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迹鲁迅:放弃鲁迅是一种浅薄

 赤脚闲侠 2020-08-28
                   放弃鲁迅是一种浅薄
                                                   鲁人


         鲁迅的作品正在不断地从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退出,理由是晦涩难懂,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但我总是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中放弃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是一种浅薄作法。
        确实,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不了解那个时代,不了解鲁迅的写作背景,实在无法真正了解那些作品的意义。仅举一例可知,单看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我们可能觉得,它只是一篇对中国封建制度和其精神支柱“吃人”本质无情揭露的小说。对其深刻性和深远意义则只有在认真了解这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后,才会真正理解。
         其实,这篇小说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真是我们这些生活于太平年代的人难以理解的。1919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傅斯年就曾说:“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同年,北大教授吴虞也在文章中写道:“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同为北大教授的张凤举,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阅读过《狂人日记》及此前的中国小说后,说:“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这些知识分子的感受,即是他们对《狂人日记》的理解,也应该代表了当时中国广大民众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其实,从一实例中,更可以看到《狂人日记》在当时的现实意义。1915年2月9日,北京的《大自由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报道:“宣武门外教场六条胡同潘姓孀妇……仅有女年届二八,尚未字人。近因母病甚重,医药调治无效,日昨病势转增。该女万分焦灼,毫无善法,遂将右腿割肉一条煎于药内,其母服之,翌晨病势顿减。该女此举诚属孝心可敬。”封建礼教的吃人;被残害民众的愚昧;卫道士们虚伪的赞美,难道不足以诠释《狂人日记》的深远意义吗?
        时过境迁,鲁迅作品中所揭露和批判的东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很久远了。于是,许多人总是强调,鲁迅的作品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以难以理解为理由,实在是很荒诞的借口。过去的历史,在之后的年代常常会显得不可思议,但其中却包含着许多启示。因为难以理解而放弃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无知。就鲁迅的作品而言,正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理解,以从中了解中国那段历史的残酷和屈辱,进而使我们尊重那些为今天付出过热血和生命的先人们,并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应成为思想浅薄的必然趋势。当人们只去敬畏“金融大鳄”和“股神”,只在乎娱乐至死时,鲁迅的作品可以使我们明白,信念永远是生存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