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胭脂河

 我是五片云 2020-09-03

天雨汇集胭脂河 鬼斧神工天生桥

2020年09月03日   08 :老南京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胭脂河位于南京溧水城西约4公里处,南起洪蓝埠,北至秦淮河,长约7.5公里,是明代水利建设史上一个壮举,是一条极具历史价值的人工运河。

  开凿胭脂河原因

  明初,两浙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长江以南和上海市、福建闽东地区)漕粮运至南京城的路线有三条:一是在江南各地上船后,沿江南运河北上至京口(今镇江)后溯长江,再逆江运至南京城;二是由杭州湾入海北上,由吴淞口入长江,再逆江运至南京城;三是漕船沿江南运河北上至丹阳,改陆运翻越山岭,然后由秦淮河水运至南京城。前两条线路缺陷很大,绕道暂且不说,最大问题是漕运船只“自大江溯流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第三条漕运线路虽避开长江风涛之险,但中间要经过百余里崎岖难行的陆路,“舍舟登陆,转输勘劳”。朱元璋认为,开凿一条运河将秦淮河与石臼湖连通,便可使两浙粮船从太湖进入胥溪运河(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经东坝入固城湖,再经石臼湖到洪蓝埠入秦淮河,便可消解转输难题和江涛风险。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今欲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输者不劳、商旅获便。”

  李新任工程总指挥

  据《溧水县志》记载:“明太祖定鼎金陵,欲通苏浙粮运,自东坝由石臼湖入,以避江险,乃命崇山侯李新凿河,引湖水会秦淮以达金陵。”李新,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数立功”“屡迁至中军都督府佥事”,但李新在历史上著名的不是他的战功,而是他主持修建了明孝陵,《明史》 载:“(洪武)十五年,以营孝陵,封崇山侯。二十二年,命改建帝王庙于鸡鸣山。”
  洪武二十六年八月,李新领命前往秦淮河上游,仔细察看山川布局后,认为开凿沟通石臼湖水系与秦淮河水系水运路线有三条:一是从溧水县城开河,但这一条路线是三条中最长的一条,开挖土方量也最大,且会对县城造成一定破坏;二是从凤凰井的田冲开河,施工难度小,但需毁坏万千良田;三是从胭脂冈开河,线路最短,航行便捷,其利无法计算,但中间有一座三十米高的胭脂冈,开河施工难度大。三条路线,李新拟用后者,遂凿河选址方案上报,不久即被朝廷采纳。

  开凿胭脂河经过

  胭脂冈是秦淮河流域与石臼湖的分水岭,是一道西北-东南走向、高三十多米的山冈,因冈岩呈赭红色,俗称胭脂冈。
  《明史》云:“二十六年,督有司开胭脂河于溧水,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济漕运。”李新组织苏皖两省六个郡三十六万民工,用“火烧水激”之传统工艺“破块成河”,即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浇有桐油的麻丝嵌在缝中点火焚烧,待岩石被烧热、烧红,突然用冷水泼浇,岩石因热胀冷缩而崩裂,然后再用铁钎将裂开的岩石撬开、搬走。如此“穷日夜凿之”,耗时二年左右,焚石凿河十五华里,这条“石缝中的运河”,其中有十华里是在高达二十五至三十五米的山冈上开凿的,河床深三十多米,底宽十二米。清光绪《溧水县志》追记此工程“役而死者数万人”,河东北一百米的地方有个埋葬死者的“万人坑”,遗迹仍在。一条胭脂河使粮船从太湖经内陆直达南京城,这在600年前的确是大胆而科学的创举。
  据《溧水县志》记载,在胭脂河开凿之前,李新考虑到运河一旦开成,东西两岸的通行便是一个问题,因为悬崖绝壁,要架设桥梁几乎不可能,摆渡更是不可能。只有“上以巨石面留为桥,中凿石孔十余丈,以通舟楫”,才能解决东西两边通行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开河过程中两岸交通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减少了一定量的石方工程,又可解决河成后造桥的难题,还能节约资金,加快工程进度,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胭脂河凿成之日,便诞生了一南一北两座举世无双的“天生桥”。
  明嘉靖七年(1528)春,“天生桥南桥忽崩摧,盖岁受风雨剥蚀,抑轮蹄蹂躏之久且众也”(嘉靖《高淳志》)。仅剩至今的这座天生桥横跨两岸,桥宽9米、长34米、厚8.9米、净空高程35米,南北倾斜,桥孔洞略呈梯形,桥下15米处跨度约10米,工程构思大胆而精细,工艺艰苦而隽巧,堪称国内一奇、举世无双。石桥看上去仿佛天然生成,有诗赞曰:“天雨汇集胭脂河,鬼斧神工天生桥”。胭脂河开通后,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物资交流,史籍称:“河成,民甚便之”,高度概括了它的作用。

  漕运功能废除

  明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移都北京,江浙漕粮转由大运河运至北京城,使用不到三十年的胭脂河漕运功能顿失,从此,它只作为区域水运工程发挥作用,在石臼湖汛期水涨之时还可发挥泄洪功能,但由于维护不善,河道逐渐湮塞,《明史》记载:“正统五年(1440),胭脂河者,溧水入秦淮道也。苏、松船皆由以达,砂石壅塞,因并浚之。”万历十五年(1587)夏,胭脂河因“大水,胭脂冈崩裂数百尺,填塞河道。湖水大涌,(高淳县)五邑田圩皆成广阳候之居”。万历二十五年(1597),高淳知县主持疏浚。此后,当地民众为了盘剥过往商货小利,搬置石块于河中造成航运阻塞,上级官府出面禁止,并立禁约碑于河畔。明后期,胭脂河两岸岩石经常崩塌,河道逐渐湮废。清嘉庆年间《江宁府志》载:“胭脂河运废,而水未尽涸”。光绪八年《县志》称:“胭脂河……地踞高阜,淤塞已久,今河道断绝。”

  河道重新疏浚

  1966年溧水、句容、江宁三县组织三千余民工进行河道疏浚,花费两年多时间,共挖53万余立方米的土石方,将它疏浚恢复到原有底宽十二米左右,开深到三点五米,并于同年更名为“天生桥河”。后又在天生桥河上建上下套闸,按六级航道标准建造,使中断了几百年的南北航道恢复通航。从此,这条南起石臼湖,北流经洪蓝埠、天生桥、沙河口,通溧水河,这段全长15.3公里、宽20~85米的运河,成了溧水县西部既可引水灌溉,又可直航秦准河的河道。

  李新被杀成谜

  胭脂河解决了明初漕运中一大难题,负责开凿此河的李新却被朱元璋诛杀,让人费解。《明史·李新列传》说:“二十六年,督有司开胭脂河于溧水,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济漕运。河成,民甚便之。二十八年以事诛。”“因”什么“事”而诛?为何只字不提?
  关于李新死因,《溧水县志》《高淳县志》《罪惟录》等皆有推断。民间传说,胭脂河如果选在胭脂冈以东,取平地直线开河,工程量可节省三成以上,特别是艰巨的凿石方量可以大为减少,但那要挖废当地大户严家的大量良田。严氏以女儿行贿李新,改变河道,以至工程浩繁死者万人以上。朱元璋得知此事,下令立即诛杀李新,以抚慰死难民工。又说,李新因为是明孝陵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他知道孝陵的秘密太多,朱元璋必须在有生之年杀之。这一历史疑案真相,仍有待今后更多的史料发掘和专家考证。宋廷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