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等 | 一周必读学术资讯48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周珊珊 整理

1

书名:《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

作者:埃里克·霍弗

推荐人:郭小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推荐理由:

谈起群体心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著作莫过于勒庞的《乌合之众》了,他对群体心理的狂热性、盲从性、脆弱性等揭露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民、群体、民主等概念。此外,莫斯科维奇的《群氓的时代》、奥克肖特的《大众的反叛》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都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群体心理的规律,都被视为群体心理学的经典。相比较而言,美国社会学家霍弗的代表作《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虽然被奉为经典,却很少被人提及,这位自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的作者其一生带有传奇色彩,生活跌宕起伏,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靠自学成就学问,长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他大多时候和社会的失败者或社会底层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所以对这个群体的心态、品性、行为都了解得细致入微,观察直取要害,所以在看本书的时候,有些地方看似违背直觉常识,细细品味后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天才般的判断,比如他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的精英和底层,中产阶级虽然优秀,只能靠边站。“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他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和“现在”都已败坏到无可救药,所以随时准备号把这两者加以毁弃,他们渴望通过某种惊心动魄的集体事业,去掩埋他们已经败坏和了无意义的自己,这是他们倾向于集体行动(革命)的原因。

2

书名:Media commercialization and authoritarian rule in China.

作者:Stockmann, Daniela

出版信息:New York :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3.

推荐人:贺碧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

推荐理由:

如何观察和理解中国当下的新闻业剧变,如专业媒体成为国家治理工具、人民在线成为新型“内参”、舆情服务成为“党营”生意,可能都要回到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科学和历史视野的关怀中去寻找答案。

在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威权政体转型的研究中,新闻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推动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围绕“韧性威权”的理论关切进行的研究却与之前以现代化理论为主导的研究预设和结论相反,但是却又回应了另一部分经典的研究,如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探讨、《报刊的四种理论》当中对媒体促进并巩固威权政体的判断,也验证了上个世纪末赵月枝、李金诠、何舟等学者的发现:并不是所有开放了媒体市场的威权政体都在走向民主;正相反,威权政治体系得以塑造与巩固、壮大,且过程如此顺利和严密,正是基于其塑造并经由之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新闻制度。

Stockmann 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这部专著,是对市场化的媒体巩固和强化了威权统治而并非带来民主化的研究结论的进一步证实。除此之外,她的贡献更在于在比较不同国家与地区(中东、前苏联、北非)威权政治与新闻制度的视野中,详尽探讨了中国媒体市场化的后果如何取决于其所在政体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政权找到了市场机制与媒体控制之间的平衡,所以未能出现政治上多元的声音。

3

书名:《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

作者:(英国)安德鲁·查德威克

出版信息: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推荐人:曾一果(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

推荐理由: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早已广为人知,不过,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否适用于今日的互联网时代是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在《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InternetPolitics: States, Citizens, 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中,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便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民主”问题。

查德威克指出在广播、电视等媒体时代,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已经衰落,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情况有所变化,公共领域好像再一次复兴,出现了黑堡电子村、明尼苏达政治论坛等网络论坛项目,这些项目试图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新的网络公共领域,为网民参与民主政治提供机会和途径。例如明尼苏达的电子民主项目是一个非营利项目,意在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权,让网民讨论“对本州有影响的议题”。

不过,查德威克在书中也强调了,要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网络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的话语必须有“摆脱国家和经济权力而自治”、“推理而不是断言”、“自反性”等六大条件。否则,“网络公共领域”根本实现不了。查德威克指出,在网络空间中,“隐私权”与自由言论之间经常形成了一种难以解决的矛盾,有时人们并不能分清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之间的区别,许多私人生活被带入了网络公共空间,而许多人也借助于网络进入到他人的私人生活。在查德威克看来,有一些网络社区空间看起来是“准公共空间”,论坛对所有人开放,成员资格不受限制,但由于话题的专业化其实就将许多人阻挡在外。查德威克强调了网络社区和电子民主在维护社会方面的作用,但是也指出无处不在网络监管体系,网络在削弱传统政治霸权的同时,其实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个人的监控,“斯诺登事件”就已经证明,美国政府不仅利用网络媒体监视所有美国公民,而且还监视全球许多国家。

查德威克还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中的许多议题并非局限在民族国家的内部,往往会涉及到全球社会的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议题内容显然要扩大了许多,查德威克发现在全球化的网络空间里,经常发生网络空间中的法律与民族国家的法律相抵牾的冲突现象,这样的冲突正困扰着不少学者。

论文

1

标题:《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耕知识传播的动力、过程和影响——城乡关系视野的探析》

作者:任守云(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

来源:河阳论坛暨乡村、文化与传播学术周会议论文(2015年3月,浙江缙云)

推荐人:龚伟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推荐理由:

作者关注的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新闻传播学界忽视但又的确非常重要的领域:农耕知识传播。不管是文章本身在实质内容上的洞见启发,还是以城乡关系为视野的传播研究进路,都值得借鉴。

任守云对技术中心主义为导向的农耕知识传播进行反思,通过实地研究方式对河北省典型村落进行研究,追溯从社会主义时期到市场化发展至今的农耕知识传播的演变历程、变迁动力及传播对传统农耕方式的改造。她发现,在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传播政策和实践中,农业技术传播作为一套权力话语体系和一种发展干预手段,将农民的传统农耕知识建构为落后、缺少生产效率及不科学的方式,将资本密集型、机械化、工业化农业的农耕方式界定为现代化的科学的农耕方式。相对于城市,农民变为知识接受的客体,传统耕作方式被改造,地方性知识逐渐消解,同时现代农耕知识对农村社区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造。现代农耕传播承诺的是一幅虚拟的蓝图,意味着一种技术殖民。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

只做原创·自由分享

微信:ciweigongshe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