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年,父亲送我上火车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那一年,父亲送我上火车

王 革

1987年的夏天,我和弟弟同年参加高考,我去济南,而弟弟去了上海读书。

从没独自离开过家的我,自从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天起,父母的叮嘱和唠叨就不绝于耳,从吃饭穿衣,到与同学怎样好好相处等,事无巨细,大事小情,唯恐有交代不到的。我记得,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吃饭是要粮票的,父母的担心里甚至把全国粮票和山东省粮票都给我区分开,怎么用也要给我再三的说明白。

那个时候,通讯也不方便。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最多的就是写信,我在校的两年里,收到的家中来信全部都是父亲写给我的。每封信的开头都是“革儿,你好”,也许是当教师的职业病,在提醒我需要特别注意的重点部分,父亲会用红色蘸水笔,划上重点符号。如果能与父母打一次电话,在当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因为那时谁的家里能有个电话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比现在谁家有个豪车更让人羡慕,真的会让人十分的嫉妒。我所在的学校,教师办公室有一部电话,是那种老式的黑色的拨号的座机,与济宁通话属于拨打长途,需要账号,所以要想偶尔能与父母联系一下,首先要与老师处好关系,再找个合适的理由,说很多好话,征得老师的同意。由于家里没有电话,父母学校也各只有一部电话,不是在校长室就是在传达室,好不容易电话打通了,还要等着喊人,如果顺利,就能听到父母的声音,说的无非还是叮嘱的话,问一些吃的什么喝的什么等鸡毛蒜皮的事。每次通电话,说的什么印象不深,只是听听声音就感觉心里很高兴了。

现在,交通如此发达,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一应俱全,一切都已不再是距离。而三十年前,出个门是那么难,感觉从济宁到济南是那么远。由于济南相对上海还是近的多,弟弟一学期中间都不回家,而我只要有节假日,就想回家看看,来来回回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火车。

我每次回家的日子,沉默的父亲就多了两项任务,一是估计我几点到家,一定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等着我,无论早晚。虽然父亲不说站在台阶上干什么,可母亲还是看得出来父亲的心思,母亲总是笑话他:又上望儿楼了!另一项任务就是到火车站,送我返校。送站的事,他决不让其他家人代替,一定是他亲力亲为。每次父亲都要买站台票,必须把我送到座位上,然后下车等着,看着火车缓缓驶出,他才回家。

说起送站,还有一段有趣的事。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返校,我再三说不用送,父亲还是要坚持送站。像往常一样,父亲把我们送到车上,恰巧同行的同学碰到了熟悉的列车员,热情的列车员非得把我们带到卧铺车厢休息,我让父亲回去就行了,可固执的父亲坚持陪着到卧铺车厢,我拗不过只好让父亲陪着。穿过几个车厢,刚要安顿好,父亲还没来得及下车,火车已经开了。父亲只好陪着我们在火车上坐着,我没看出父亲因为没能下车感到着急,反而很高兴的陪着我,即使不说什么。直到因为会车,火车停在了一个很小的不是十分正规的车站——孙氏店站,列车员打开车门,父亲才下车回家。等到我的下一次回家,才听母亲说,上次送站,父亲迟迟不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家人急的团团转,到处找。

后来的每次返校,无论我怎么说自己能行,父亲都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送站,因为知道劝不住他,我也只好每次都欣然接受了,但家人们经常拿父亲送站的事说笑,父亲也总是嘿嘿一笑,不说什么。

随着时间的流失,过去的一些事情,也许会慢慢变淡,但有更多温馨的回忆深深刻在了心底,定格在当年的时空,常常想起,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革,检察官,爱好读书、旅游、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