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远的寒冷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遥远的寒冷

作者丨行万里路    摄影丨李金峰

这几天气温骤降,寒冷再次袭来,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那些关于寒冷的事来。

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冬天似乎比现在要冷许多。入冬之前,父亲早早地用塑料布把棂子窗户从外面钉上,里面还要糊上毛头纸。在屋门外再挂一道门,上面是透亮的,很轻,叫做“门子”,专门用来挡风。但这不足以阻挡风寒,天冷时,一般人家只能在家捱着,很少有烧炉子的,能用煤取暖的更是上等人家。天实在太冷了,父亲就在炕的一侧凹进去的炉子里面点棒子瓤烧炕,火虽然不旺,但只要能看到火,心里就暖和一些。从小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冬天只要近前有火,就不由自主地向下伸开两只手掌,想罩在上面烤一烤。

后来,天冷前,父亲就推着手推车到油井周围捡拾浸着石油的土坷垃,我们叫“油渣子”。这东西点起火来升温快,火烧得也旺,烧一会儿就用烧火棍扒拉几下,顿时又呼呼作响,火星乱窜,还带着风,一鼓一鼓的,很有节奏感,火的上方冒出阵阵呛人的黑烟,熏得墙上和人的脸上手上黑乎乎的。油渣子只有天特别冷的时候才烧,早晨起来把炉子点着,近中午就灭了,因为太阳已经出来,不像早晨那般冷了;傍晚再次点着,吃完饭就早早熄灭睡觉。那时我经常在炉子上盖一块铁皮,铁皮上放一层沙土,等沙土热了以后,埋进一些玉米粒,一会儿的功夫,沙土里就发出清脆的响声,那是玉米花开的声音,在寒冷的屋子里吃着刚爆出的棒子花,虽然感觉有些石油的味道,但也是一种享受。看到谁家烟囱里冒出黄色的煤烟,闻到那种特有的味道,非但不感到呛人,反而觉得那是一种香味,很好闻,我想那屋子里一定暖和,在煤炉上爆玉米花,一定不会有油味。

太阳好的时候,屋里还没有屋外南墙根下暖和,半晌午时分,上了岁数的男人们都到大队部前面去晒太阳,他们把棉袄左右两侧使劲往里一搭,把两只手尽量揣到对面的袖筒里。有的站立着将一侧肩膀斜靠在墙上,站久了就蹲在地上,眯着眼打盹,继续着昨夜未完的梦;或偎着墙脚坐下,嘴里叼着一根干草,似乎是在剔牙缝。刚出来时,他们懒得说话,随着温度升高,开始不紧不慢地拉着家常。

学校的教室和宿舍漏风透气,孩子们冻手冻脚是很经常的,经常手冻得又红又肿,像一个个小萝卜,写上两个字手就不受控制,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心里干着急没办法。尽管是孩子的手,但那皮肤粗糙得剌手,有的还裂着一道红红的口子,让人一看见,就像心头就被什么东西蛰了一样,目光赶快躲开,不忍心再多看一眼。脚也经常冻麻,尤其是清晨出早操上自习的时候,那时穿得多是布鞋和胶鞋,鞋底薄,孩子们脚上出汗多,鞋底往往湿漉漉的,脚上一冷,全身就从根上冷。手脚长冻疮的滋味更难受,晚上在被窝里时奇痒无比,让人坐卧不安,就像无数的小虫子在咬噬自己的伤口,那滋味还不如直截了当的疼好受些,有的冻伤的手脚直到第二年春天才愈合。晚自习时,教室玻璃窗上经常挂满密密麻麻的小水珠,有时会成股流下。第二天一早就结成了白花花的立体冰花,那奇妙的几何图案使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我们经常朝它使劲哈气,看着它慢慢融化,呈现出一个近乎圆形的洞。

最让人又怕又爱的是被窝,睡前被窝太凉,不敢往里钻,早晨被窝外面太冷,又舍不得离开。临睡觉先把被褥铺好,穿着棉裤棉袄在上面趴老半天,等把被窝捂热了再睡。炕的热量来自灶台烧火做饭,炕头离灶台最近,是炕最热的地方,如果哪天家里蒸馒头或窝头了,炕就会比平时热,躺在被窝里比平时格外舒服。老人们常说“挨墙睡,抵床被”,我感觉挨着墙睡觉有所依靠,舒服,暖和,再冷的天只要被窝暖和了,就不感觉冷了,听着室外呼号的寒风,感受着温暖的被窝,那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可每天的起床简直就是过关,早上感觉被窝外的空气像冻的凝固了一样、哪里都是冰冷冰冷的,每天的起床都要拿出上战场的勇气才行,即使早醒了也坚持到最后1分钟才开始穿衣。过星期天或放假时,孩子经常赖着不起来,有时为了孩子穿衣,大人在屋里点起火,把棉裤棉袄烤一烤,烤热乎了,赶紧捂起来,拿到孩子枕头边,一面嘴里说着“快起快起,不然就凉了。”这时孩子才慢腾腾地起来。有时这样也不起,大人也心软,不起就不起吧,趴在被窝里吃,把枕头拿到一边,把褥子折进去,把碗放在炕席上,用俩胳膊肘撑起身体吃饭,吃完饭临近中午才起来。

当年小学课文中曾有过一句话,“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不知怎的,我记住了这句话。冬天的夜晚,当我走在大街上,迎面寒风中飘来的丝丝煤烟的气味,我总有一种久违的感觉,总是想起那些寒冷的日子。

作者简介:行万里路,垦利人,70后,喜欢读书、旅游、厨艺、朗诵、写作、书法、唱歌,没有一项精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