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基础教育研究 2020-09-01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振聋发聩之语道出了教育与生活的鱼水关系——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然而,现代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使教育的本质功能时而发生扭曲,原本与五彩缤纷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慢慢地游离于生活之外,教育有时沦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应试教育的称谓由此而诞生。为了摆脱教育与生活疏离而产生的种种弊端,睿智而有胆识的学者发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呐喊。

  回归生活的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说,人总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接受教育的,脱离生活的教育尽管可以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但这方面的能力不是生活能力和生活得更幸福的能力。疏远生活的教育本末倒置,最终使“人为”的教育偏离了“为人”的目的,导致教育的异化、人的异化。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培育学生一种“对生活强烈的爱”,“就应当教会人正确地生活”。在其亲手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更有这样醒目的标语:“你在学校应该探索的最主要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因此,尽早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生活通行证”,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理想地参与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便成为回归生活教育的崇高使命与追求。

  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哲学家怀特海曾指出,教育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恰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为了使儿童生活得幸福,家长不能以“为孩子好”为借口而包办他们的所有决定,要给儿童自主选择的空间、自由决定的时间,让儿童“顺木之天”地成长;为了使儿童生活得幸福,学校必须树立“让学校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的现代理念,使他们不再蜇伏于成人意志编织的网里,能充分享受到本该属于自己的游戏和浪漫童年。要知道,逼迫成人过小孩子的生活固然不可以,逼迫儿童过成人的生活,让小孩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同样也是不人道的。好的教育应当让孩子像孩子,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拽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分享到:0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孙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