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 家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想    家

   作 者丨晓   丽 

  编 辑丨任晓娣

小时候,家在鲁西北一个普通的小镇,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度过了童稚时光。但那不是真正的家,当时父亲在那里工作,所以那里只能算是我的出生地。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那是一个有历史有品位的地方,有着温润的乡音,优雅的情调,那里的乡亲们与我的父母亲有着浓浓的情谊。

上小学时,家随调动工作的父亲搬到了黄河故道的另一个小镇。 若干年前的黄河在村西边留下了一大片沙地,人称大沙河。大沙河里有参天大树,有艳丽小花;有一片片的梨杏、一蓬蓬的灌木。大沙河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是孩子们的乐园。大沙河的入口处有一座高高的沙丘,沙丘顶上有一棵高高的杏树。我们这些孩子们手脚并用爬到沙丘顶上,然后哧溜一下滑下来,细细的沙土钻进裤管里,滑滑的、痒痒的,让人忍不住咯咯地笑。沙丘下面草地里的蓇荻晃着小脑袋等着我们,轻轻地把那碧绿的花苞提出来,剥出里面雪白的穗穗,塞进嘴里一嚼,又嫩又甜。玩够了吃够了,往里走,一会儿蹦跳着,捕捉树叶缝隙间漏下来的斑斓的阳光;一会儿薅一把青草,编顶帽子戴在头上;一会儿在小柳树下面,扒出一只又一只“老巴虫”;一会儿钻进果树林里,偷偷摘几颗酸涩的小杏……大沙河给了我的童年许多美好,许多快乐。

小学快毕业时,父亲工作又调动、搬家,再调动、再搬家……

从我记事起,到我外出上学,我的家搬了四五次,我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家。不一样的房子、不一样的乡音、不一样的伙伴;一样的温馨、一样的亲切、一样的难以忘怀。

无论家搬到哪里,父亲总是隔上一段时间就回老家一趟。老家有我的奶奶和我的大爷一家,还有一大群族亲。奶奶的家是一溜低矮的土胚房,迎门一张八仙桌,靠窗一个大土炕。院子里一左一右两棵大枣树,左边那棵的树干是倾斜着的,幼小的我能抱着树干打坠溜,踮踮脚跳一跳能摘下几片树叶。哥哥姐姐们陪着我,这个奶奶家、那个奶奶家挨门去串,每到一家,爷爷奶奶们都会立马停下手里的活计,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叔叔、大爷们听说父亲回来了,纷纷前来,把奶奶的堂屋坐得满满当当。如果是夏天,他们就坐在院子里,我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只知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夜深了,他们还在说着;我都睡醒了一觉了,他们还在说着……

老家,是一个真正的家。无论你走多远,它一直在那,它属于你,你属于它,你的根在那。老家,是一个温暖的家,割不断的亲情流淌在血脉里,村里的鸡犬,村外的水土,都认得你。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那一处开满鲜花的小院,承载了数不清的悲欢。原以为就在那小院里终了此生了,不曾想却在四十多岁时来到这黄河入海处的油城。这座美丽富饶的城市以其宽厚的胸怀接纳了我,在这里我又有了一个舒适的家。一位长者曾问我:“在这里适应了吗?”我答:“没觉得不适应。”是的,没觉得不适应。家人在哪,家就在那,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女性,尤为如此。可是为什么?总有一丝惆怅、一缕忧伤,不经意间就萦绕心房……

我在思乡,我在想家。父亲工作过的那些地方,都曾有过我温暖的家,于我,那都是一份怀念,于彼,我却只是一名过客。老家,我的根之所在,我曾经以为的真正的家,当父亲也长眠在祖先的坟茔,我彻底地明白,对于一个女儿家来说,故土终将只能是一份痛切的牵挂。而那处曾经开满鲜花的小院,如今也只是一个空空的院落。

想家,想家,情不知所以……

作者简介


陈晓丽,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

点击欣赏作者部分作品:

母亲有一双大脚

相知,未必相识

路旁石榴树

“东营微文化”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以文会友,大众也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