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患关系发展史(五)

 医学镜界 2020-09-03

0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机地整合起来,揭示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化的内在机制。

1981年,世界医学会在葡萄牙通过《病人权利宣言》。这些需要更高质量的的医患沟通模式,此后医患沟通相继出现了E4模式( E4 Model) 、三功能模式( Three Function Model /Brown Interview Checklist )、SEGUE 框架( SEGUEFramework) 、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 The Calgary- Cambridge Observation Guide) 及Macy 模式( MacyModel)等。不管什么模式下的医患沟通模式,这些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强调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医疗关系中,就是人的生命不仅仅指其生物学生命,更重要的是社会生命,患者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既重视生理治疗,也重视心理治疗,重视患者的地位和自主权利。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向多元发展,医患沟通的形式也呈多元化。医生是极大地依靠说服力而不是权力来进行工作。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这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患沟通特点。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间不是简单的疾病信息与诊疗信息的交流,还包含了与之相关的信念、观念、利益、习俗、情感等,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医患信息,并通过语言、非语言行为及环境等多途径进行传递。

1998年 Smith等人将医患沟通能力的行为指标划分为三个维度:

①接受性行为:包括应用开放性问题、征求病人意见、言语鼓励、积极倾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尊重的沉默、不打断等行为。主要指创造条件使病人积极参与沟通。

②信息性行为:包括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咨询、非专业术语的使用等行为,强调信息交换的效果。

③情感性行为:包括互动表达、引出病人的顾虑和社会心理问题、移情、表达关心和反思、热情、信任等行为。强调建立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和创造一个自由积极的关系。

此后,Arthur于1999年进一步制定了模拟病人访谈的评定量表(The Simulated ClientInterview Rating Scale,简称SCIRS),他从人本主义和以病人为中心出发,将组成沟通能力的各种技能分为两个维度:

①建立关系:包括眼光接触、捕捉和理解病人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设身处地的理解病人,并将自己的体会与病人沟通等。

②显示尊敬:应用开放性问题、不与病人争辩、表达适度的热情等。  

1999年由21位北美的医学专家达成的Kalamazoo宣言中,规定医患沟通的七个主要任务是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开始与病人的谈话;③从病人那里收集相关的信息;④对病人的观点表示理解;⑤与病人就重要问题进行讨论;⑥与病人在对疾病的理解上及治疗方案方面取得一致的看法;⑦结束与病人的谈话。

2001年,Humphries编制了的利物浦沟通能力评价量表(LiverpoolCommunication Skill Assessment Scale,简称LCSAS)将医患沟通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①介绍;②非言语行为;③尊敬和移情;④提问;⑤提供信息。

同期Gregory Makeup编制的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将医患沟通能力划分为五个维度: ①确定交谈步骤;②引出信息;③提供信息;④理解病人;⑤结束语。

2002年,Hulsman又进一步将医患沟通能力划分为六结构要素:①提问行为:包括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寻求澄清等行为;②提供信息行为:包括提供信息和建议、回答明确、含蓄问题等行为;③增强信息行为:包括重复信息、总结、核实理解等行为;④接受性行为:包括运用沉默、鼓励病人参与、意译等行为;⑤体会感受的行为:包括反映沟通的体会、与病人讨论体会;⑥负性行为包括:不告知坏消息、延迟坏消息、使用专业术语、打断病人说话等不良沟通行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患沟通形式尽管具有了多样性,其沟通的表现模式主要是医生在尊重生命价值前提下的说明力。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