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桓为一,昭公不胜》

 野之老 2020-08-30

​孔子时代,鲁国的国政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大“小公族”把持着,历史上称此三大“小公族”为“三桓”。孔子主要活动于鲁昭公与鲁定公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鲁国同时也是“三桓僭政”最厉害的时期,厉害到甚至逼死了鲁昭公的程度!

诸侯国的“小公”逼死“大公”,这在当时的春秋末期其实并不多见。而鲁国的“小公”何以能灭掉“大公”,韩非在其《内储说下六微》里对此事件有所记载,同时也给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答案。

韩非相关文载:“鲁孟孙、叔孙、季孙相戮力劫昭公,遂夺其国而擅其制。鲁三桓逼公,昭公攻季孙氏,而孟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救之乎?’叔孙氏之御者曰:‘我家臣也,安知公家?”又曰:‘凡有季孙与无季孙于我孰利?’皆曰:‘无季孙必无叔孙。’遂曰:‘然则救之。’于是撞西北隅而入。孟孙见叔孙之旗入,亦救之。三桓为一,昭公不胜。逐之,死于乾侯。”韩非的这则记载很妙,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更增加了史料的真实感。其大意是说,鲁国的三桓——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经过通力合作来挟制鲁昭公,最终几乎把持和垄断了整个鲁国的政国。三桓的权势严重地威逼着鲁昭公的朝廷,于是昭公决定先拿三桓中势力最弱的季孙氏开刀。就在鲁昭公进攻季孙氏之际,先是孟孙氏、叔孙氏两家赶紧商量应对之策,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救还是不救;但商量结果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然后是叔孙氏回到家中,正在主人犹豫不决之际,叔孙氏的车夫突然插话说:“我本来只是个小小的家臣,按理不应该对公室的大事说三道四。我只是想提醒主人,有季孙氏和无季孙氏,哪一样对我们更有利?”叔孙氏感叹地回答说:“若无季孙,则必无叔孙啊!”道理非常清楚,叔孙氏这边坚定了态度,那边的孟孙也积极响应了:“然则救之!”。叔孙氏出兵从西北角冲了进去,随后孟孙氏见叔孙氏的旗帜已经进入战场,便也即刻出兵救援。结果是三桓合兵一处围攻鲁昭公,昭公焉有不败之理?最终三桓驱逐了鲁昭公,导致鲁昭公后来死在晋国的乾侯。

对于“三桓僭政”致使鲁昭公客死他乡的这起恶性历史事件,韩非总结的教训是:三桓为一,昭公不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