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7!一本书看懂中国历史的制度变迁

 走路once 2020-09-01

民国史学四大家虽然不分座次,但一般习惯上,钱穆会排在第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多个版本,豆瓣上的评分从9.1到9.7分不等。这种讲历史和政治的“枯燥”类书籍能拿到如此高分,实属罕见。

豆瓣9.7!一本书看懂中国历史的制度变迁

这本书由钱穆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时间上聚焦于汉唐宋明清五大朝代,重点讨论了政府组织、地方政府、赋税、人才选拔、兵役、制度等六大话题。

我们平时读历史,大多会关注战场厮杀的腥风血雨,宫廷内斗的波诡云谲,和改朝换代的王权更迭之上。钱老的这本书告诉我们,王朝盛衰变迁的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

01. 政府组织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其实并没有掌握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权力。

自秦汉始,君权和相权、皇室和政府就在法律层面实现了分离。一切实际事权,按法理论,都在相府,而不在皇室。

比如财政收入,名义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田租收入归大司农所有,由政府支配。商税归少府,由皇室支配。泾渭分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的权,逐步在升;政府的权,逐步在降。

汉代时,政令均出自宰相,皇帝仅有同意权。

唐代将宰相职权分散到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宋代进一步将用人权和财权从政府剥离,且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还多了参加意见之权。

明代的政治制度退步严重,宰相职位被废,虽然大学士看似宰相的替代品,但从制度上而言是没有合法性的,实际是皇帝兼任了宰相。

清代相权跌落谷底,皇帝通过“上谕”完全绕过相权,而直接执掌百官。

之前一直以为秦汉是封建的开始,直到辛亥革命。钱穆认为,秦汉已是封建制度的终点。从制度规定,到社会共识,都明确皇权之外有相权,皇室之外有政府。且只有皇室一家世袭,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

中国传统政治,一直不全由皇帝专制。皇帝的权力受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中国政治,其实一向偏重于法治,是制度化的;反而是西方近代政治,比较偏重在人治,是事实化的。这点与我们现在很多人的认识恰好相反。

02. 地方政府

从整体的历史走势来看,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地方政治则逐渐走向衰落。

就地方政府而言,最像样的还是汉代,此后一代不如一代。

唐代时,中央的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官,军队首领变成地方行政首长,政权和军权一把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了唐室的崩溃。

宋代时,为了不重蹈唐代的覆辙,选择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模式,地方积蓄全部上缴,地方军队战力不足,兵力调动程序繁琐。因此当金兵攻下汴京时,就相当于灭亡了北宋,各地的地方政府、军队势力都无力抵抗。

明代时,地方已成大农村,层级繁多,权责分散,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

清代时,地方官更无权柄。

贯穿整个历史,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平衡权力的分配,如同跷跷板的两端一般难以平衡。就结果看,比较同意顾亭林在《日知录》里的观点:“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

03. 赋税

税制是政府和百姓之间交互中最重要的一环。

就税率而言,汉代规定十五税一,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三十税一。

唐代承北魏“均田制”,田租仅为四十税一。什么概念?也就和今天买套房子要上交给政府的契税税率差不多。

就田赋制度而言,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租庸调制,再到史上最大变动——唐代中期的两税制,原本平均地权的作法被打破,田亩可以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两税制后,从“量入为出”转变为“量出为入”,税额变成了硬性规定和强制摊派,不再有全国一致的租额和税率。

唐代之后千年,政府均无力克服操作层面的种种困难,只能着眼于税收制度的改革,而放弃整顿土地制度这一重要理想。不管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均为税制层面的改变,再也无法触及土地制度的根本部分。

04. 人才选拔

我们通常会认为,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开始。实际上,通过考试形式的选拔,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豆瓣9.7!一本书看懂中国历史的制度变迁

民国史学四大家:钱穆

汉代在乡举里选之后,再由中央进行考试选拔。因此,汉武帝之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

之后,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逐渐成熟,其后到了三国时期,陈群为曹魏设计的“九品中正制”登上历史舞台,造成了魏晋以下“门阀政治”的格局,直到隋唐,才由科举制打破。

清代,科举制度逐渐被转变为愚民政策,被统治阶层加以利用。

就人才培养而言,汉代是掾属,唐代在门第,宋代在馆阁校理之职,直到明、清两代,才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

各朝代的金榜题名也各有不同,从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做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不做小官。竞争可比今日的高考激烈的多。

中国的政权,并不是皇家政权,或是富人、贵族政权,而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即读书人执政。

但历史上的读书人,大多将学问作为变相的资本,竞求登上政治舞台,因而知识分子一直没法成为固化的阶级。且社会上升空间狭窄,太多人挤在仕途的独木桥上,造成了政治上的臃肿病,这也算是科举制度的一个负面作用吧。

05. 兵役

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而唐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农于兵”。

唐代的府兵制度,到了后期,有勋位在身的功勋士兵,不为荣而转为辱。且府兵服完役无法复原,最终兵源枯竭。

宋代立国是没有国防的,首都选址是一大原因,但也并非因为赵匡胤昏庸。

石敬瑭卖掉燕云十六州后,北方无险可守,长安已完全荒废,仅有的选择是洛阳,但从开封到洛阳沟渠不通,陆上粮运费用极高,为了省钱而定都开封,这个理由颇为无奈。

结果是宋代的兵役是历代最坏的,养兵而不能打仗,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恶性循环。

更糟糕的是,虽然连年不打仗,经费上却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于是宋代从始至终积弱不振,被钱穆评价为“历代中最贫最弱的一环”。

06. 制度

一是制度是需要进化和改变的。

日子久了,好的制度也会变坏,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

豆瓣9.7!一本书看懂中国历史的制度变迁

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二是东西方制度差异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比如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中国传统观念,总谓贤人可以代表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而西方民主制度下,不求贤而求众,因此通过投票选举。

再比如中国讲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而一向看中“职责”。“主权”的背后,是“自由意志”。若不论主权而论职责,职责所在,应有尽力践行之道义,便无所谓自由。

又比如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第一选择都是做官,看不起工商业。西方社会不同,起先根本不让你做官,于是社会上聪明才智之人都去经营工商业。待他们自己有了力量,才结合着争政权。

07.

钱穆还讲到,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评价一个制度,要以“历史意见”为准绳,“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言下之意,我们在读史时,切忌以当下的“上帝视角”去随意评论过去某个时代的制度好坏。

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

其实看历史也是。看不同史学大师的著作,也会减少一些对历史的武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