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不仅有亲戚,而且还很多,比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还多五倍。汉语所属的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有250多个语言,汉语自然就有250多个“亲戚”。但是,汉语的这些亲戚们,都算是远亲。因为把汉藏语系想象成一个老祖先,下面是四个儿子: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汉语。而其他语族下面都是几十个语言,只有汉语族下面是就是孤零零的汉语。 这也是因为,按照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这个序列来分的。说到方言,汉语七大方言都可以单拿出来称作一种语言。但汉语从来不可能把方言提升为语言。 这只是汉语内部横向的分法。纵向上,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汉语经历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最后变成现在的汉语。但现代汉语如果与以前的汉语相比较,也差异巨大。 据说,北方的晋语、南方的闽南语、粤语、客家话,都比较接近中古汉语。而再往前推,上古汉语则与近古汉语的差别更大。 现在专业人士,通过语言学的方法,拟构出了上古汉语。并且有人专门做了视频,记得以前网上有人把电视剧《封神演义》,用上古汉语配音。结果,普通人根本无法听懂这个语言。 这就尴尬了,连老祖宗都不认识了。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去印证上古汉语的方法是在藏语。按照古羌人是汉藏共同祖先的传说,汉族和藏族是在五千年前才分开的——进入西藏的成为现在的藏族祖先;进入华北的成为现在的汉族祖先。 五千年前正是华夏文明的开端(有人把上下五千年,理解成是一万年。实际上,不是上五千年与下五千年,而是上下一共五千年)。 自从汉族的祖先华夏族开始,我们的语言也开始了演变。那也就是说,藏族祖先和汉族祖先是说着同一种语言的。 语言的演变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尽管藏语也有多种方言,也经历了演变。但由于藏地环境的限制,反而保留了大量上古汉语的元素。这么说有些不科学。因为基于汉藏同源,应该说,藏语演变的比较慢,保留了古汉藏语的成分比较多。 而在藏语里,最接近上古汉语的,是嘉绒语。嘉绒语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也就是说,嘉绒语从古至今演变的最少,且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甚至可以说,嘉绒语就是上古汉语。后来的学者们利用语言学规则,拟构出的上古汉语与嘉绒语在语法、词汇、发音上高度一致。华夏正音在嘉绒。 现在的汉语属于分析语。而上古汉语是一种屈折语。即词的发音会随着词格的语法结构出现变化。简单理解就是,有词缀。比如,俄语、英语等。 而这种词缀在非拼音文字里,是很难体现出来的。因为文字是出现在语言之后的,汉字是非拼音文字,也就无法保留这种词语的变化。 不过,也有迹可循。比如,哑巴、尾巴等,其中的“巴”字,就是一种词缀。 比如“窟窿”,口语上是这么说,其实“窟”就是前缀,本来也无实意,就是表示词性的。但写在纸面上,古人才不会写这种词,而是写作相对文雅的“孔”。那么,长期以往,“窟”这个音就被淘汰了。 甚至上古汉语是有大舌颤音的。你能想象到,汉族的祖先说话是打嘟噜的?参照上古汉语的使用时间,大体是商朝到秦朝。也就是商纣王、周武王、姜子牙、甚至秦始皇、刘邦、项羽,说起话来都打嘟噜。这在现代人肯定不容易接受。 而这些,在嘉绒语里都有保留。但结合汉语的演变,现代汉语都与上古汉语有很多差异。 所以,也不能说嘉绒语就是汉语最亲的语言。 确切地说,嘉绒语与上古汉语关系很亲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