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边碎笔:彭德怀的不孝

 赤脚闲侠 2020-09-02
                   彭德怀的不孝
                                          鲁人


        《西行漫记》应该是西方人最早记述红军的作品了。埃德加·斯诺怀着强烈的好奇和探究事实的愿望,在延安用了数月时间采访众多官兵,从而完成了这部记录中国工农红军初入延安时情况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书中,让我无意中了解了彭德怀鲜为人知的一面。彭德怀出生于景色如画的湖南湘潭县一个富农家庭。本来家境尚属小康,但是,他六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很嫌弃他,使他得不到一点家庭的温暖。在私塾里他也常挨先生的打,这激起了他心底的反抗情绪。一次,私塾先生又打他时,他便举起一条板凳进行自击。为此,那先生竟将他状告到本地法院,他的继母则借机将他赶出家门。
        父亲为了自己清静,把他送到一位他喜欢的婶母家住。这位婶母把他送进了新式学堂。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激进”的老师。一次,他俩聊天时,彭德怀问老师孝敬不孝敬父母,自己是否应该孝敬父母?那位老师回答,他从不相信这种胡说八道。并认为孩子产生于父母的作乐。彭德怀非常赞成这种看法,并向婶母说了。婶母被吓着了,第二天就不准他再去学校受这种可恶的‘外国影响’了。而他的祖母听到这话后,“每逢初一月半、逢年过节或者刮风下雨的日子”就祈祷天雷劈了他这个不孝的孽障。
彭德怀的祖母喜欢抽鸦片烟,他非常反感祖母的这一嗜好。一天晚上,在祖母享受鸦片时,他忍无可忍,一脚将祖母的烟盘从炉子上踢飞了。结果,祖母大发雷霆,召集了全族人开会,列出他一大串不孝的罪状,要求把他溺死。继母非常赞成,他父亲则说,既然这是全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幸亏,他的舅舅挺身而出,严厉地斥责他的父母没有把他教养好。强调这是他们的过失,不能让孩子来承担他们的责任。
        虽然,舅舅的出面保住了他的性命,但只有九岁的彭德怀被再次逐出家门。当时,已经十月,天气很冷,他除了一身衣裤外一无所有。而继母还想把他身上的衣裤也扒下来。他据理力争,证明这是他生身的母亲给他做的,才未被祼身赶出家门。从此,彭德怀开始了闯荡社会的生活。他做过放牛娃、矿工、鞋匠学徒等等,每天基本都工作十几小时,且基本没有或仅有极少的工钱。十六岁时,他身无分文地回到了舅舅家。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大批的农民在饥寒交迫中失去了生命。当地一个大地主开的米店却借机大发横财。一天,二百多个农民拥到他家,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这是当时饥荒之年一些大善士常做的事。但大地主却把这些饥民赶出自己家,并闩上了大门。
        那天,彭德怀正好从此路过,看到这一切非常气愤,便带领农民攻进了地主家,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此时,他并不明白反抗、造反一类的道理,只觉得地主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穷人就可以把米抢走。 此事发生后,彭德怀不得不再次亡命天涯。这次逃亡开始了他的从军之路,而且很快便得到升迁。不久他的舅舅去世,他请假回家奔丧。老祖母听说他回来了,走了十里路来迎他。从祖母的神情中,他很快明白了祖母对他的热情,是因为他现在成为一个月饷二百大洋的军官。彭德怀对斯诺说“我给了老太太一些钱,她以后就在家里赞扬我是个模范‘孝子’!”
         彭德怀对孝的轻蔑,在当时必是大忤逆,在今天怕也要惹得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后代不孝的原因,常常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宠溺,使他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更不懂得爱。一是未曾获得过爱,从未获得过温暖,而希望他回报温暖,怕是奢望了。鲁迅的一位族叔,母亲早逝,父亲对他不闻不问。他常对人哀怨地说:“他养儿子像是生蛆虫似的,生下就不管了。”这位族叔的结局则是冻死在雪地里。我们讲了几千年孝,不过是常常以孝做君君臣臣的基础。岂不知没有爱的孝只是一个形式,是桎棝下的屈服,或一种不恭。其实,人只要生活在正常环境中,有着正常的心理状态,就无需以“孝”去衡量他,规范他,约束他。因为,他会自然地以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所有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