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东山陆巷古村:叶梦得故居宝俭堂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在苏州东山陆巷古村,除了王鏊故居,另一处不得不去的明清园林建筑就是叶梦得故居宝俭堂。

  宝俭堂始建于宋代,称为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原为南宋左拯、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文学家、词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裔所居。1946-1949。中共苏州地下党市委派两名党员在宝俭堂以创办陆巷国民小学为掩护,作为地下交通战,为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召开秘密会议、掩护接送干部,运送粮食弹药,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苏州吴中洞庭叶氏家族是东山望族,世代为官,名人辈出,其先祖曾任吴越国刑部伺郎,六世孙叶梦得更为东山叶姓光宗耀祖之人。自叶梦得后,叶氏家族又出了十个进士举人。元末时期,叶氏家族大都在南京、扬州、宿迁、六合等地以经商盐业为主,后到康熙年间,又在家乡购地置田千亩,设义庄、修主谱、行善事。到了现在,陆巷叶氏又出教授或地市级干部几十名。

  叶梦得,字少蕴,号是斋,自号石林居士,生于1077年,卒于1148年,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调丹徒尉。徽宗时官翰林学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元年(1131)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十二年移知福州。晚年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叶梦得学问博洽,尤工于词,风格很接近苏轼,存词103首;又擅长做诗,著作很多,其诗文为南北宋间之大家,《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高雅,尤存北宋之遗风。南渡以后,与陈与义可以肩随。”

陆巷的明清住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纵轴线为准绳,自外而内次第安排照墙、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界墙。轴线上的房屋,陆巷人谓之“正落”。正落左右各有一条纵轴线,往右为书房杂屋,左为女厅厨房。左右两边的房屋,陆巷人谓之“边落”。正落与边落间,用备弄连接。这类大型住宅,前后四进,每进房尾都用天井分隔。大厅后面的库门,是内宅和外宅的分界线。大厅是住宅的主要建筑,楼厅是住宅的最高建筑,大厅和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风格。

  叶梦得故居宝俭堂的正是按照布局这种苏派建筑风格来布局的。明代宝俭堂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三条主线。中轴线上有正门门厅、轿厅、大厅、楼厅;西轴线上为附房、花厅、书房、佛楼、西花园等;东轴线上有钟楼、楼房及东花园等。宝俭堂在明清时均有修缮,解放后为政府托管,先后安排几十家人居住。1980年落实政策时已残破不堪。2001年苏州市民许青冠、陆惠霞夫妇出资购买了濒临倒塌的宝俭堂,历时四年、耗资几千万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抢修。使之恢复当年的风姿神韵。如今宝俭堂是陆巷古村的一个旅游观光景点,还可以供游客住宿、用餐、饮茶。

  这次来动陆巷,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在宝俭堂,我们经过好言商洽,得以允许临时“购票”进入游览,相比在王鏊故居门前被拒绝,还是值得欣慰的,否则这次顶风冒雨的陆巷之行可是憾事连连了。

  如下按照宝俭堂三条轴线来分别介绍这座布局庄重,格局严整、设计精巧、雅致幽静的典型江南园林民居。

------------------分界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