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茵加尔顿对音乐作品的意向性解读

 六景楼主 2020-08-30

王晓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 摘要: 罗曼·茵加尔顿是最早将现象学原理引入音乐哲学的学者, 在其撰写的《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一书中, 就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提出“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的论断。文章对茵加尔顿意向性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 以及茵加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观等进行分析, 以期探究茵加尔顿的音乐哲学思想。
关键词: 罗曼·茵加尔顿,音乐作品,意向性,音乐哲学观,

罗曼·茵加尔顿 (Roman Ingarden, 1893—1970年) 生于波兰, 早年在华沙大学攻读哲学, 1912年赴德国留学, 先后入哥廷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 师从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学习哲学。1933年出版专著《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并受到哲学界和音乐界的瞩目。在这本著作中, 茵加尔顿就音乐作品的演奏与感受、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和音乐作品的本体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茵加尔顿认为, “在我们尚未受到这样或那样理论影响之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音乐作品接触时所获得的未经科学说明的某些印象, 应该是思考音乐作品的出发点。”
一、茵加尔顿“意向性”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意向性指意识出发的指向性, 或者说, 意识具有“指向某物的特征”, 最通俗的表述就是“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茵加尔顿将意向性运用到音乐作品本质的分析上, 指出音乐在人对世界的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意向性理论不仅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处于奠基性的地位, 而且贯穿了20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始终。茵加尔顿的音乐哲学思想中的意向性理论, 就其渊源来说, 源于他的导师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一) 意向性理论的发展
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可以从思想内容的演化和词源两个方面去考察。
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 由于意向性理论是与先验主体性的思想内容密切联系的, 所以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体性思想角度看, 古希腊哲学已经较为宽泛地触碰到了意向性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克拉迪鲁篇》中就触及到了“意向性”问题, 书中提到:“意见要么源于追求, 表示灵魂在追求知识时的进步, 要么源于弓的发射。后一种解释更有可能, 思考这个词可以确认这一点, 这个词只不过就是移动, 把灵魂的运动用于每一事物的本质。”
从词源学方面看, 意向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意向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ntio”, 原意与箭术相关, 指的是把箭射向靶子的活动, 因而暗含指向性的意蕴。但是, 这只是在概念上或形式上将意向性与经院哲学相关联, 还未能成为之后布伦塔诺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理论或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较为成熟的意向性理论。
(二)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意向性”理论
意向性问题重新在现代心理学和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功当推德国哲学家弗朗兹·布伦塔诺。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是描述心理学的意向性理论, 他把所有意识材料都划分为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两大类, 并且他认为“意向的内存在”是心理现象所蕴含的最独特性质, 布伦塔诺搭建起了意向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布伦塔诺的这种界定, 全方位影响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布伦塔诺的“意向的内存在”直接成为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起点。布伦塔诺认为, 意向性的根本特征, 是任何意识都是朝向、指向其对象的意识。这个被指向的对象并非实在的对象, 相反, 是实在对象在心灵中的显现, 是依赖于心灵的内在的东西, 是一种“内存在”。在这一点上, 布伦塔诺也被认为是受到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实在论的影响, 而把对象内化于心灵之中。
(三)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对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传承与超越。他接受并明确使用了“心理现象”和“意向的内存在”等概念, 并对“意识内在性”和“表象在一切意识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改造, 进而完善自己的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与其现象学发展脉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静态结构分析转向动态的发生分析, 即由描述现象学时期的“指向意向性”理论、纯粹现象学时期的“构造意向性”理论, 转向动态发生现象学中的意向性问题。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其他哲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之发展为生存意向性,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将胡塞尔的内在性意向性发展为超越性意向性, 莫里斯·梅洛·庞蒂将之发展为身体意向性。(未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