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考到《木兰诗》,王立群耐心讲解,重点部分都不方便多说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9-01

看了几季诗词大会后,笔者发现台上的几位导师在解析古诗词时,其实有时候也不是什么都敢讲清楚。比如在解析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时,康震老师说了几大段,却硬是没敢说这是李之仪写给小自己40岁的歌姬的。再比如,老师们在解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也刻意回避了作者李绅本身并不节约粮食、是个酷吏的事实。

当然,对于这些我们都能理解。毕竟现场还有很多小朋友在观看节目,很多事情在他们那个年纪并不需要知道。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一道几位导师不方便多说的题目。大家且看这样一道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形容女子梳妆打扮的?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时台上的是一名工程师,他很快地选对了答案A。选项A出自《离骚》,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要摘些菱叶来,将它们裁成上衣;我要摘些荷花来,将它们做成衣裳”。因为作者是屈原,所以自然不是女子在梳妆打扮。

选项B出自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典型的情词,题目中的两句写的正是女子梳妆时的样子。这首词曾被谱成曲,用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后几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千古名句。

选项C,就是本期要和大家细说的诗作,大家应该很熟悉这两句诗,因为它出自《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此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这几年花木兰的形象因为一些影视作品的上映,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名气。但很多老外其实不懂,为何木兰从军的传奇已经过去了上千年,但中国人对花木兰这一形象仍然如此情有独钟。其实原因无非两个,一个是花木兰的形象满足了我们对一个女性的所有美好想象,她孝顺、有能力、机智聪慧,既能织衣,又能上沙场;另一个原因,就是《木兰诗》本身写得太有水平,所以年年入选课本,是每一代学子必读、必背的课本之一,所以它也成为了我们学生生涯的回忆。

这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现在诗词大会里,几位导师自然要讲解。当时坐镇的是王立群和康震教授,两位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本以为王立群老师会把我在课本上不方便讲的内容,讲给大家听。但王立群老师却只是一句话带过,称花木兰当时化的是鹅黄妆。然后又扯到,其实古代的男子也是化妆的,并举了一些例子。

节目结束后,和我一起看节目的几位朋友都觉得有点儿奇怪,明明是在说花木兰化妆,为何导师却要扯到男子化妆。而且在一旁的康震老师一向很爱主动解析,但此时也没有出声,这是为何?对于这一疑问,笔者只能说:他们只是不方便讲这句诗的重点部分,正如我给孩子们上课时不方便讲一样。

这句诗写的是花木兰回到家里时的情形,前后几句是: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花木兰其实并不是真的爱戎装,一回到家里,她就开心地脱下战袍,穿上了自己的女装,并打扮上了。其实当时的妆容有很多种,为何诗人却强调花木兰要在脸上贴花黄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叫做“黄花闺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能理解,此词正是源自这句诗。

在古代,女子的妆术有很多,但是一般只有少女才能扮鹅黄妆。诗人刻意写木兰扮的是这种妆容,想表达的就是花木兰从军12年,仍是少女之身。木兰是聪明的,从军归来家乡的人对于她一介女子天天和男子同吃同住,自然心有疑虑,所以她一回家就用这样的妆容,告诉大家自己一直是洁身自好的。“黄花闺女”的说法,自《木兰诗》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这一点估计很多朋友当年上学时,都没有理解透。

其实在诗词大会上,还有不少题是老师想说,但却又欲言又止的。对此,不少观众其实也持不同的意见。有些观众觉得,既然已经说到了这句诗,那由此诞生的成语至少是要说一说的,毕竟这是重点内容。但也有观众认为,毕竟现场有很多中、小学生朋友,这些内容不是他们该了解的。对于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