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之四十七:二十世纪西方佛教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佛教之四十七:二十世纪西方佛教2

(3)佛教在法国
  法国佛学研究侧重于大乘佛教,这与20世纪初帝俄的佛教研究是一致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山陀尔.乔马于1933年被日本东京的真言宗尊为菩萨,成为佛教徒中享有如此殊荣的第一西方人。他在布达佩斯创立雅利安弥勒教团的分部,直至70年代初。法国佛教学界著名人物列维从印度去日本游学,曾任日法会馆会长。他的研究方法也是遵循法国佛教学研究的传统,以梵典为依据,参校汉、藏资料。1928年从日本归国,途经尼泊尔,搜集了一批尚无汉译本的梵、藏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有世亲《唯识三十颂》的安慧释。列维校勘出版了这批资料,为大乘佛教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补充了以往的资料,也引起了人们对藏文佛典的重视。
  列维的欧洲学生中成就卓然的是比利时人普山(1869-1937),他是著名的梵文学者和佛教学者,他不满足于对大乘佛教哲学的那种肤浅理解,便从梵、藏、汉文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下功夫。普山在《印度文库》中还发表了调伏天著的《正理一滴论释》的藏译校订本,从1923年到1931年,他以藏文本为底本,参照玄奘和真谛译本,用功8 年,完成了《俱舍论》的法文翻译;其中又依据汉、梵文等资料,详加注释。随后又完成了汉译本《成唯识论》的法译工作;并给梵、藏文资料作了注释。普山在译介北传佛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普山的主要佛学著作《佛教教理及哲学》于1930年出版。这一部著作在前一时期两部主要著作基础上反映了著者本人学术思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欧洲佛学研究的深化过程。但普山是天主教徒,在著作中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某种轻视。他认为佛教并不是以理性为本质的宗教,他的研究是从更高的哲学立场出发。他的这一态度,受到俄国人谢尔巴茨基的驳斥。谢尔巴茨基在《佛教的涅槃概念》(1927年)一书附录中收入普山的《中观论释》部分英译,意在用作批判对象。但谢尔巴茨基往往采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考察佛教,在评价哲学上,也难免有所偏颇。1927年谢尔巴茨基、以及稍后的沙耶尔和山口益,对《中观论释》作了英、德、日文的翻译和订正。这对推动中观学派后期思想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在藏传佛教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是拉露,他于1939年著有《敦煌所藏十万颂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藏文写本》。
  法国有佛教信仰流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事。最早的佛教组织——佛教友谊会,是美国出生的康斯坦.龙兹伯里小姐在中国到巴黎传法的太虚影响下于1929年建立的,后改名巴黎佛教会。此会与锡兰及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支那各国佛教徒关系较深,也是巴黎瞑想修行者的中心,具有较强的上座部特点。与英国的佛教团体成员多出身于中产阶级不同,它的领导人都来自上层显贵,如索尔波纳等。1939年出版《佛教思想》季刊。它在与欧洲的佛教团体联谊的同时,还定期举办佛事、展览佛教艺术等,是目前法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和活动中心。

(4)佛教在意大利
  意大利在前一阶段佛教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佛教进行研究。1923C .弗米奇发表了《为佛教辩护》,1926年被译为法文和西班牙文。弗米奇的佛教论文颇多,值得注意的还有《佛教的科学精神》。1925L .苏阿里出版了《觉悟者- 佛陀》,1928年译为德文,1933年译为法文,1935年他又写成《乔达摩佛陀》。一般说来,这个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对佛教的研究,仅限于巴利文南传佛教的范围,作传论事,都受当时资料的制约。在20世纪开辟意大利佛学研究新领域的是著名学者C .图齐教授。从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10年中,他写过29部著作,涉足的范围包括中观、唯识和因明。他曾8 次到中国西藏,从那里带走大量佛教文献。

(5)佛教在美国
  美国人对佛教已经发生兴趣。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佛学研究一度消沉。但战后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佛学研究也进入高潮。
  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主要与亚洲移民及其后裔带来的信仰习俗有关。这时期佛教已明显进入美国社会。随着日本移民涌入美国本土,西本愿寺和其他教派(日莲宗、真言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传教人员并建立众多的寺院,成立美国佛教会。此后,佛教虽屡遭波折,最终在西海岸各大城市取得立足点,并向东部许多大城市发展。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地建立佛寺,发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几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到18000 人。佛教由美国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美处于战争状态,日本的传教活动被勒令停止,日本佛教僧侣被关入集中营,直到1945年才获准恢复其宗教自由。佛教在美国虽一度受到挫折,但在战后即恢复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美国,日本佛教传入最早、流行最广、势力最盛。这一时期美国的日本佛教宗派净土真宗,作为最早传入美国的佛教宗派于1899年创立了" 北美佛教协会" 1942年后改名为" 美国佛教会"。到1931年已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佛教宗派,建立起32座寺庙及一些别院。
  日本禅宗自1883年传入美国以来,影响极广。禅宗的分支之一临济禅在美国的开山祖师宗演,于1897年推荐自己的得意弟子铃木大拙到美国伊利诺伊州担任杂志编辑。在1920-1930 年期间,铃木大拙与美国学者卡鲁斯合作,用英文写出很多介绍佛教禅宗的著作。1928年,宗演委派其在家弟子佐佐指月(1882-1946)在美国教授禅宗。佐佐指月于1930年在纽约建立了" 美国佛教协会" 1945年改名" 美国第一禅堂"。宗演的另一位高徒千崎如幻于1929年在洛杉矶创立一禅中心。1932年,池田顺教在加州首府沙克拉曼托建立了美国日莲宗总部,并在阿拉斯加、西雅图、俄勒冈、盐湖城、圣荷西、加德纳、芝加哥和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地设立了分寺。

(6)国际佛教组织与主要活动
  这时期的摩诃菩提会继续按其宗旨,在世界各国复兴、传播佛教,发掘和保护佛教遗迹,编纂佛典,印刷佛教经藏和研究佛学,在国内外宣传佛教,建立分支,致力于复兴印度和其它国家的佛教,使" 摩诃菩提会" 的活动成为一个广泛的佛教复兴运动。1920年在加尔各答建造了法芥子寺,该寺成为永久总部。又在各地购买土地,建立精舍、学校、图书馆和诊所等,以及从事巴利文藏经的翻译、整理和出版事业。1933年创办摩诃菩提学院,1936年又成立了摩诃菩提会青年联盟,发行《摩诃菩提与统一世界杂志》。参加菩提会的人有很多是知名印度学学者或佛教专家,因此它被看做知识阶层的组织。达摩波罗逝世后,该组织仍在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受战争影响,活动一度骤减。战后重新得到恢复。
  巴利圣典会在这一阶段仍致力巴利语和巴利语佛教研究;刊行和翻译巴利语佛典和部分梵语、混合梵语佛经;编订出版巴利语字典、巴利文法和佛学辞典等。1922年,戴维斯逝世,夫人卡罗琳继任会长,学术活动一如既往,出版了举世闻名的《巴利语——英语字典》。1942年劳斯任第三任会长,时值二次大战期间,会务工作受到冲击,几乎停顿。1882-1927 年间,圣典会发行会刊《巴利语圣典学会杂志》2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