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小吃“老鼠粄”,跟老鼠没有一点关系!

 369蓝田书院 2020-08-28
广东、美食、老鼠粄,这几个词汇联系到一起,可能前来广东梅州旅游或者在外地的朋友听到这个大名,会被吓出一身冷汗,又惊悚又好奇,心想着:老鼠粄?老鼠做的粄吗?

无论米面,都不会有唯一形态。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把北方小麦“磨粉”蒸煮文化应用到稻米上,1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粄”是客家人用来称呼米制品的专有名词,客家话保留了很多汉族中原地区的古音,“粄”读bǎn不是fàn,“粄”在古书中也写作“䉽、䬳”,和我们常用的“饭”字同源。


老鼠粄是客家小吃之一,因为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惯称粉为“粄”,因此称为老鼠粄。后来传至台湾,当地客家人称为米筛目,是指制造时把粉团经过筛子般的擦板,从洞眼(目)中搓出粉条。传至香港,因“老鼠”之名不雅,当地人以粉条两端尖,状似银针,称为银针粉。

客家称为“粄”的食品非常多,常见的随便数数,都有“萝卜粄”,“艾粄”,“捆粄”,”红粄”,“发粄”“甜粄”“粄条汤”“炒粄”等等。流行于客家小食“老鼠粄”也是其一,相传在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虽名为“老鼠粄”,很多人以为是有老鼠肉之类的作为食材别以为这道小食跟真正的老鼠有什么联系,只是因为长长的米粉外形特别向老鼠尾巴,因而得名。

西河民间制作老鼠粄已有100多年历史,原为民间乡民接待亲朋好友的美食,漳溪圩设置圩场后,作为传统美食应运而生。70年代著名作家杜埃曾品尝过老鼠粄,随后觉得此粄似珍珠,美名曰:珍珠粄。但因为长期被叫成“老鼠粄”,时至今日,其依旧是在大埔乃至客家地区流传最广的称呼。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用粘米,以冷水浸几小时后,捞起滴干后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拌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即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面上,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摩擦,便可擦出每条一至两寸的粄条掉在锅中,待粄熟浮面时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再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前,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味美有加。

制作“老鼠粄”的大米切忌软性,同时制粄的粄浆一定要熟透为佳,不熟的粄浆做出来的“老鼠粄”粄条粗且没有光泽且粘牙。

熟透的粄浆做的粄条外观发亮而且带韧性,很有“嚼”劲,而烫“老鼠粄”水一定要清,让“老鼠粄”浮起来时多“滚”二滚,上碗时先将骨头高汤香葱放进碗底再将粄倒入,才把爆炒的牛肉丁和冬菜放在面上,不让久泡。

文章来源:厓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