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夏目历史君 2020-09-02

如果评选清朝最有知名度的帝王,69岁的康熙帝说第一,也就只有88岁的乾隆帝敢说第二,或许乾隆帝的功绩不如祖父康熙帝平三藩、收台湾那般辉煌,但细说乾隆帝在位时期的贡献,还是值得可圈可点的,他先后两次平定准葛尔,保证了新疆的统一,又注重西藏达赖和班禅的往来关系,继续稳定了汉、满、蒙、藏之间的平衡过程。

可话又说回来,圣人尚有瑕疵,何况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民间关于乾隆帝的见闻数不胜数,据说乾隆帝一生创作过三万多首诗词,却无一首拿得出手,晚年的乾隆帝自认为文治武功双全,带着自我迷恋的目光,给自己封了个“十全老人”的名号。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总体评价乾隆帝,他重视文化典籍的修撰,下令修葺皇家园林,中西方建筑风格并存的艺术瑰宝,多次派兵平叛,维持了政权的稳定,然而有心的读者会发现,乾隆帝的性格比较执拗和偏激,从英国使节马噶尔尼访华这一外交事件就能看出,乾隆帝是“天朝上国”的美梦制造者和宣传者。乾隆帝喜欢面子工程,哪怕外国的炮器枪械再新奇,对乾隆帝来说,也只是些“洋人造的小玩意”,直至后来的近代史用血泪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一、清缅战争的起因:缅军犯境,野心显露无疑

历史也不是没有甩过乾隆帝一记响亮的耳光,公元1762年到公元1769年之间的清缅战争,就充分证明了乾隆帝的军事战略的保守和自大,然而“心态良好”的乾隆帝,也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天朝上国的皇帝是不屑于和蛮夷争斗的,只要得到蛮夷口头上的承认就够了。

18世纪的缅甸迎来了缅甸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即贡榜王朝,新生的王朝总渴望着开疆辟土,挑战老旧的权威和组织,在征服缅甸全境后的贡榜王朝,决定将手伸到中缅边境,强迫云南境内的土司交纳钱粮。这些被压榨索取的土司自然不肯屈服,他们决定联名上告朝廷,希望乾隆帝能够派兵出境,震慑一下嚣张跋扈的缅甸军队。

起初乾隆帝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平定准葛尔一事上,无暇顾及南部边境的缅甸问题,地方官府为求安定,采取安抚妥协的应对措施,默许缅军在边境胡作非为,直至事态愈发严重到地方官府不能控制的程度,恰好乾隆帝解决了准葛尔的叛乱问题,于是腾出手来解决清缅日益激化的冲突和矛盾。

公元1762年,缅甸出兵攻占清朝境内的部分城寨,土司和矿场组织的地方武装,予以沉重的反击,其中一座矿场的矿长更是直接带领武装队伍越江扑杀缅兵,然而持绥靖态度的地方官府,害怕事态再次升级,竟然以矿长不听指挥、擅自出击,有领功之嫌而将其处死。

得寸进尺的缅兵认为清军不敢与其作战,野心变得越发膨胀,直接入侵“车里”这块富饶肥沃的地方,抢掠钱粮、俘虏民众,打算作为之后与宿敌暹罗交战的后勤保障供应地。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二、清缅战争过程:清军战争中弊端丛生,在缅甸面前没讨到甜头

1、选才不当,早期文臣当武官用

好面子的乾隆帝,不能忍受缅甸挑衅大清国威的举动,一场以冷兵器为主、热兵器为辅的战争就此打响,这场战争反反复复,几经周折,最后延续了七年之久。

当时作为新任云贵总督,掌管云贵川各项事务的大臣刘藻,深知乾隆帝不再容忍缅甸的犯境举动,连忙发兵围剿缅兵,可刘藻毕竟只是翰林出身,泼墨作诗他在行,揣摩上意他拿手,但点兵作战实在不是刘藻的强项,几次的仓促作战弄得刘藻满鼻子灰,得到的都是缅兵自愿放弃的地方,到头来惹得乾隆帝大发雷霆。

本应前途光明的刘藻,想不到仕途就此折在缅甸身上,几年后刘藻因心理压力过大,加上屡次被乾隆帝训斥,最终忧惧交加、自刎身亡。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2、乾隆骄傲自大,被眼前的蝇头小利冲昏头脑

清军的第一次失利让乾隆帝看透了平时指点江山、侃侃而谈的翰林学士的无用,故而乾隆帝启用深受器重的边疆能臣杨应琚,将他由陕甘总督平调为云贵总督,总揽对缅作战的军事行动计划。杨应琚出身于汉军正白旗,相比普通的汉族大臣,和乾隆帝的关系要更为亲密一些,不失为乾隆帝的心腹爱臣。

作为圣上钦点的封疆大吏,杨应琚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派兵追讨缅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清军趁着缅军退守境内的时机,接连占领了缅甸属内的两大土司。久违的胜利冲昏了清朝官员的头脑,得意洋洋的杨应琚口出狂言,声称缅军不过是一群无组织的土匪,原本只是想给缅甸一点颜色瞧,不想大动干戈的乾隆帝,体内也逐渐催生了杀气腾腾的好战因子。

据说是因为乾隆帝当天翻阅了《明史.云南土司传》,史书对缅甸曾属于明朝的记载,以及明军屡次大败缅军的光荣战绩,让乾隆帝觉得收服缅甸也并非难事,他对杨应琚唯一的传达指示,就是在打败缅军的前提下,能少花钱就少花钱,能少用兵就少用兵。

乾隆帝大概不明白“此一时非彼一时”的人生真理,如今的缅甸早已今非昔比,清朝时期的缅军自然要比明朝时期的缅军强大许多,而包括乾隆帝在内的政权管理者,对缅甸的兵力数量和内部形势一无所知,幻想着凭借驻扎云南的绿营兵,就能横扫缅甸全境。

但大家应该都清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3、欺上瞒下的心腹重臣,害怕降罪而谎报军情

而在乾隆愈发骄横的同时,得到乾隆帝鼓励的杨应琚,心心念军功嘉爵的军队将领,也早已被功名烧红了眼睛,这一年的秋季,杨应琚集结约一万五千兵马,向缅甸全力进攻。

虽然缅军此时正和暹罗激战良久,但留守阿瓦城的缅甸国王孟驳并未慌乱,他一边严令缅军围攻暹罗,一边抽出一万余人的留守部队,沿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同清军发生正面交锋。由于相当一部分缅军装备的是殖民性质的东印度公司生产的枪械,无论是射速还是火力,都要远胜于红衣大炮的清军,尽管清缅双方互有死伤,但清军的伤亡人数远远高于缅军方面。

虽然清缅战争的走向对清朝很不乐观,但杨应琚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害怕乾隆帝降罪,不止一次地谎报军情,明明是以兵力优势逼退缅军,明明是缅军大部分主力留在了暹罗战场,无心和数量庞大的清军久战,却被杨应琚等人写成捷报传回京城。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最为离谱的是,杨应琚报来报去的杀敌人数,竟然达到了上万人,可当乾隆帝打开作战地图的时候,发觉作战地点大都是在云南境内,明显清军的作战形势是被动作战,怎么反倒成了捷报频传?

回想平定准葛尔叛乱的时候,清军大大小小交战数百次,也才换得杀敌万人的成果,杨应琚的奏报明显掺杂水分,半信半疑的乾隆帝派侍卫福灵安前往云南调查实情,这才戳穿了杨应琚伪造军情、蒙蔽圣听的外衣。

怒不可遏的乾隆帝直接下令将远在云南的杨应琚逮捕入京,狠下心来将其赐死,然而此时的清军绿营兵已然深陷重围,出其不意的缅军利用地形优势,屡次切断清军的后勤部队,致使清军溃败而逃。

4、之后选用了实力名将,却因水土不服慷慨赴死

有了刘藻、杨应琚的教训,乾隆帝索性连汉臣也不信了,直接让满洲旗人新秀明出任云贵总督,旨在稳定云南动荡不安的局势,可惜得了便宜的缅军颇为识趣地打道回府了,带走了大量钱粮不说,还顺利攻克了暹罗的大城。

前两次的失败,让乾隆帝意识到单凭绿营兵难以打败缅军,本来乾隆帝都制定好了占领缅甸后的部署计划,哪知竟是杨应琚欺上瞒下的假捷报,让乾隆帝气不打一出来。尽管如此,乾隆帝和他的亲信大臣依旧盲目乐观,认为缅甸主力区区几万,大清轻而易举就能灭了缅甸,于是对缅甸的第三次征战又提上日程。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这一次的领头人是新疆平乱成长起来的悍将明瑞,这一次乾隆帝不惜调出三千满洲兵,即清军的嫡系部队,表明誓要打败缅甸的决心,扬一扬大清的国威。遗憾的是,这不是新疆的戈壁险滩,而是云南的湿热雨林,水土不服的明瑞遇上了活学活用的缅军,原本抱着轻视态度的明瑞同样吃了瘪。

坚守不出的缅军,采用骚扰作战的方式将清军打得苦不堪言,连身为主帅的明瑞都不幸陷入重围,自知不敌的清军北路统帅额尔登额,始终不敢出兵支援。性情刚烈的明瑞自缢身亡,消息传到京城时,乾隆帝震怒异常,直接派兵将额尔登额押入京城,处以磔刑(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

三次失败让乾隆帝对缅甸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好面子的乾隆帝将缅甸送来的求和文书赌气般地搁置一旁、置之不理,同时乾隆帝思考联合暹罗共同夹击缅军的想法,效仿当年的汉朝联合大月氏。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三、清缅战争结局:权衡利弊,最终议和妥协

但直到此时,乾隆帝才得到了暹罗灭亡的消息,不过乾隆帝并不打算偃旗息鼓,而是蓄势待发,并说道:“堂堂大清势当全盛,殄此丑类,于力有何不给,而肯效掩耳盗铃,恬不为耻耶”。

而这一次的主帅是乾隆帝的小舅子富察.傅恒,连续四次的出征,消耗的不仅仅是清军战斗意志,还有绕不开的钱粮问题,内陆士兵来到湿热的云南边境,因水土不服患病的人数,恐怕要高于战争的伤亡人数。

清缅战争的第四次交锋,勉强为乾隆帝挣回了点面子,纵使清军因后勤限制,出征人数比起计划人数倍减,但凭借数量优势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考虑到缅甸的体量问题,清军将领和缅军统帅自作主张,决定私下议和停战,双方各自退回边境。

名义上的胜利,实际上的妥协,清缅战争为何会让乾隆铩羽而归?

公元1788年,年近耄耋之年的乾隆帝收到了缅甸的纳贡表和名义上的臣服,实际上只是缅甸国王出于应付周边势力的考量,权衡再三不愿得罪地大物博的清朝,主动提出臣服,赚一笔清朝丰厚的回礼和贸易优惠的待遇。

七年的清缅战争大约消耗上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国库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清缅战争表面上看清朝挣回了面子,实际情况却是缅甸得到了大量的财物。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像北宋和西夏的关系,花钱买个老大的名号,私底下给小国送钱。

比起汉朝、唐朝那种万国来朝的景象,乾隆帝终究是见识不到了,这位执拗狂傲的皇帝,退位时都恋恋不舍地抱着传国玉玺,曾经的清缅战争在他九十年的岁月里,估计已经是段很模糊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