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数学教育原理15:HPM教学理论

 新青年数学教师 2020-09-02

阅读提示

本期图说HPM教学理论。

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研究(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

华东师范大学HPM研究团队在汪晓勤教授带领下,经过10余年努力,开发了近百个HPM教学案例,探索出一条高校教师、一线教师和职前教师相结合的合作研究模式,形成了如上图所示“一二三四五六”框架的HPM教学理论

1个视角(在HPM视角下进行教学);

2座桥梁(数学与人文、历史与现实这两座桥梁);

3维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维度——知识、信念和能力);

4种形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

5项原则(趣味性、科学性、可学性、有效性、人文性);

6大价值(呈现知识之谐,展示方法之美,营造探究之乐,揭示文化之魅,提供能力之柱,彰显德育之效).

这些成果集中展现在2017年出版的《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汪晓勤著)一书中,此书被张奠宙先生誉为“我国数学史全面融入数学教育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有一点‘海派’的味道了”.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陈飞认为,华东师范大学HPM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核心人物(汪晓勤)、一个研究团队(高校研究者、在读研究生、一线教师三结合)、一门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一本教材(上述《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一份刊物(《上海HPM通讯》)、一个论坛(华东师范大学HPM研讨会)的良好态势,既借鉴国外又植根中国的特色HPM教学理论和学派——IHT(Integrate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to Teaching)呼之欲出了.

2017年7月,由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HPM研究团队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暑期学校,更是把中国大陆HPM研究推向了高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