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展征稿之际刘颜涛先生如是说

 龙岩半主 2020-09-02

颜涛书法室——安阳市健康路163号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写在五届青年书展征稿之际

刘颜涛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何家英《秋冥》、《舞之憩》、《酸葡萄》等画作,其画面线条细腻而精工,树叶的筋脉,树干的裂痕,少女的发丝、睫毛、唇线以及衣饰针织的纹路都被描绘得极其清晰,有种远离凡尘的宁静和超俗的典雅,能找到一种真诚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这有别于之前以写意表现手法为主流的现代工笔,令人耳目一新。但之后各种美术大展中铺天盖地追求照像技术般超写实的工笔描摹,则让人味同嚼蜡,东施堪笑,审美疲劳,望而生厌。
        这是我近年看到书法展中以“炫技”为能事时产生的联想。
        被优美化的行草中的“二王” 、“书谱”,楷书中的“欧、褚”,隶书中的小字“礼器”,篆书中的“铁线”等等,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一种艺术范式,其本身有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一旦成为唯一的存在,成为一种单调的艺术语言出现时,这种脱离了疏与密、露与藏、曲与直、方与圆、润与燥、开与合、整与乱、工巧与拙朴、沉着与飘逸、天真与老成、瘦硬与丰肥、晓畅与苍涩、方正与怪奇、冲和与倔强等艺术范畴的美便难以成立。西方美学家将美划为优美、崇高、悲、喜、丑,严羽将皎然《诗式》辩体十九类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缩小为“诗三品有九”,并进一步归为的两大类“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姚鼐将艺术之美归结为“阳与刚之美”与“阴与柔之美,以及宋词中的“婉约派”与“豪放派”,其间细化的审美样式可谓千姿百态,异象纷呈。所以,近年来书法界有人把深入传统偏颇地理解为笔画的精细美工,把“正大气象”误解为结构的端庄方整,皆有违书法之道。端庄与流丽,刚健与婀娜,典雅与奇拙,精细与粗豪,古质与今妍,皆为其美,若偏囿一端,则为误为恶矣。清松年说:“上古民风醇厚,不事华美,姑取神似,未肖全形。观汉人武梁祠所画人物,草草而成,不尚修饰,而神全气足,更胜于今日之弄粉调脂,以炫华丽也。”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也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也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在数百幅作品集中展示的书法展览中,于大众欣赏而言,“多样包容'尤为重要。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青年书法篆刻展从2004年的首届到2017年的第四届,每届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当然也都有需要完善之处和进步空间。中国书协于2015年在第十一届国展评审中提出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十六字方针,现在看来依然全面而深刻,科学而权威。首届青年展时设有“功力奖'和“探索奖”,前者侧重于“植根传统”,后者侧重于“鼓励创新”,两者并不矛盾。于青年书家而言,尤须在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上齐头并进。崇尚经典,临摹碑帖,“正如文章一道,须以‘左’‘史’入门,百读烂熟,自然文思泉涌,头头是道,气机充畅,字句浏亮。取之不竭,用之常舒。”(《颐园论画》)所以“植根传统”不只是一种传统学习的正确方法和入门便捷的手段,更是“入之愈深,见之愈奇”的不断提高更上层楼的不二法门。而临摹古人名迹,若不能化为已有,为我所有,则徒增一饶舌鹦鹉,书奴匠人而已。“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耳。”所以,一个书法家能力的培养和功力的体现,不只是驾驭书写工具的能力和体现笔墨的功力,还包括艺术的感悟力、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体现。年轻人应该有激情、有朝气,青年展应该有活力、有生机。
        正因如此,在第四届的青年展评审中呈现的作品,我最看重“古树新花”。以当代的视角解读古典,以现实的足迹漫步理想,这些作品与传统经典法帖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这正是青年展中作者脚踏大地而又仰望星空的可贵之处。
        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作者不应有审美的偏见,但可以、也需要有自己的偏爱,即对自己艺术理念和创作思想的坚守。即使如此,也不能固步自封。经常见到身边一些书法界的朋友,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人书俱老”,而是越写越机械化和程式化,僵化和退化,最终人书俱废,令人惋惜。究其因,主要还是缺乏对经典持之以恒的博收约取所致。真正的书家应该具备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手段,固然“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然则“老杜之诗,备于众体,是为诗史。”子美之作,有绮丽浓郁者,有平淡蕴藉者,有高壮浑涵者,有感慨沉郁者,有顿挫抑扬者。如此,方“后世之作,不可及矣”。书法之道,正与此同。
        我在全国第十一届国展评审中曾提出篆书的美中不足之处:一是取法狭窄,风格单调。二是学习不够深入,留于形式,在艺术表现上或不及或太过。如工稳性的篆书,一收就“死”,而写意性的篆书,一写就“乱”。在近期几次小型的书法展评审中,这种现象不仅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虽也有可能是一些高手健将疏于参与,不能全面展示当代篆书的实际水平,但也与近年来一些新人急功近利避难就易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关,只想耍些小聪明,走“训练营”、“速成班”之捷径,这种批量产生的“写手”就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概念的、机械的,写出的字见手不见心,见字不见人,虽是毛笔书写,却视同电脑制作的流水作业,没有心性流露,缺少人性温度。
        这里,我再重复一遍自己在参加十二届国展篆书评审随感中的那句话:“无论工稳型静态风格篆书,还是写意型动态风格篆书,都不能无病呻吟,既需要妙手,更需要慧心,挥毫着力,落墨着情!技术锤炼、文化积累没有止境,心性气质、品格修养同样没有止境。”

        刘颜涛,1965年5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十一、十二届书法展”、“全国四届青年书法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三届册页书法展”等多次展览评委。
        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青少年书法报》“国展精英”评为全国最佳五位中青年书法家,其票选位居榜首,《书法报》海选为全国最佳三位中青年书法家“兰亭诸子”,《书法》 “风云榜”20位最具实力书家,第三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作品参加“汉字之美——中国书法66人展(巴黎、柏林、 悉尼)”、“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50家书法展”、 “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56人)书法提名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99'中国书法(60家)年展”等权威性展览。
        作品在“首届翁同龢书法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11 年度书法佳作奖”、“全国九、十届书展”、“全国七届中青展”、“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博物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十余种作品集。











客官,点我可以直接进店逛逛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