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七八十年代的春节

 退休工程师 2020-09-02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渐浓的年味,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的感觉,对孩子们来说永远是快乐的。每年进入腊月,离过年的日子不远了。小孩子们天天盼着春节这一天早点来临,因为一年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回有肉的菜,几顿白面水饺。

当时物质实在太不丰富了,不过,那时候春节的味可比现在浓多了,过年可以放鞭炮,穿新衣服新鞋,吃很多民间特产,玩灯笼,还可以收到压岁钱,看戏,走亲戚……

放鞭炮是小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内容,不管多穷,过年总是要买鞭炮的。鞭炮一声响,代表是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期盼,这个仪式是少不了的。过年卖的小鞭炮都是一百响一包的,一家也就能有三五百响的小鞭炮。家里不富裕,小孩都很知足。那时的孩子都有种本事,就是把鞭炮拆开一个个地放。只要找到个线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反绕过去,一个个红色的小鞭炮就乖乖地掉下来。虽然小鞭炮的数量没有增加,可是感觉好像多了不少。听到外面的鞭炮声,抓上一把小鞭,揣在兜里,然后向老爸要一根烟,点燃了,嬉皮笑脸地抽上两口,赶紧往外跑。此时,大街上已是鞭炮声大作,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大大小小的鞭炮都在欢笑中被燃放了。4挂鞭炮:年30放一挂,除夕放一挂,大年初一早上放一挂,初二下午放一挂。放鞭炮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比吃好的、穿好衣裳更具诱惑力。村里哪个孩子的鞭炮最多,其本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别的孩子都眼红。

我们小孩子可能几年没新衣服穿,布票不够,买不到布,有点新布也要给老大,小的只能穿哥哥、姐姐旧衣服改的衣服,这样也很知足,总算有件衣服了。如果有件新的衣服还舍不得穿呢?

除夕夜,小伙伴们提着自己用竹篾和纸张、煤油灯做的灯笼,大街小巷的到处转着玩,有时候不小心把蜡烛晃到了,灯笼就会烧掉。星光点点的灯笼就像童年时光一样再也找寻不见了。

年三十中午的团圆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团圆饭非常丰盛,大人们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了,几乎是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做出来。头鸡、二鱼、三丸子是少不了的,炸耦合、红烧肉等等,至少要凑十个菜。团圆饭的饭一定是水饺,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顿饺子。那时的饺子馅,无非是一点点猪肉或油渣,拌上大白菜,但是饺子在人们心里的味道却格外地香。

肉也就是孩子能吃上几块,大人是舍不得吃的。每年生产队里杀上两头猪,百十户人家,每家分不到5斤肉,家家都还盼着分腰窝,这个地方有肥油,能熬点油供春天吃。这45斤肉,过年要吃,年后走亲戚要用,来了亲戚还要伺候客人。

每年除夕夜的年夜饭,都要包饺子。烟花、鞭炮放过之后,一家人合在一起吃饺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共享天伦之乐。而大钱饺子,则是传说中的福饺。将一大锅饺子包上一个大钱饺子,谁若吃到,谁来年就将多福。如果哪个孩子一年中有件大事,母亲肯定让他吃到这个福饺,两个孩子有大事,就让两个都吃到,这就是父母对儿女朴素的祝福吧。

岁月无痕。时间的车轮碾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从童年走向中老年。如今,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白米白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已是家常便饭,过年变成了一种形式和仪式。现在的孩子们再也没有了对过年的期盼、激动和快乐,我真的为孩子们感到遗憾,也真的很怀念曾经的年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