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在上海书展“站桩意象诗”新书发布及研讨会的发言(一、二)

 陈嘉珉图书馆 2020-08-2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朋友、拳友:

我们今天新书发布及研讨会的主题,叫“站桩意象诗·活泼泼的生命与大象之境”。会前叶辛老师问我是否站桩,我说站啊,这是每天必修课,早上站一个小时,晚上站一个小时。刚才叶辛老师说,那就把时间多给你,让你多讲点。我就当仁不让,只讲一点,但讲长一点,讲清楚明白点。

我汇报一点心得,用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的话讲,就是站桩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年初我用微信给一位写诗的朋友发去两首诗,第一首:“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二首:“茶香酒韵众皆知,可惜知之亦未知;知觉不知何为知,欲知知了不沾知。”这位诗友说:这绕口令扯什么谈啊!看来我这个心得,还是有必要与诸位有缘人分享一下。

这第一段“绕口令”,是三千年来迄今为止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老子《道德经》71。第二段“绕口令”,是今天才正式发布的新书,邓名老师《一诗一吟》上册《觉偈》里边,开篇的第二首偈《知知偈》。这两首偈讲的能知知性,就是我们站桩的最高境界。

近半月来直到今天,与我交流读过邓名老师《知知偈》的微信群友、拳友,都说不太理解这首《知知偈》的含义,或者他们理解的意思,跟我的看法和体认很不相同。我反复吟诵,并站桩体认,老子和邓名诗偈中的这个“知”,其实是两个“知”,第一个“知”是能知,第二个“知”是所知。

所知好理解,世间所有知识、万事万物,邓名老师用“茶香酒韵”来代表,都是我们“知”的对象,这是所知,是宾位信息、对象知识。英文讲的InformationKnowledge,都是所知,Learnstudy什么?也是所知。我们世间生活,天天就做老子《道德经》第48章讲的“为学日益”这件事,千百年来极少例外;只有老子、邓名一类人,是特别的例外。

能知是什么?我举个例子。唐朝著名的天皇道悟禅师生病,他跟普通人一样“哎哟哎哟”叫痛。徒弟都觉得脸上无光,恳请师父不要叫唤,说师父啊,您是得道之人,还这样哎哟叫痛,真是名誉扫地啦!禅师说我叫痛,但有一个不痛的东西在里边,你们知道不?徒弟说不知道。师父说,你们不懂啊,叫痛的不是我,那个知道痛而自身不痛的东西,才是我。其实这个东西,你不能说它痛,也不能说它不痛。如果它痛了,它怎么会知道痛;如果它没痛,它怎么会懂得痛?。

打个比方,比如在座的吴文辉师弟,你回家时,夫人说你喝酒醉了,你就学天皇道悟禅师,说我是喝醉了,但有一个不醉的东西在里边,你知道不?夫人说不知道。你就说,你不懂啊,那个喝醉的不是我,在醉的后边,有个不醉的知性,那个玩意,才是我。其实这个东西,你不能说它醉,也不能说它没醉。如果它真醉了,它怎么会识别醉呢?如果它没醉,它怎么会懂得醉呢?

非痛非不痛,非醉非不醉,这玩意非常折腾人。犹如我们站桩,说脸部表情要似笑非笑,下身感觉要似尿非尿。我接触的西方人、西方文化,他们最有思想智慧、最有知识水平的人,他们可能要狠狠钻研几万年,写有天上星星那么多的书,也不会理解这个中国文化。但是站桩或打坐开悟、开窍的人,一下子就知道这个境界了,并且快乐无比,超过男女之乐千百倍!

这个非痛非不痛、非醉非不醉,就是老子《道德经》21章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知性,历来叫法很多。比如道家叫“道”、“大道”。佛家叫能知知性”、“能见心性”、“第一义谛”、“一真法界”、“了义法相”、“甚微细智”、“明心见性”、“自性”、“佛性”等。邓名老师在《煮雪》、《觉偈》书中,有多个代名词,如“心画”、“本能”、“本心”、“初心”、“知见”等。其中“初心”用得最多,为什么?因为“初心”这个第一义谛,是处在一真法界和《华严经》讲的“了一切法真实性”的初位,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现前,与“一切菩萨从初发心”的“初发心”,完全同义。

其实叫什么名称无所谓。比如庄子很有意思,他和朋友东郭子聊天,东郭子问“所谓道,恶乎在?”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问,你能说具体一点吗,到底在哪里?庄子说这个道嘛,就在蚂蚁、杂草、砖瓦、屎尿里边。南怀瑾先生也很有趣,他说人生根根底底这个知性,就叫“黑咕隆咚”。我是有一点书呆子气,比较喜欢佛家唯识学称呼的“自证分”,非常形象,很有见地。关键是你要做功夫,比如站桩或者打坐去体验、证悟它。证悟这个是站桩的最高境界、知性,叫证自证分。

老子说“知不知上”的第一个“知”(体悟、体知)、“不知”,“不知知病”的第一个“知”(体悟、体知)、第二个“知”,都是能知。为什么要强调“不知”呢?因为你要通过读书万卷的知识研究,是不可能了解知性的。知性的特质、属性是不知,就是邓名老师《知知偈》说的“知之亦未知”、“知了不沾知”。

在邓名老师《知知偈》里边,“可惜知之亦未知”的最后一个“知”,“知觉不知何为知”的“觉”、第二和第三个“知”,“欲知知了不沾知“知了”和最后一个“知”,都是能知。“茶香酒韵众皆知”的“知”,“可惜知之亦未知”的第一个“知”,“知觉不知何为知”的第一个“知”,“欲知知了不沾知”的第一个“知”,则是所知。

所以老子和邓名的“知知偈”讲了两个“知”:第一个是能知,第二个是所知;能知是体,所知是用,所知是帮助理解、证知能知的法门。

在邓名老师《觉偈》书中,紧接着《知知偈》的,是另一首《无知偈》。《无知偈》的口气比较硬,我感觉那个意思就是——前边讲《知知偈》你不懂,《无知偈》就要打屁股,还要骂。禅宗叫“棒喝”,边打边骂。

“一诺言知之,立堕入无知”——在世间口舌中,杀伤力最强的一句话,是“你不懂”、“你不知道”,或“我懂”、“我知道”、“我是专家”。但这些知识巨人在邓名先生面前,却要被当头棒喝,因为“一诺言知之,立堕入无知”。为什么?所知越多越深入,便离自性能知越远。世间所有知识,无论许诺、应诺,一旦“言知之”,便立刻堕入远离自性的轨道。

“无知知知之,知之亦无知”——如何证悟能知知性、见道得道呢?根本方法是“无知”,就是不搞哲学认知的知识折腾,要靠做实际功夫,通过站桩来体认、体知,这就是“无知知知之”的含义、法门。可是你心中执着一个做功夫、站桩的念头,就是做功夫的“守”,那就站不到最高境界了,所以“知之亦无知”。“无知知知之”这个法门是波罗蜜多船,到达彼岸后还不放下,还要辛辛苦苦、持之以恒把船扛在肩上,那就等于还在此岸,等于“知之亦无知”而白忙活了。

“知去哪里了,笑看人知之”——这个能知知性到底去哪里了?世间最吸引眼球,大家玩得最开心的宝贝,都是所知。我在年前遇到一个武术教练,请我看培训场馆的磁场风水。在交流中,我发现他习武几十年,一直停留在老子说的“观徼”阶段,没有“观复”、“观妙”。我给他介绍邓名老师如何援武入道,为什么大成拳是文化拳、哲学拳,就是因为它是帮助悟道的。邓名老师常说,一种武术与道无缘,它的品味和层次很难提高,顶多算一个体育项目罢了,算一个具有一定观赏性的运动项目罢了。

知之得去知,去知亦无知”——所知宾相是消灭能知性相的,这就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璎珞经》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禅宗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因此“知之得去知”。关键是这个“去”字,明明叫你要无、要空,要能所双亡,怎么又来一个“去”呢!执着“去知”,还是有嘛,所以“去知亦无知”,并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回归。如何体认能知之道?法门就是邓名老师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指出的《站成一片》,这篇文章就在今年4月出版的,邓名老师、于冠英老师合著的这本《二人集》里边(展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