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越争霸前史丨黑色君

 dandong819 2020-08-31

越国也是为了躲楚国吴国是长江上游压力大,到勾践灭吴,楚国同时在长江和淮河上游形成了绝对优势,之前和吴国拉锯许多的地区都被楚国占了。加上大部分越人也不想星辰大海,直接威胁吴国亡了,大部分之前听命于勾践的越人应该也自行其是了,所以勾践干脆去琅琊。而且之后就是各种内乱,不得不迁回吴,可见此时越国的政权构建很粗糙也很低效。

吴越争霸前史

文丨黑色君

现存对于早期吴越史的研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整体倾向于《吴越春秋》这种较为详细但是有太多演绎的非原始史料,而对《左传》《国语》《越绝书》等更多引用原始记载的著作,可能因为其过于简略枯燥,研究者普遍不够重视。

哪怕最早的东汉的《吴越春秋》,距离吴越争霸也过于久远,等于现在和明朝中期的时间差,在资料更难保存和传给后人的两千年前,作为孤证的史学价值和可信度就低了。

其次,考古成果研究总得让位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一些城市为了争夺吴越的文化遗产而各说各话,学术反而要让步。

如常州、无锡、苏州对各个吴国王城重要性的争吵由来已久,实际城址经考古已然确定在西郊藏书五峰山地区的情况下苏州为了旅游业和建城史的整体性仍然选择把今日护城河内视为阖闾大城位置。

第三,吴国灭亡的原因逐渐故事化和道德说教化,如可信度几乎为零的西施成了吴国灭亡的最大背锅侠,吴国北上和南下路线之争被异化为忠奸之争,夫差的失败被归咎于击败越国后的道德腐化。

近年来,对于吴越史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楚国和晋国在吴越霸权兴衰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大象公会”等优质内容输出者的文字中,也更多会全盘分析吴国的国际形势而不是关注夫差的道德甚至莫须有的八卦了。

古典时代的历史,尤其非文明核心区域或者被野蛮人征服严重退化的区域的历史,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条粗略的主线,甚至这样的主线都很不完整。这个时候,如何构建整体性的模型,就是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了。

近现代中亚和印度地区希腊化历史研究的超重量级学者W.W.Tarn,在对这些地区的希腊人历史着手进行研究时,除了古典时代希腊罗马作者的部分可靠性存疑的(毕竟这些地方距离地中海世界也实在太远了)原始资料外,更多只能依靠数量有限的出土文物和钱币来进行推断。

在这种条件下,Tarn用文物和钱币确定叙述主线,并对希腊罗马遗存资料进行验证,又进行了大量合理的推断,并且把这些推断直接连接起来,从而完成了巨著《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ndia》。

大部分推断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都得到了确证,当然也有个别猜想被证伪。不管怎么样,这本著作使得我们能看到这段历史的全貌,而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看到古典作家留下的一些碎片化的记述(只因为这些地区的民族变迁巨大,希腊人的痕迹在两千年后已经基本被抹去了,不然估计还会看到许多道德说教故事)。

李开元先生对于战国末年到汉初之间的历史尤其是秦楚两国的历史,也用了类似的办法,从而诞生了《秦崩》《楚亡》这两本经典大作,使得学术界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

作为苏州人的我写这篇文章,会通过借鉴W.W.Tarn写希腊人在中亚和印度的历史,或者是李开元写秦汉的方法,在文初定义的原始史料和近年来一系列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考察近似的案例,并做出一定假设,建立起一个新的吴越史大纲,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参考价值。非原始史料的内容,我基本就不取了。

一、寿梦之前的吴国

在寿梦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吴国的王室以泰伯后裔、周王室长房自居,而吴国普通民众的主体则应该是百越部族。伍子胥劝谏夫差南进而不是北上时候明确指出,吴国人和越国人的语言习俗是完全互通的,和齐国人却不互通。

对于泰伯奔吴的故事,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一。我们不妨按照泰伯奔吴后成为吴国直系祖先和寿梦时代冒认泰伯后裔分别叙述,来看看两个版本的早期吴国史。

如果泰伯为吴国直系祖先,那么按照现代学术界较多认同的路线(不考虑陕西说),泰伯最初奔的吴是山西大阳吴山,到周武王克殷,分别把泰伯的两位主要后人都进行了分封,其中的北吴仍然在山西,就是后来成为成语“假道伐虢”主角的虞国(虞通吴)。

南吴则是后来的吴国。由于遍布于两淮地区的土著淮夷当时仍然十分强盛,大约到周公旦东征和周昭王征服东夷的战争中,泰伯的这支后裔作为周王室旁支参战,战后南吴才能在东方站稳脚跟。早期吴国的珍贵文物“俎侯夨簋”中有写到“迁侯于俎”,这个文物虽然出土于镇江丹徒,但是并非墓葬,只是一个窖藏,器物处土地和居地未必有直接关系。

最重要的是,周公旦的东征和周昭王的东征所讨伐的东夷并没有达到江南地区。有学者根据铭文内容考据,认为此时的吴国更可能在今日苏豫皖交界处,邳县西北的泇水流域。

随后,这个吴国在默默无闻中继续发展,和淮夷等势力融合,并逐步开始侵蚀越人地盘。到几百年后吴王寿梦登基前后,吴国的疆域已经逐步固定下来了。

吴王寿梦登基前后吴国的核心地带,当在今日的安徽东南马鞍山当涂和江苏西南南京江宁区之间,首都“姑孰”也就是姑苏的异音,至今当地仍然有着这个地名的许多印记。吴的直辖领土西至“鸠兹”(今芜湖)区域,东至镇江扬州一带。

而后来被目为吴国核心区域的苏南常州、无锡、苏州一带,此时尚是越人各部落分别聚居之地。由于楚国的不断东扩,吴国需要寻找一个强援,便接受了楚国头号对手晋国的扶持,因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果泰伯奔吴是寿梦时代的冒认,那么事情就更简单了。晋楚争霸是春秋国际政治最主要的主线,由于楚国支持的秦国从侧翼大大牵制了晋国的力量,晋人也需要扶植一个势力从楚国的侧翼来对抗他们。

此时南方的无数越人部落中有一个强大的部族或者部族联盟酋长寿梦,由于和中原文化较为接近已经有一定的文明程度比起绝大部分野蛮的越人部族来已经算得上“半夷半夏”。因此晋国决定扶植这个半文明部族对抗楚国。

至于吴国王族的“泰伯后裔”身份,完全是晋国利用自己在中原的巨大话语权宣传出来的,以抬高这个新盟友的身价,以避免“和全蛮夷结盟对抗半蛮夷的楚国”这种道德和舆论困境,并且这个冒领随之得到了深受楚国威胁的华夏诸国广泛承认。

仔细考据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泰伯奔吴是否为吴王室的直接来源,还是在晋国支持下冒认,对于这段历史并不重要。无论如何,寿梦登上历史舞台时候的吴王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的统治者以周王室旁系、文明人自居,并且广泛吸收中原和楚地的人才。而吴国大部分人口和南方的百越民族在文化语言上几乎没啥区别,在中原人看来是彻底的野蛮人。

二、在楚国的压力下,

吴国从姑孰迁徙到邗都后进一步南迁

甚至在春秋中后期吴王寿梦突然出现于历史舞台之前,“吴”这个上层有着华夏认同的势力就开始侵蚀其他文明程度较低的越人的地盘了。

第一个可以明确的受害者是邗越,一个位于今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越人方国。《管子》中记载了吴人和邗越的战争中未成年的邗人都不得不上阵抗敌的细节。毫无疑问的是,在漫长而血腥的争夺后,到春秋中后期时,邗越人最发达的核心聚居区,也就是位于今日的扬州镇江地区的“邗国”,已然被吴国吞并了。

有学者甚至认为,大约在吴王寿梦上台前后,吴国的核心区域已经从姑孰附近(今日的南京西南江宁区和马鞍山当涂)迁徙到邗国故地(今日的扬州镇江一带),因为吴王寿梦曾经自称为“邗王”,后来黄池会盟时的晋人也有称吴王夫差为邗王的。

但是,真正推倒了长江中下游国际关系这个多米诺骨牌的,却是楚国的东进。

坐拥长江中游并且不断东扩的楚国本来就对长江下游地区有着地利,楚庄王时代楚国击败宋国控制淮北地区更是扩大了这个地理优势,对处于东方江淮地区的诸侯而言已然是一个异常直接的威胁。

就在这个时候,寿梦成为新的吴国君主,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国压力他选择向华夏诸国靠拢,在公元前585年刚登基时便朝见周天子并在不久后与晋国实现了合作。

登位初期,寿梦屡次击败楚军偏师,然而不久之后,中原局势的变化使得楚国的主要战略方向也发生了改变,吴国便开始难以应付了。

晋楚之间的长期拉锯对经济和贸易的破坏巨大,使得这两个国家本身和夹在中间的各个小国都疲于应付。公元前579年,著名的弭兵之会召开,晋楚之间停战。虽然这个协议很快被破坏,但是随后的公元前575年,晋又败楚于鄢陵,楚国丧失了继续北进的能力。

对于晋国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吴国这个晋国的小兄弟来说却完全不是。楚国的阶段性扩张方向,从北上争霸变成了沿着长江和淮水东进。即使有着晋国支持,当楚国这个有着压倒性优势的敌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时,吴国仍然显得难以应付。

公元前570年的吴楚战争,虽然以吴国防守反击成功告终,但是楚军占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巨大优势不得不让寿梦震惊。

位于今日芜湖的吴国西境主要要塞鸠兹被攻破后,楚军很快便能到达吴国核心的姑孰地区。被认为是主战场之一的衡山便位于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入侵的楚军在被击退前已经到达吴都(或者吴国长期经营的故都)近郊。

如果寿梦此时尚未迁都到邗国故地,那这次战争后怎么也都要迁都了。寿梦之前吴人经营许久的姑孰周边地区,不久后就会被楚国占领,随后沦为吴楚战争前线。(或许公元前570年的战争中此区域就已经残破了

几十年后吴楚的长岸之战,吴国作为进攻方进攻楚国时,战区就在这一区域。

但是,就算迁徙到原邗国地界,对于吴人来说也太不安全了,毕竟楚国人仍然在步步紧逼。到寿梦死后的诸樊继位时,吴国不得不再次向长江更下游的地区迁都。寿梦第二子余祭在位期间,楚国多次征伐吴国,一度逼近朱方(今镇江丹徒)。

公元前538年,寿梦第三子余眛在位期间,楚军更是在屈昭的率领下攻破了朱方。这些战役从侧面反衬出楚军在长江流域的优势和南迁的必要性。

三、一路向南侵略的吴人促成了越国的形成

吴楚战争中,围绕着长江和淮水有着两条战线。楚军主要是依靠长江顺流而下,绝大部分时间内吴军在长江对楚军都是居于明显下风的。吴国后来成功破楚,是避开了楚军在长江上的优势,从淮水逆流而上,然后从楚国东北方向进行突破。

现在,随着楚国沿着长江层层逼近,吴国只有继续向长江下游避其锋芒了。而这些地方原先居住的越人,则成了吴国的征服对象。之前已经有政权雏形并且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邗越都打不过吴人,那么苏锡常地区还处在部落阶段的越人自然更打不过了。

从寿梦到阖闾的几代人时间内,吴人逐渐向整个苏南平原扩张,到吴王余昧后期时,整个太湖以北已经都成了吴国的地盘。

更要命的是,寿梦的继承者诸樊迁都到今日常州淹城地区后,整个江浙地区越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时候,或许是因为在巨大压力下被迫团结以求生存,或许是饱受吴国骚扰的楚国决定效法晋国故智,也开始在饱受吴国压制的越人中有意识的扶植对抗吴国的盟友,一个被后世称为越国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历史前台。

在今日长三角地区的诸多越人部落中,有一个核心位于宁绍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主要是太湖南边地区)的部落较为强大。虽然这个部落后来发展成越王国,并且因为勾践的绝地反击名扬后世,但是事实上所谓“越国”的概念真正出现,要到诸樊从邗国故地进一步南迁之后。

《史记》记载“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对允常以前世系一无所知,甚至连越国始祖的名号也没有。《越绝书》则说“越王夫谭以上至无余,世不可纪”。也就是说,直到勾践的爷爷夫谭时代,才有了“越国”这个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夫谭继位的大致时间,就是诸樊迁都到淹城前后,大约死于吴王僚之父余昧统治中期

更让我们困惑的是,夫谭除了在《越绝书》中出现了一次名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事迹留存。中文网络上唯一一条关于夫谭未知来源的记载恐怕会更让人困惑——他曾经“伐赵”。

根据这些碎片化的记载和同时代吴国的举动,我们试着用Tarn和李开元的拼图法,却能大概勾勒出一幅越国形成的拼图。

寿梦的三个儿子执政期间,吴国一方面在长江被上游的楚国压制,不但彻底丢掉了姑孰周边地区,还一度被楚军突破到镇江扬州一带。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长江沿岸的作战吴国整体较为吃亏经常被突破外,吴国和楚国争夺中间小国的战争整体基本是处于均势,双方的战线也是犬牙交错,诸樊战死的地点就在姑孰西边。

另一方面,吴国不停的南侵越人部落来扩大兵源和后方。余祭继位顶住楚国几次深入讨伐后,便开始继续向苏南地区的越人部落大肆进攻,最后被越人战俘所杀。到此时,吴人基本已经击败了太湖北边的所有越人部落。

但是另一方面,楚国也在此时开始联络越人部落参加他们对吴的征伐。

《春秋》曾经如此记载公元前537年非决定性的鹊岸之战:“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此处的“越人”和“徐人”一样,并不被视为一个国家实体。

《左传》的记载则是:“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有意思的是,楚灵王对这个越人“常寿过”非常不满意,可能是因为觉得他不懂礼仪或者军纪太差。

7年后楚灵王再次大规模伐吴的时候,作为盟友的常寿过记恨于楚怀王昔日曾羞辱过他,竟然起兵作乱,搅动了整个淮水中游的形势,使得楚国在陈、蔡这两个重要地区的多年经营全部崩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吴国战略态势因此大为好转。

夫谭恐怕和这个常寿过一样,是一个较为强大的越人部落君长。所谓的“伐赵”如果真的存在,则夫谭和楚国的合作应该早于常寿过。“伐赵”当指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之会上,夫谭很可能作为楚国的跟班小弟一起参会,所谓的“赵”,则是当时晋国主盟的赵武。

只是当时与会的国家清单中,也没有“越国”,可见此时夫谭的地位不过是一个低级附庸。正因为从第二次弭兵之会到后来对吴的行动中都积极跟随楚国,夫谭的地位才得以上升。

夫谭的核心控制区在宁绍平原,随着吴国在诸樊之后不断南进,双方基本形成了隔太湖相望的局面。但是吴国的崛起对夫谭来说未必是坏事,苏南地区那些越人被吴人击败后,要么被吴国吸收同化,要么来投奔他,反而能充实他的嫡系力量。

更重要的是,整个东部地区的越人,由于无法单独对抗吴人的兵锋,会越来越团结在他这个实力较强的部族周围。另一方面,楚国也会扶植他以对抗吴国。因此,正是在吴人不断的压力下,长江下游未被征服的越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夫谭部族为核心的反吴部落联盟。

从夫谭到允常早期,虽然有部分越人会参加楚国伐吴的行动,但此时初步成型的越国却未见和吴国的大规模战争,双方主要隔太湖对峙,但还没到完全你死我活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夫谭统治时期和允常统治初期越国完全不见于史书的原因。

吴人新征服的位于今日无锡苏州一带的越人地区此时还有待消化,在消化完之前更多是作为双方的缓冲区存在。吴越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则要到吴国阖闾再次南迁,在今日苏州西部藏书五峰山营建阖闾大城并定都于此为止。

到这个时候,吴国已经对越国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并多次南进到今日嘉兴地界,威胁越国核心的宁绍平原区域,对越国来说,如果不奋起一搏,他们就只能成为第二个邗国了。

四、楚国在淮河流域的经营崩盘,

吴楚攻守易势

五、破郢之战

六、勾践的兴起

七、南下与北上之争

八、吴国外交的全盘崩溃

九、吴越争霸的最终胜利方是楚国

十、被迫北进的越国最终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