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望浮

 文乡枞阳 2020-09-01

——失去的,总是美好;过往的,总是追寻。这也许就是乡愁。


故乡的寒舍后面,有两株树。一株是柿树,另一株也是柿树……寒舍的右侧是一条小路,通往后面的山冈,山冈的半坡处有一座土地庙,那是乡下人“有求必应”的地方。因此香火旺盛,鞭炮长鸣,牌碑林立,香炉成对,石狮成群。这些都是香客们许愿后,应灵送的。
庙门嵌有一付对联:居一方福地,泽万户平安。相传是一位王氏落榜书生所题,其字甚是遒劲,有赵体之风。庙内有一供案,案上安放着一尊石制菩萨,有近300年的历史。传闻有被贼人偷过,后经香客们不懈地努力,成功追回。后来听说这个贼人死于车祸,再后来无贼人敢动此邪念。供案上另摆有一付告板,形似小竹笋从中分开。占卜时,信徒虔诚跪拜,双手合十,双目微闭,口中有词,默许心愿,继而手拈告尖,旋圈丢地。如告板一正一反,即为许愿已成,静待日后灵验。反之,则许愿未成,应心有灵犀,降低愿景,不可强求。日后多积厚德,多谋善事,修德修心,复来求拜。


母亲也信佛,前些年,住乡下时,经常上来扫扫卫生,过年时给庙神贴贴对联,摆几个碗碟,烧些香纸,放掛鞭炮,祈求平安健康。
世殊事异,偶有轮回。这座土地庙,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曾是我爷爷饿死的地方。弥留之际,老人家斜靠在此庙的菩萨身上,眼睛睁着离开了人世……手里还拿着裹有二两稻谷的手帕,那是他老人家拿出最后的家底——二两粮票,从粮站换来的,准备回家碾米熬汤供全家人充饥,不想自己却饿死在回家的路上。当时离家不到一千米!

这套寒舍,就在我爷爷当年饿死之地的脚下。父亲当年花去他毕生的积蓄买下了这套第一批移民建镇房,以示眷念与警醒后人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闲云潭影,物换星移。故乡的这套寒舍距今已有二十年了。当年爷爷住的小瓦顶、土墼墙的房屋还在下面,村子的北头。这个当年只有15户的小村庄,现已淡然无存。被一幢幢,一栋栋,一排排的新式楼房所代替。从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崎岖村路不见了,那是我们童年赤脚踩过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从前草坪如茵的山峦不见了,那是我们曾经骑牛、放牛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崭新的楼房;从前波光粼粼的池塘不见了,那是我们夏日曾经钓鱼、游泳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门可罗雀的旅馆饭店;从前农植葱郁的旱地不见了,那是我们曾经挖红薯、割小麦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整齐的街道;从前稻浪翻滚的良田不见了,那是我们曾经插秧、割稻、挑稻把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翠竹掩映的公园。伴杂着一些古树、老井也随风而逝。村庄变成了小镇,炊烟也无从追寻……留下的只是些老人和孩子,在故园默默地守望。

庙的下面是一块旱地,大约半亩,那是父母亲住乡下时的乐园。期间种过油菜、棉花、红薯、花生……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父母亲忙碌的场景,翻地、打宕、点播、锄草、浇水、施肥……
春天,当油菜花开的时节,满眼黄澄澄的,金灿灿的,似一块硕大的锦缎平铺开来。其间,蝴蝶上下飞舞,蜜蜂嗡嗡地闹着。秋天,当棉花采摘的时节,棉桃绽放,满眼白云朵朵,一丛丛的,一簇簇的,夹杂着些不知名的昆虫、蚂蚱,跳跃乱飞。
时过境迁,烟消云散。故乡,现在就连从前乡下村庄的影子都没了,那个曾经有着我们几代人相依为命的村庄,深深地镌刻着我们朝夕与共的身影;那方熟悉的土地,让我们时刻铭记着来时的方向;那段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让我们不曾忘记脚下的土壤……

而现在只留下这个祭祀的土庙,以及父母的半亩自留地,伴随这座寒舍还在移民建镇的开发中坚守张望。
故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END--

来源:文乡枞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鲍宏生 网名望浮
安徽枞阳人,现旅居黄山

相 关 链 接


走近青山|【许书生】庚子年初夏重游石屋寺

文乡记忆|学生时代的岱鳌山春游

陈明华解读白云岩(六)|函云庵里,往事悠悠如烟

家乡美|故乡的辣子树

家乡美|故乡的桥:钱家桥

文乡情怀|故乡的岱冲湖(外一篇)

故乡情|最初的记忆

故乡情|最初的记忆(2)

文乡情怀|故乡的丫头草

文乡记忆|故乡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大美文乡|【图说】故乡的杨市河、白荡湖

文乡情怀|老屋  故乡 游子

老鼠头七十年掠叙——向我的故乡七十华诞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