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缱绻南屏叶氏遗风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南屏村,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元朝末年,祁门县人叶伯禧以赘婿的身份,从祁门白马山迁入了众姓杂居的南屏。没有人想到,叶伯禧这颗自外乡飘荡而来的种子,一朝扎进南屏的沃土,就衍生出了庞大的叶氏宗族,以及形成了后来叶、程、李三大宗族分治南屏的格局。

  现年73岁的叶润盈老人是叶氏始祖伯嬉公第21代后裔,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叶氏宗族的历史文化,他取出一本珍藏于家中多年的《叶氏族谱》。


  一座祠堂,实际上是一部宗族历史。在绵绵的大山深处,历经上百年的风风雨雨,或朱颜褪尽,或断壁残垣,却依然坚强地伫立在那里,向我们洞开了探寻礼制的大门。宗祠、支祠、家祠,不同名称的祠堂构建出相似的礼法秩序,平衡规范着南屏人的生活。

      在这里,每一个宗族,由聚居的祠堂开始,逐渐衍生,向外荡漾开去,然后彼此交错、相融,逐渐形成了310幢明清古民居,72巷弄,36眼水井。相衬着园林亭阁、寺庙神坛、溪水石桥,共同构筑了南屏村桃源一样的世界。


      “叶奎光堂”,是保留完好的几座祠堂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它是叶家的一座支祠,坐东朝西,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其开间17.7米,进深46.95米,建筑占地面积831平方米。是村中叶姓族人祭祀其四世祖叶文圭的会堂。



    相传,叶文圭曾在山西太原府岚县任职知县,执政期间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很高的声誉,在他告老还乡时,岚县百姓送给他一幅楹联:“西州声教流岚谷,南国簪缨嗣石林”,赞扬他的美好品德。其后代希望能发扬光大他的品德,就在“圭”上加了个“大”字,把祠堂取名为“奎光堂”。

      “奎光堂”整体建造的工艺和用料非常讲究,整座祠堂前后用86根白果木柱支撑,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手法,布局匀称严谨,宏伟壮观,坚硬细腻,抗腐、抗裂。横梁用料为樟木,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用驱虫的功效。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并用,木构件雕饰极尽其美,玲珑剔透,门楼屋面歇山顶,飞檐翘角,斗拱承檐,充分展示出传统徽派建筑驾驭空间的非凡技能,是徽派雕艺的殿堂,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且为南屏村保留较完好、规模较大的祠堂之一。鉴于此,奎光堂成为了电影《卧虎藏龙》剧中镖局的内景地和电影《大转折》的拍摄场地。据悉,国家文物局将投资60万元,对“奎光堂”进行整体修缮,修缮工程将于2006年3月底开标。


    祠堂门口悬挂着三块匾额,分别是“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其中钦点翰林叶新第就是在李宗煝的捐助下才功成名就的。整体结构上,“奎光堂”为三进五开间,天井为花岗岩石质,三合土地面,门楼有六根“黟县青”石大檐柱,支撑着厚实的额枋和月梁,大门两侧配有一对图案优美,雕刻精湛的“黟县青”石鼓。

  历史上,徽州的祠堂门口大多有这样高大气派的石鼓,然而南屏叶氏支祠的这两个石鼓,除此显示家族鼎盛之外,还有着一个特殊的用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在进入祠堂之前,对镜梳妆,整理衣冠,以示对祖宗神灵的敬畏。

      一进祀堂是整个家族举行庆典祭祀仪式的地方,故而开阔明朗,高大轩昂。后进为享堂,高出祀堂数尺,面积也要更加宽大一些,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相传古时,凡是婚丧嫁娶、家族会议或者族人的惩戒都在祀堂完成,拍摄于此的电影《菊豆》中就有此类场面。

       这是电影菊豆中为新生儿添白取名的画面,添白作为杨家唯一的一个男丁,是延续杨家香火的唯一希望,所以族中的长老都集中在祠堂中,谨慎严肃地商量为他取名的事宜。

      山水画卷一样的村落恬淡而悠远,传承千年的礼仪秩序凝聚着不散的亲情乡音。在自然风景与人工雕琢和谐相融的古村中,南屏人用祠堂的宗法礼仪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它教人忠孝传家,诗书处世,尊孔奉儒,平静安恬,这是南屏人的梦想,也是徽州人灵魂深处的心境。

 

------------------分界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