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金吧

 昵称13345557 2020-08-30

最近的市场有点刺激,一度差点冲破3500点;股市走牛带动基金发行,两只爆款基金募集规模近2000亿元(在配售之前)……

小叶脑思翻看了各大券商的研报,对牛市的预期是一致的,至少今年年底前整体向好。这波牛市又被一些人称为“基金牛”,因为散户越来越认识到炒股不如买基金,让那些专业的基金经理来给自己管钱,真香!

总之,牛市来了,对散户而言最好的工具就是基金。那么本期推文,小叶脑思就要跟大家细数新手买基金的“十宗罪”,说白了就是常见的一些误区和易错知识点。

误区1:扎堆抢爆款基金

话题从本周热门基金说起。先是周一汇*富旗下胡经理的新基金,全天募集超700亿元,最终配售300亿;再有周三鹏*旗下王经理的新基金,全天募集超1000亿元,还是配售300亿。

这种爆款到底有没有必要抢?结论:真没必要。

不可否认,能发爆款,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基金的规模是业绩的杀手,规模过大,尤其是几百亿的规模,会影响基金经理的发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让你管好100块,和让你管好100万,哪个更难?当然是100万,你得去想该去买哪些东西,而且要看能不能买得到。

人们扎堆抢爆款,一方面是人类喜欢盲目从众的本能,觉得大家都抢,我要是抢不到就吃亏;另一方面是销售机构营造稀缺感,比如提前放话说可能配售,要想买到自己想要的量,就索性多买一些,从而造成爆款效应。其实只要明白基金规模太大不是好事,就不会中这个圈套了。

误区2:净值越低越好?

面对同一基金经理的不同基金,一些银行的理财经理总会忽悠客户买新基金,美其名曰:新基金只要1块钱,同样的金额能买到更多份额,更划算。

真是瞎扯啊!说白了就是卖新基金银行给他们的佣金更高而已。具体道理是啥?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同一基金经理管的基金,A是新基金,净值1块钱;B是老基金,净值5块钱。我们假设这个基金经理给两个基金买的都是一样的股票,所以涨幅也一样;同时忽略掉手续费等交易成本。

那么来看:如果你有1万块,可以买1万份A,或者买2000份B。由于涨幅一样,假设同样上涨了10%:

对A而言,1块涨10%,净值为1.1元,你有1万份,总共是11000元

对B而言,5块涨10%,净值为5.5元,你有2000份,总共就还是11000元

所以,买基金并不是净值越低越好。

误区3:A和C到底买哪个?

这个倒说不上是误区,只是很多人容易分不清,其实记住一条:中长期持有买A,短期交易买C。

A和C是同一个基金的不同份额,差别仅在于收手续费的形式。A份额是一次性交,在买的时候要交认购/申购费;C份额在买的时候不交,但持有的时候要交服务费。

举个例子:比如某基金A份额申购费1.2%,服务费0.4%/年,其他管理费、赎回费的收取是一样的标准,暂且忽略不计。那么,如果买1年服务费0.4%,买2年服务费0.8%,买3年服务费1.2%。因此,如果这个基金你计划持有3年或以上,就选A类,3年以下,就选C类。

当然每个基金AC的费用比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上面这个办法算一下就知道了。

误区4:基金公司的排名越高越好?

结论:不一定,至少直观来看没有关系。

因为基金公司的排名,是根据管理的规模来排的。排名靠前的公司,只能说明他们销售能力强,卖的基金多,和投资业绩没有关系。

那么间接来看,由于基金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按规模的比例收取管理费,规模越大收的管理费越多,也就越有钱,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给他们干活,能吸引更优秀的基金经理来管基金,从而提高投资业绩。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排名会有一定关系。

至于为啥基金公司靠规模而不是业绩来排名?小叶脑思认为,投资本身是带有一定运气成份的,并不是越努力就越成功;而销售规模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用规模来排名,也更客观一些。

误区5:分红多的基金就是好基金?

结论:还是瞎扯。

很多销售人员用分红来吸引投资者,其实搞清楚分红的本质就知道这是瞎扯。

所谓分红,是把基金资产的一部分拿出来返还给投资者,伴随而来的是基金净值的下跌;在你拿到现金的同时,你的基金净值下跌,其实是从左口袋到右口袋的事情,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你去银行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放到了钱包里。

那你的钱增加了吗?并没有。

误区6:基金就应该长期投资?

基金公司都爱讲长期,十家公司里面七八家的口号都是“长期致胜”之类。这个理念本身是对的,因为从股票投资的本质来讲,股价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投资股票就应该和公司共同成长,赚取企业成长的钱。但前提是:你投的是好公司。

因此,如果能选到好公司,长期坚持是没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主动股票型基金,大多是应该长期持有的;不应该长期持有的,主要是一些指数基金。

一种是有明显周期性的。比如券商指数,是市场行情的晴雨表,牛市前券商一般都会猛涨,但牛市过后又打回原形。因为证券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我们看看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399975),自2015年以来不断上上下下,也没蹦跶出什么名堂。

但这个指数也有个好处,如果你每天都关注市场,可以利用它的特性做波段,行情来了就顺势上车,行情没了就跑,做得好每次赚个10%-20%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种指数基金就适合做短期。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举个适合做长期的指数:主要消费(000932)。这个指数覆盖的是跟人们吃穿住行紧密相关的股票,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刚需,所以长期是不断上行的。

另一种不应该持有的,是一些主题炒作性的指数。比如近年来顺应zc 支持的一些指数:国企改革、一带一路这些,基金公司发行这类产品,本身带有一定的zz任务。我相信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通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但无奈有些公司本身不争气,市场也不买账,所以指数的表现也不好,可能只在有热度的时候昙花一现,之后就泯然众人了。比如以下某基金:

误区7:选指数基金还是选主动基金?

有人认为指数就一定是分散化的,比主动的风险低,其实根本不是。

指数基金大体分宽基、窄基。宽基是跟踪标的很多的,比如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的这些,要覆盖几百个股票,确实能够分散,选这类基金一般是不知道该买啥, 但又不想错过市场的贝塔时可以配置的。(至于贝塔是啥,我以后专门写一篇来讲吧。)

窄基又可以分好多种,常见的按行业来分,比如上文讲过的券商行业、消费行业,以及这两年暴涨的医药行业等等,每个行业又有好多细分领域,暂且不表。

那么指数和主动到底选哪个?小叶脑思的经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主动基金做核心配置,用指数基金做行业配置。

一方面,你的账户里需要有一部分不挑行业的全行业基金,作为核心。在选基金时,名字里不带行业的基本就是了,常见的名字无非是“价值”啊“回报”啊“精选”啊之类的,这些基金不挑行业,只看优质个股,因此在我们不知道哪个行业好,但又想买基金时,就买这种。

另一方面,如果坚定看好某行业,买指数基金,因为指数基金通常是满仓,在行业上涨时表现会普遍由于主动基金。尤其像现在机构普遍看好的医药、消费,非常适合长期持有。

误区8:定投就比一次性买入好?

一到熊市,很多银行就来推定投,说什么微笑曲线云云。其实有一定道理,但又不能无脑相信。

首先要看投什么标的。比如上文提到的消费指数,不管定投还是一次性梭哈,长期来看收益都不错;但你要是选了券商指数,微笑曲线说不定给你演绎成痛苦曲线。

其次要看你的精力。如果你不想经常关注市场,就想存点闲钱,那搞搞定投没问题,选好标的就行。如果你每天喜欢关注市场,那其实对各类指数的大致走势有一定感觉,不妨结合定投,再在行情明显回调的基础上,主动做一些大额加仓,效果会更好。

误区9:过于迷信银行客户经理

前段时间小叶脑思看了篇媒体报道,说银行客户经理在卖新基金时,会说服客户把之前买的基金卖掉,再买新基金。因此导致客户往往可能刚刚回本,或者刚刚盈利10%,就换到其他基金。

屁股决定脑袋,站在客户经理的角度,每卖一次新基金就能拿一次佣金,他当然想多倒腾几次;但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刚刚盈利就让我跑,万一新买的是个坑呢?

所以这个方面建议投资者要留个心眼,好的基金可以多持有一段时间,毕竟持有时间长了还能免手续费。

误区10:过于迷信历史业绩

小叶脑思朋友圈里有位银行客户经理,前不久在宣传某产品时有这样的文字:产品年化收益40%!

凭直觉就觉得这个肯定不对,巴菲特年化也才20%啊,谁能搞到40%?

仔细一看,这个基金成立半年左右,今年行情好,20%也是比较正常的表现,于是该客户经理就把这半年的收益乘以2,“年化收益40%”就这样出现了……

基金行业一些正规的宣传,都会带一句风险提示: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这是因为投资的不确定性很大,运气成份也很大,因此过去好真的不代表未来就好,像这种用过去半年就预示未来半年的更是瞎扯。

此外,还有一些宣传会刻意选取区间,比如从牛市前选到牛市后,看起来收益很高,其实没有什么代表性。

所以,在选基金或基金经理时,既要看历史业绩,也不能全看历史业绩,具体怎么把握,小叶脑思后续专门写一篇来讲吧。

今天就到这里,祝A股下周继续长红,祝大家在这波行情里盆满钵满!

(来源:小叶脑思的财富号 2020-07-15 22:31) [点击查看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