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器文化,商代青铜器,国内外仅有之绝代珍品九象尊

 晓明国学 2020-08-30

九象尊】

(友尊)

商(1600-1100B.C.)/高13.2厘米 口径20.7厘米/最大腹径18.7厘米/足径15厘米/腹深10厘米/重2,700克

四象觚(象纹觚)】

(16001100B.C.)/高26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9.5厘米/腹深18.2厘米/重920克

这两件铜器约在40年代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四象觚存世三件,除本器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两件一存美国古董商手中,另一件现藏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远东博物馆。而九象尊却是国内外仅有之绝代珍品。

九象尊,因器腹内有一铭文“友”字,故又称为“友尊”。“友”应是氏族徽号。本器造型奇异,既有别于大口广肩尊,又不同于圆柱形尊,可能属于大口广肩型的一种特殊变体。此尊大口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孔,范合缝于十字孔处,显然是由三块外范(模子)合铸而成。腹部以回形纹为地,上有九只象形纹饰。颈部饰-道复合回形纹带。口沿下饰一周由二十四只蕉叶纹组成的纹饰,颈腹纹带上下各饰周圆圈纹(或称作连珠纹)。最值得注意的是,圈足上饰瓦纹,这种纹饰以其与旧式房屋上瓦陇相似而得名,开创了后世瓦形纹饰的先例。瓦纹主要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代。

觚(音姑),是饮酒器。铜最早见于商中期,也是来源于陶器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中都出土过陶觚,型式均与铜觚相似。早期的觚一般也可分为细腰体高型与粗腰体矮型二种。后者较实用;前者既细又高,用来饮酒不大方便,可能只是作为礼祭器而存在的。觚的形制西周时已渐渐减少至消失,可能与周代禁酒有关。

觚之器全无自名,故以其主体纹饰为名,称为“四象觚”(也可称为“象纹觚”。本器侈口,口径较大,体高,腰细,腹前后饰二兽面纹,高圈足上除象纹外,亦以回形纹为地,腹足纹饰上下也各有一周圆圈纹。

觚这种铜器在其造型上尽管是上大下小,但由于制造者的高度技巧,在结构上采用了宽边喇叭口形的高圈足,使重心安排在器物的中下部。在花纹装饰上,颈部多采用狭长形纹饰,如蕉叶纹等。而在足部则用兽面纹或垂鳞纹等纹饰,使整个器物的结构和纹饰巧妙地结合成一体,充分体现静态的平衡与和谐。

这两件铜器的主体纹饰均为象纹,长鼻上卷,象牙与象耳鲜明。尊上的九只象和觚上的四只象,似是象群在行进移动中。制造者不是把象的形状作抽象化的描绘,而是一种生动真实的形象的表现。

象现在是热带地区的动物。可是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确是有象存在的。据古文献上说“商人服象”,殷墟侯家庄西北岗殷代大墓中曾发现过两具象的遗骸,周以前的铜器上常以象的形状作成装饰附件,如象耳、象形足等,还有的制成象尊。大概,主要是因为气候的改变,以及后来人口增多,生产发展,使象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才逐渐南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