为主题的杂文集,记录了作者的读书心得。

很多人都爱问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阅读经典文学还有什么用?其实在我看来,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对文学是不会有兴趣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就拿恋爱作比喻,倘若你喜欢一个人,你难道会问自己:我喜欢她,是因为她对我有用吗?这显然是个荒唐的问题,喜欢经典文学,就和谈恋爱一样,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的。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但经典文学毕竟和恋爱不同,后者往往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但经典文学却能历久弥新。伟大的文学作品你只读一次,未必能懂得它的伟大。但只要你持续地阅读,早晚有一天能有所回报。

不过,即便是经典文学作品,也会有所差异。有些作品让人倍感亲切,有些则令人高山仰止。作者以山作为比喻,像《傲慢与偏见》这样的作品,情节妙趣横生,文字典雅而不失俏皮,阅读这本小说就像爬一座小山,虽然山顶的景色未必壮丽,但沿途有“供人歇脚的平地甚至小亭”,为你的攀登旅途提供些许的享受。

但《呼啸山庄》就不一样了,它高耸而险峻,要想登顶,是需要花一番力气的。用作者的话说,“它把最美丽的所在,隐藏在巉岩和密云的背后,没有耐心与体力,是欣赏不到的······”

好书推荐:有时候,不读书也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我很喜欢刀尔登的这个比方,读书不只是为了“学以致用”,你完全可以用看风景的态度对待读书。毕竟,消遣和娱乐,也是读书的一种功能。何必老板着脸,非要从字里行间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呢?

文学的本质,是拓展我们经验的疆界,让你获得自己可能一辈子也经历不到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深邃的思想,也可以是绝妙的文字,或者作者塑造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某段情节。文学给了我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让枯燥的人生不再乏味。

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你还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它穿过幽暗的时间隧道,照亮你的未来。不读文学的人只能活一辈子,而喜欢文学的人,则仿佛活了几辈子。

这便是刀尔登通过他的文字想告诉我们的。如果你实在觉得读书没用,那就把阅读当做别样的时空体验,去感受别人的人生,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到了那个时候,你对自己的人生,也许会多一份满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