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在文章中曾多次提到过决定论,但是,查了查后才发现,以前并没有对其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解释。 本着消灭任何一个“其实并不懂的常识”的理念,今天就来分享我对它的学习和思考。 这也是为下一篇比较烧脑的文章进行的知识预备。 一、什么是决定论? 决定论更多用于哲学领域,算是一个哲学名词。 不过,它在很多时候与科学界的还原论可以相提并论,甚至是同义词。 决定论认为: 世界上出现的所有事情或状态中必有先行原因,一切结果都必定存在一个原因,这是作为自然法则(物理法则)的因果律。 而我们现在的世界不过是前一秒的事情的结果,而前一秒的世界是再前一秒的世界的结果。 追根溯源,世界如今的状态早在它形成之初就已经被决定下来了。 如果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那过去的一切、现在的一切、未来的一切,包括我们在内,就在爆炸的那一刻决定了。 细一想,不对啊! 按照决定论的说法,大爆炸其实也是被决定的,那么最初的决定还得在之前的之前的之前…… 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一直执着地寻找这个“之前”的“之前”,他们坚信一切都不是无中有生的。 这就牵扯到之前分享过的原子论了,一些哲学家和大多数科学家坚信着,一切皆自然物质形成,自然物质由粒子组成。 因此,原子论也是决定论的基石理论之一。 而以道家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思想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 关于道家的哲学思想,坤鹏论在后面专门整理出来了,可以对照参考。 既然大脑也属于自然物质,也是粒子构成,那就必然遵循因果律这一法则,其中并没有自由意志进入的余地。 而我们所认为的,自己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这只不过是心理上的错觉。 这样的观点被称为决定论。 但是,又不对了啊! 如果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如果决定论为真,那么任何犯罪行为都是有其先行原因的,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而非罪犯本人的意志造成,那就不该判定为罪犯本人的责任。 可是,如果决定论是错误的,因果律也会成为错误,自然科学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哲学界便又出现了相容论。 它的意思是,虽然决定论是正确的,但是,自由意志也是存在的。 比如:美国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认为,世界确实是由因果关系而建立的,但是,构成世界的粒子的因果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其复杂性和自由意志相关,从而生成了一种不可预测的模式。 再比如:美国哲学家哈里·G·法兰克福认为,意识由遵循因果律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共两层组成。 自此,针对决定论,哲学界分为了两大派系: 非相容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无法并存; 相容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可以并存。 非相容论又分为强决定论、强非相容论、自由意志论。 强决定论认为,决定论是正确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代表人物是爱因斯坦。 自由意志论认为,决定论并不正确,自由意志是存在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凯恩,他表示,即使从量子力学角度看,基本粒子的运动也是随意的,只凭因果律建不成世界。 而强非相容论的代表是拉普拉斯兽(请看《物理学神兽之拉普拉斯兽和薛定谔的猫》),它可以理解为,只要有一台保存有某人全部相关信息的超级计算机,说中此人接下来行为的概率是100%,这种全知的超级计算机就被称为拉普拉斯兽。 后来,美国著名哲学家彼得·范·因瓦根对自由意志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假设决定论是错误的,个人行为并不遵循因果律。 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行为就没有原因。 如果没有原因,个人行为就会变成偶然。 如果只是单纯的偶然,那么,就不是个人的意志。 所以,无论决定论是真是假,自由意志都无法存在。 自由意志果然是错觉吗? 相容论的观点是,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可以并存,决定论是正确的,但自由意志也是存在的,也被称为弱决定论。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休谟、霍布斯、詹姆斯、法兰克福、丹尼特等。 另外,在决定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一位哲学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就是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 哲学是科学之母,随着科学的昌盛,又反过来影响哲学,特别是近现代,关系近乎颠倒,科学作用于哲学的力量明显更强大些。 像黑格尔、马克思都深受科学的思维方式影响,其哲学思想将历史和社会的变化看作如同科学原理一样的单一因果关系。 而阿尔都塞认为,历史和社会变化并非源于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引发的。 这在哲学中被称为多元决定,类似于复杂性科学的理念。 总的来说,坤鹏论认为,这个世界不是100%遵循因果律,决定论解释不了一切。 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就等于完全否定了至高的概率法则的存在!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等也就成了笑话。 但是,谁又能证明这些呢? 即使拥有无限生命,也只能证明历史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而不可能证明未来还会什么样。 二、道家的无中生有 《道德经》第四十章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那么,什么是无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先于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就是产生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庄子·齐物论》则指出: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译文: 如果有“开始”,也就是说一定会有“没有开始”,因为有"没有开始”,才会有“开始”;如果有“没有开始”存在,就是存在“没有开始",才存在了“开始”。 有了“开始”,也就是有了“无”,因为有“开始”存在一定会有“没有开始”存在,所以就有了“无”,也就是要有“没有开始"存在才有“无”这事。 突然有了“开始",也就是有了“无”,结出现在这个果,那么,现在到底“有”了的是什么?而“无”了的是什么呢?难道是有了“开始",而没有了“没有开始"存在? 庄子的推导逻辑与笛卡尔论证有没有神类似。 笛卡尔说,人类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是,只有知道有完美的存在,才能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 人类这个完美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这个完美的观念只可能是完美的神赐予人类的。 庄子这段话还可以理解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 在道家思想中还有无极一词,它出现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 无极代表着宇宙尚未形成之前的一片虚空,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 无极是太极产生的地方。 它无形无相,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以至于“无名可指”。 但它却是可以派生出万物的本体,是万物的归属和依据,比太极还要原始,可以将它称为是终极之“道”。 无极静极而生动,无极生太极,无极是无,太极是有,就是无中生有。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