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传学作业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20-08-28

一、普洱茶树的分布及其生活习性

1、分布:

普洱茶树(山茶科) 又名野茶树(包括栽培型野茶树),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其中云南有树龄达800多年的"茶树王",为目前较大的植株,当地虽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植株仍在受到人为干扰,如不加强管护,将有被摧残致死的危险。海南随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剧缩减,同时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采野茶叶的人众多,野茶树也日益减少。截至2009 年9月末,云南省普洱全市茶园面积318 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33.9 万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 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 万亩,茶树林面积47.6 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6.6 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6.3 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20.5 万亩。,山地约占84% ,高原、丘陵约占10% ,盆地、河谷约占6%。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相差甚大。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高原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低纬高原气候优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发展茶叶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竞争优势。云南省辖有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等8 个地级市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8 个自治州。其中,普洱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是云南普洱茶当前的主要产区。而在四川地区,几乎没有普洱茶树的存在。

2、生活习性:

普洱茶树(山茶科) 又名野茶树(包括栽培型野茶树),常绿乔木或灌木,高5-13(-20)米,主干直径可达1米以上;幼枝和幼叶被细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8(-12)厘米,宽1.8-4.5厘米,先钝刀基部楔边级具锯齿,两面无滑无毛;叶柄长3-7毫米,花单生或2-4组成生聚伞花序白色,直径2.5-3.5厘米,有香气,花梗长6-10毫米,下弯;萼片5(6),圆形,果时宿存;花瓣7-8(-9),宽倒卵形或圆形;雄蕊多数,外轮花丝合生成短管;子房3室,外面被毛,花柱顶端3裂。蒴果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25厘米,果皮革质;种子1或2,近球形,微有棱角,直径约1.5-1.8厘米,淡褐色。主要生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型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摄氏17~22度,年平均降雨量1200~20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为砖红与赤红壤为主,PH值4.5~5.5之间,疏松腐质土深厚,有机含量特高的地方。主要产云南勐海、勐腊、思茅、耿马、沧源、双江、临沧、元江、景东、大理、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广南,其欠是贵州盘县、榕江,广西扶绥、昭平,福建南靖,广东乳源、连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琼中、乐东、保亭、陵水等地。生于海拔1200-1400米亚热带、热带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国、缅甸、印度也有分布。

二、普洱茶树的引种意义:

1、经济方面。

茶产业是地方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普洱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2009 年1至9 月,全市茶产业实现农业产值5.6 亿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9%;实现销售收入6.38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52 亿元,增长8.9%。据统计,普洱市60 户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中,年产值在1000 万元以上的有9 户,茶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全市涉茶茶农22.9 万户、112.8 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数的80%,户均收入3088.4 元,人均收入627 元,其中,专业茶农人数达38.89 万人,专业茶农年人均收入1131 元,茶产业覆盖了辖内9 县、1 区116 个乡镇、800 多个村、20.9 万农户、110 多万农业人口,是普洱市经济作物种植中涉及人口最多的产业,茶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产业列入市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重点进行培育和扶持,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 年9月末,全市茶园面积318 万亩,其中:现代茶园面积133.9 万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117.8 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8.2 万亩,茶树林面积47.6 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6.6 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6.3 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20.5 万亩。2009 年1 至9月,茶产业总产值10.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占GDP的8.0%;全市茶叶总产量4.23 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

2、药用价值方面。

普洱茶树一身都是宝:

(1)茶花。可治疗出血、便血、凉血解毒,辅助治疗子宫出血等症状。

(2)茶籽。可治疗哮喘、百日咳、神经性偏风头痛等症状,每天早中晚每次用生熟茶籽10克泡水喝200克左右,治疗肺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

(3)茶油。茶籽油是茶树种子榨成的油,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含有维持人体皮肤、毛发的生长所不可缺少的成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

(4)普洱茶树干、根、枝液体。浸出物系治疗各种心脏病的特效药物,同时还具有治疗风湿骨痛、减肥辟邪臭、预防人体各种部位器官病变的作用。

三、引种可能性。

普洱茶树喜山坡沟谷,干季云雾弥漫,空气潮湿,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又富有腐殖质的小环境。生活在红壤和砖红壤上,PH值在4~6之间。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云南普洱茶树创造了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普洱茶化学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所处地带纬度偏低,地表接受日光辐射量也较多,有利于碳素代谢,也就有利于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树受这种短波光照射后,有同时,普洱茶树多生于高山地区,高山上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因为有雾,茶树受直射光时间短,漫射光多,光照较弱,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由于高山雾日天气多,空气湿度就比较大,这样长波光被云雾挡了回去,照不到植物上,但短波光透射力强,却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植物上。而茶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此外,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山高温度低,对茶叶生长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还有一点是,高山栽茶的地方大部分为沙质土壤,土层深厚但通气良好,酸碱度适宜,加上树木葱郁,落叶多,使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这也是适宜于茶树生长和茶叶质地优良的一个因素。另外,高山大岳中,环境很少受到人为的污染。没受污染的茶叶,质量当然是上好的。

而四川地区是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四川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岩性疏松,其风化物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东部一般在5-6月多雨(类似江南的梅雨),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旱,成为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西部4-5月则多春旱,7-8月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而多雨。多山坡沟谷,空气湿润。四川盆地是中国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之一,比多数沿海的海洋性气候区域昼夜温差还小。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年平均温

度明显偏高,尤其冬季,由于冷空气受北方秦岭大巴山阻挡,四川盆地冬季平均温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许多,与广东北部相当。年积温比同纬度高,无霜期也较同纬度地区长。封闭的盆地,四周山区东南部相对较低有利水汽进入,西北部山区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导致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是我国年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之一(另一个日照最少的地区是贵州)。封闭的地形,导致四川盆地常年风速偏低,是我国年平均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

由此观之,两地气候状况以及土壤类型有相似之处,只要采取好适当的栽培措施,引种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四、栽培措施

(1)品种选择

选用无病虫害的种苗,自繁或自外地调运的茶籽、茶苗均应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虫随种苗进入茶园。据研究,品种间抗病虫性能差异明显。一般说来,大叶种比小叶种容易感染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茶细蛾的第1代发生量早芽种比迟芽种成倍增加;茶树持嫩性强的受小绿叶蝉危害也较重。

(2)土壤管理

一是茶园四周要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田,茶树等高条植:茶园内修筑竹节沟,拦截水土;建立良好的茶园树冠等生物覆盖面,间作绿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增加雨水量入渗率,减少径流量。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源,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为普洱茶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促进茶树生长;二是行间铺草覆盖,以秸秆、草料、山草等物覆盖土表,可改善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质和生物活性,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三是精耕细作,勤除杂草,行间饲养蚯蚓,勤浅耕,勤削草,深耕采用行间深、根际浅的方法,对茶行郁闭度高的茶园进行免耕。利用蚯蚓促进土壤物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茶树根系生长。

(3)修剪整枝

由于多数茶树病虫都分布在树冠层,运用合理修剪,便能将分布在剪口部位上的病虫剪除。同时,结合轻修剪和茶树整枝修剪,剪去纤弱阴枝和边脚枝,剪除钻蛀类害虫枝、枯死或光秃的病枝以及被害严重的蚧类虫枝,并将附着于茎干上的绿剌蛾越冬虫茧、苔藓、地衣等病虫枝予以清除深埋或焚毁。通过清兜亮脚,疏剪茶丛下部过密的枝叶和徒长枝,以促进茶园通气良好、通风顺畅、通光适度,达到清除隐藏在茶丛下部郁闭处或徒长枝上的黑刺粉虱、蚧类等害虫的目的。结合冬耕施肥,清除茶丛枯枝落叶,埋入施肥沟中或作其他无害化处理,破坏小绿叶蝉、茶刺蛾、茶蚕过冬结茧化蛹场所,消除潜伏其中过冬的云纹叶枯病、红蜘蛛等病虫(4)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防旱防冻,可使茶树生长健旺,而不利于某些病虫的隐藏、潜伏。增施肥料可提高茶树抗病虫的能力。但偏施氮肥,则会加重茶饼病、炭疽病的为害,增施钾、锰肥可大幅度减少某些螨类的发生。疏出茶丛下面6~8cm左右的表土层,可将茶刺蛾、扁刺蛾、茶尺蠖、大尺蠖、茶蚕等越冬虫蛹,茶叶象甲的幼虫,以及各种病原菌(如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翻埋入施肥沟底。又可把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翻上来,使之暴露土表而死亡。也可用新土将茶丛根际培高11cm压紧,以阻碍越冬虫蛹羽化出土。同时,应加强水分管理,及时做好防湿排水工作。适时锄草与耕作可以减少与杂草、土壤发生的有关病虫危害,同时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也可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害。应依据茶园类型注意间作物的选择、轮作、管理,避免由于间作物招引某些病虫入园兼害、移害茶树,种植间作物也不宜太密,以减少害虫的发生。

(5)病虫害防治

加强生物防治。应用生态学、昆虫学和植保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选用抗逆良种,改善土壤通透性与肥力,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茶园病虫草害,从而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一是释放绒茧蜂防治茶尺蠖,赤眼蜂防治茶小卷叶蛾,红点唇瓢虫防治长白蚧和蜡蚧,宽角黄小蜂防治龟甲蚧和角蜡蚧,具瘤神螨捕食茶黄蜘蛛,茶跗线螨盲蝽防治茶军配虫等。生产上常通过人工饲养寄生蜂和寄生蝇、瓢虫、草蛉和捕食性盲蝽等;注意在适当时间释放,降低虫口密度。二是利用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对各种鳞翅目食叶幼虫,虫草菌对茶尺蠖,园子菌对小绿叶蝉,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茶尺蠖,弗氏虫霉对茶蚜,腥红菌、头孢霉对茶牡蛎椰园蚧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三是营造茶园良好环境,招引鸟群栖息,以鸟治虫。通过茶园放养鸡群,既可捕食害虫,又可出售生态鸡,一举两得。同时可以从外地引进并驯化新的有益昆虫,但要注意因地制宜[6]。

(6)采摘方法

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以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卵、幼虫)、茶叶螨类、卷叶蛾类(幼虫)、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通过采摘,也可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及时采摘。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冬季做好清园工作。

五、引种可能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两地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故需要合理使用有机肥(如:农家肥),以免对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2、茶园周边的污染情况也会对茶树的生长状况和茶叶的品种造成一定的影响,故引种后应注意引入地区的勿让情况。

3、两地之间影响茶树生长的害虫种类可能各异,应注意防治。

4、两地间气候以及海拔差异大,故引种时可能导致茶树不能正常生长。

六、参考文献:

[1]王美津. 普洱茶文化之旅·临沧篇[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丁俊之. 普洱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 上) [J]. 茶世界,2007 (3) : 27--31.

[3]黄锐斌.茶叶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技术[J].茶叶科学技术,2000(3):26-28.

[4]庄晚芳. 茶树生物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7. 7 9, 21 25.

[3]黄桂枢. 普洱茶研究的新成果[ J] . 农业考古,1997, ( 2)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