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颜涛:令人感慨的同题味书——跨越二十年的“同一首歌”

 愚夫vu9ll2dhwz 2018-03-23

篆书联“诵书听曲静晏自遣;载道为德忠义而贤”,当时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展时,是1997年。这次应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特邀以同样书体、同样内容、同样形式重新书写时,是2017年。一晃,整整二十个年头了!


左侧作品书于1997年,右侧作品书于2017年


正如微信中四届青年展开幕报道,多位参展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留言:“现场展出受邀作者当年获奖作品的图片和最新创作,相互对比印鉴,是此次展览的一个亮点!要为中国书协点赞!”自己从未想到,把跨越20年的“同一首歌”并置于同一个时空舞台上展示时,这种具体,这种直观,这一同题味书的瞬间,会让人触动起如此强烈的心潮波澜。

 

在我并不准确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或新世纪初,大概也就是1997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应该是我学书历程中有着较大变化的分界。之前所经历的,恰如登科兄在《书写青春·当代三十年青年书法创作的渊源与走向》(见《中国书法》2017年第12期)一文中所言,是书法的启蒙与青春和迷茫与成长。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八五思潮”的“新美术”运动,思想的解放与人文精神的高蹈,煽动着本已激情烈焰的青春,更加蓬勃、亢奋、燥动和熊肆。自己时而行草唐楷,时而篆隶魏碑;时而魏晋的飘逸潇洒,时而明清的跌宕恣肆;时而简牍残纸的率意天趣,时而墓志造像的拙朴真淳。甚至玩“墨象”、玩“构成”、玩“现代书法”……翻出早期刊有拙作专题的《现代书法》杂志,原来自己曾经如此这般地焦虑不安、迷茫挣扎和血气方刚、无知无畏。以致后来很长的日子里,总是疾首痛心,自己当年把那么宝贵的时间和美好年华,都挥霍在急于创新的瞎折腾上。有时也宽慰自己,或许正是那种迷茫、失措和反反复复的尝试拓宽了视野。欧文·埃德曼在《艺术与人》一书中说:这是因为艺术往往是“暂时逃避理性的举止。”或许,青少年时,就应该干些青涩的事。如果从小时候学习书法,就乖乖地亦步亦趋工描细摹,到现在,笔下的墨痕是更浓重,还是更浅淡,是更鲜活,抑或更板滞,亦未可知。

 

我不敢自负地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自己就能如孙过庭所言,已从既能险绝走向复归平淡。但一位书法教授批评我的那句话却也中肯:“越来越规矩,越来越平稳,越来越谨慎,换言之,越来越胆小。”因为这的确是我的一种自觉行为。对篆书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实践,也表明了我对自己“深化完善比所谓革头换面的创新更为重要”理念的坚守。这种心不旁骛的坚持,在近些年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博格斯特《艺术判断》中说:“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因其‘质’而能为受过训练的和敏感的行家所认识。”在“质”的自信同时,这种缺乏大破大立勇气的温和改良,当然也引来不少好心朋友善意的提醒,担心我这样写下去,书法面孔会呆滞麻木,精神会苍老得毫无生机,会成为习气,会成为程式,令人熟视无睹,以至久而生厌。

 

我努力从20年前惨不忍睹的旧作中,找出些许有价值、抑或虽无价值但值得记念之处,除了其中对古文字陌生的神秘感而产生的好奇心,还有对古文字这种“各象其形”、“各禀其仪”的神秘产生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亦可美其名曰“艺术想象”,尽管那时,在远古铸刻与当代笔墨转换中,有太多的盲目与误解,但留下的那种蹒跚步履脚印,总是记录了自己的痴情、真诚、执着与艰辛。让我怀念的,当然不是那些用笔线条的生涩浮浅和结体谋篇的单一稚嫩,而是那些并不酣畅的笔墨语言,在讷讷之中,包含着我的青春渴望,那是对艺术对理想的赤子初心,是来自于内心的渴求。这种不带世俗功利的朴素单纯,让我们坚守并蔓延着书法的艺术之本:给人生以理想美好!给生活以纯粹真诚!给生命以充实快乐!

 

面对这两件相距20年的同一内容作品时,我竟有些窃窃自喜起来。非为“小农意识”的稍进则满,而是七届中青展,自己逐渐呼唤传统归来的力求“泥古”,在这些放下“创新”并不刻意求变的日子里,不知不觉中,拙作的风貌气质却有了不小的变化,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潘伯鹰先生则谓:“凡成家的字都是积久逐渐而成的,其形成的过程很慢,因之才能长久自然,这是不能急切以求的。”堪信此言不虚矣。

 

从前后两件拙作落款内容学黄宾虹先生用笔要略,以及早期创作手记中,谈到风格追求的雄浑苍茫、拙朴率意,与近期访谈中对自己书风的概括“沉郁苍秀、浑朴天然”对照,虽侧重不同,略有小异,却亦有着艺术思想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从自己这两件作品的变化中,更深刻的认识到,即使清晰明确的艺术风格指向是艺术成功的关键,但更为关键之关键的,却是这些理念思想如何充分落实体现在创作实践中。德聪兄在比较这两件拙作时,曾给予了鼓励:“尽管刘颜涛作篆用笔上重视黄宾虹所谓的平、圆、留、重,但前后两件作品之体味的深浅度与表达的精微度泾渭显然。”我提醒自己,天花乱坠的美好艺术理念表述,如果不能在作品中得到表现,无异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夸夸其谈的“空头文学家”。永远坚信,书法是眼睛看的,而不是用耳朵听的,最终还是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的作品说话。

 

看着这两件相隔20载书写的同一内容作品,突然闪现出让自己哑然失笑的念想,就是早期,小时候的“装老”和现在快要老时的“装嫩”。早期金文,包括带有章草笔意的行草书落款,都是在追求苍劲迟涩,而用笔“颤抖”呈现出线条的不自然,可谓徒有直觉真情,却无经验实感,到头来无非是虚张声势,露怯如“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装老”。现在的金文,尤其是参以宋人笔意的行书落款,则力求在凝重沉稳中潇洒爽朗起来,而即至中年手脚已渐迟缓的用笔习惯,也露怯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勉为其难。看来,真正能做到“强其骨“,进而再“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都并不轻松,“嫩”和“老”同样,都是装很难装出来的。罗兰·巴特说“对比就是理智”,进而我便知道,要冲出这些桎梏,固然需要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及艺术功力,而笔墨语言,又与书家的品格、气质有关,与书家的心境、思想有关;与书家修养、情操有关,也与书家的年龄、阅历有关。而书家对书法事业采取的态度,严肃与否,真诚与否,也直接影响笔墨语言的质量。所有文化的积累和岁月的磨炼,都须融会到腕底笔端,转变成驱使笔锋飞舞的能力和谋篇布局的手段,才能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名家集评


陈洪武(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颜涛于甲骨、金文乃至整个篆书系统进行了持久而深入的汲取、探寻,并赋予了“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格面貌。高标独立,不流时俗,以古为徒,自成高格。在当代能以一种沉静的方式,沉潜于书法艺术的长河之中,成为这个时代鲜明而不可或缺的“这一个”,让我们非常向慕。


刘洪彪(中国书协副主席):


刘颜涛先生是近年来在中国书坛非常令人关注的一位书家。虽然他年龄不是很大,但是他已经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中,他能作为全国五十六位名家之一被提名,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颜涛的书法在全国大的展赛中频频获奖,关键是他能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殷商文化的地域优势,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独特的结体字法、独特的书体风格。他笔下呈现的这种景象是一般人写不出来的。而且很多学习他、效仿他的书法作者也随之入展、获奖,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颜涛的篆书实际上已成为了一种现象。一个书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风格,并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而后又纷纷去效仿,这样的书家,在全国是不多的。我们虽然不主张、也都知道不要学习时人的东西,但他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去学习,这就说明颜涛的书法确实好,他们确实喜欢,也足以说明颜涛书法的价值所在、成功所在。



冯宝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


刘颜涛先生是当代篆书创作领域里极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对当代篆书创作理念的转变、创作技法的丰富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传统艺术形式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新阶段,一批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书家脱颖而出,刘颜涛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以笔法灵活、线条丰富、造型生动、意蕴悠远的大篆名世,开启一代新风。


明清乃至民国,从事大篆创作的书家大都是考古专家、古文字学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浑穆古朴、线条凝重,但很多以大篆为题材的书法作品,停留在描摹古文字造型的层面。刘颜涛先生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更倾向于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审视这些古老的文字,不仅要复活它们的形体,还要在创作中赋予它们生命活力,赋予他们艺术美的灵魂。


笔法、墨法上的突破是刘颜涛先生成就自我书写个性的关键,因为率性、松灵的笔法,使书写成为一种颇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意表达,线条的质感得以强化,而且富于变化、富于表现力,也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古老而神秘的大篆造型、富于韵律感的笔墨语言,都让面对刘先生书法作品的人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审美体验。


刘颜涛作品欣赏




艺术家简介


刘颜涛 


一九六五年五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被中宣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授予“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中国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青年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等展赛评委。  


作品参加“汉字之美——中 国书法66人展(巴黎、柏林、悉尼)”、“汉字之美一一中国古代哲人的沉思与当代书家(30人)的表现”(葡萄牙),“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50家书法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56人)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日本)、“翰墨传承一一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51人邀请展”,“向祖国汇报——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暨中国文联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书法(71人)摄影民间艺术精品展”、“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情境书法大展”、“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书法展”、“翰墨中国——全国书法大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99’中国书法(60家)年展”、“《中国书法》年展暨当代书坛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精英(31人)研究展”、“二、三、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20家”、“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和“首、二、三、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全国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书法展”、“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等权威性展览。


作品在“首届翁同龢书法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1年度书法佳作奖”、“全国九、十届书展”、“全国七届中青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羲之奖”、“全球华人书法大赛”、“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美术馆等许多美术馆、纪念馆、碑林收藏和刻石。 


2010年度、2011年度均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当代中青年书家创作档案》丛书”,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大典·当代杰出书法家刘颜涛作品集》、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刘颜涛》等十余种作品集。






——发掘艺术  点亮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