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性写作文论专辑(一)

 民间诗歌档案馆 2020-09-04

阿牛静木:1995年生、高中时就于校刊物《临风》发表作品,大凉山彝人、《夜行者》主编、作品见《诗歌月刊》《独立》等,作品入选《新诗365首》等,著有诗集《失落的马驹》《鬼斧集》等、根性写作践行者。

目录:

1、根性写作小词典

2、根性写作及几点说明

3、根性写作

4、根性写作如何本地现场经验化

5、根性写作创造性

6、根性或三根之间的关系

7、根性写作几点想法


             根性写作小词典

一、“根性”:根本,本质,最初的感觉。

二、“根性文化”:未完全被现代科技割裂处于异化状态的文化或原生的各民族文化。

三、“根性写作”:依托母族文化(用现代汉文表达)再借鉴西方表达技巧的新诗歌语体,他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单向性写作:①简单的用现代汉语加几个具有母文化特色的意象诗歌写作。②脱离母文化虚无缥缈的高蹈写作。简而言之,就是人主体的不再场的虚空写作。

四、“根性写作诗人”:具有根性、独立探索精神,保持民间立场的写作者。

五、“根性写作词条”:‘树’状型、性爱、立根、坚守、救赎,不是先锋写作他只是“根性写作”就像诗就是诗不是其它。

六、“本源说”:根性上开出的花朵,或延伸,世间万物有生命之物无不是由根性而生,随根性而灭,就像我是阿牛家族的第十七代子孙,我的祖父叫阿牛阿史,我的族母叫阿色比罗,我的父亲叫阿牛伍达,我母亲叫马海万甲,而我叫阿牛静木。

七、“性”:‘性’存在着诗写的一切意义。

八、“性灵说”:根性写作反对一切僵硬化,机械化,公式化,无生气的苍白写作,倡导存在现场写作,回到人之本义,进行人性最本真的写作。

九、“性感说”:真实可感的存在物,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是踏实的,稳重的,没有悬空感,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十、“性爱说”:生命的本源,就像念不完的彝经,爱经,让人迷醉其中。我用一生的时间只为了打开你的黑门。

十一、“性力说”:这种力不一定要表现在外部词组上,可以是词素与词素,音律上的节奏感。

十二、“性根说”:‘根’一切从这里开始,最终还是在这里结束,恋根,迷根,守根,共创共生。

十三、“‘树’状型诗写理念”:根性写作就像一颗树,根部深入越深,枝叶就越茂密,花就开得越灿烂,果子就越香甜。

十四、“‘树’状型之三种存在状态”:①我个人之根,②民族之根,③人类之根,也就是‘树’状存在理念,一层一层相互叠加,最后在某处相互交汇,形成一个生命的原始爆发点,又回到根性,周而复始,这就是根性写作的三种存在生命状态。

十五、“‘树’状型之诗技巧”:丰收过后农民都会给果树进行一次修枝活动,以确保来年枝繁叶茂,而根性写作提倡诗人也是这样勤勤恳恳的手艺人。(不做强求,并不是所有的树都需要修枝)

十六、“‘树’状型之个人本位”:两者互相体现的过程,唯有‘此在’才能体现出‘存在’。

十七、“‘树’状型之写作资源”:树根经雨露滋润灌溉才能长得结实,粗壮,而史前文化’‘神话’‘书面或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史诗’‘经词’各地域文化等就是根性写作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十八、“‘树’状型之语言古朴之美”:树根深入大地生殖力最强盛之地,吸尽大地之经华,必然伴有泥土特质。

十九、“‘树’状型之荒野美学”:荒野,野生野长,粗粝,自生自灭,一种未经过现代科技处理过的原生性写作,正所谓生活在别处,有点悲凉,顿悟的意思,但又符合一个自然人正常机能结构审美范畴,这么说并不代表荒野美学就是诗,她只是诗人或作家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瞬间生命体验活动而已。

二十、“‘树’状型之语言痛经美”:痛经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女孩走向成熟的标志。树乃高山之物,风吹雨打,饱经风霜,后能屹立群山之巅,而根性提倡有痛感,深度的写作。

二十一、“‘树’状型之三根”:(新)生命源。

二十二、“‘树’状型之空间诗学”:何为根性写作空间诗学?简单的说就是‘三根’的集汇点。意识,认知……从这里开始,生命在这里重新被发现。

二十三、“‘树’状型之巫性神幻之美”:巫性神幻是三根的近邻,是人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方式。

二十四、“根性写作语言”:自动无意识下的灵直觉创造写作,不刻意去打磨技巧,更多的时候诗写直指人性精神饱满度,自然流露,就像山间里的泉水。

二十五“根性写作的的特点”:敢于冒犯,打破陈规,深入到语言思想的绝境之地,进行无禁区的存在写作,可以是题材、修辞、文本形式等。

二十六、“语意”:根性写作强调词意的还原,但只做强调。

二十七、、“语感”:第一灵直觉,官能可以交响互替。

二十八、“意识”:母(父)源意识、元意识、根性意识、人类学意识、民族学意识、哲学意识……。

二十九、“根性写作的立场”:只有永远的艺术,没有绝对的权威,根性写作拒绝一切违背诗歌艺术的外在荣誉,不以任何人,任何刊物作为诗歌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

三十、根性写作担当意识”:根性写作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生命状态,说明你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所思有所想,你这个人还是湿润着的,饱满着的,所以根性写作拒绝虚无,或就是重塑一种诗性的当代担当意识。

三十一、“根性写作的精神向度”:写作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慢慢向外打开,形成一种大宇宙观,诗写的大气(磁)场,由内而外,立于根又向四面开展,诗人的骨子必须流淌着本民族,本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个人到他人再到人类大视野,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内在精神气质,避免陷入文化的浅滩区,在自己的小情小爱中喋喋不休。

三十二、“根性写作的六大尺度”:①、他必须是一种全新的诗歌语体。②、存在着的生命表达。③、无功利性的超然写作。④、拒绝的姿态;拒绝一切无关于诗歌艺术的外在荣誉,拒绝与任何虚空写作价值体系或第三方鬼混,产生暧昧不清的关系。⑤、永远的民间立场。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在诗歌写作中获得绝对的自由。

三十三、“根性写作内外两种存在形式”:具体来说,根性写作不是狭隘的指向某种写作,她不反对任何形式诗歌写作,比如陷入无聊的口语等之争中去,她反而鼓励更多诗歌形式的存在,只要是存在之思即符合根性写作,但根性写作也要警惕那些人神合离虚假的,病态式的写作;这种比下边这种应该要抽象一些,表现的不是那么的明显,不易察觉,言说上表现得极端一些,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第二种也就是外部存在形式就非常明显了,诗中常常会出现某个地方辨识度极高的意象符号,如毕摩、鹰、南高原、青稞、雪莲等等,这么说并非此种写作就有问题,相反很多诗人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如彝族汉语诗人群,藏族汉语诗人群等。

三十四、“现代科技下人性的诗意修复”  :今天,大家都忙于追求物质生活,没过多的时间关注下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那么的微妙,灵魂在生活中常常是缺席的,病态、焦虑、异化、荒诞……充斥着现实生活,很多人没有信仰,被欲望摆弄着,内心再也没了远古时期的宁静,而根性写作试图打通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进行‘此在’与‘存在’诗写,比如中国的诸子、魏晋、古希腊等人类思想黄金时代。

三十五、“根性写作思想”:根性写作思想不等于人类本元性思想,他只是人类本元性思想在‘此在’个体上展开并发生的效应,他只是一种诗想方式,不是概念。

三十六、“根性写作的意义”:我们清楚新诗是全盘西化时的产物,所以带有很多西方的文化特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摆脱此种语境写作,其次作为彝族及边缘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彝族和中国境内的其他民族一样崇尚万物有灵,但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与万物最原始的关系遭到了破坏,诗人成为了最后的巫者,走上了献祭的道路,如同里尔克这位大师,在西方价值崩溃以后,和其他德语诗人一样试途通过灵一物进行精神的自我救赎,这在荷尔德林身上更加的明显,所以读他们的作品诗义感是极强的,上帝死了过后这是西方大师们普遍采取的行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种信仰,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活着,我还在写这几个字就是我们还有种信仰,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元,可以这样说里尔克就是在他自己的那种根性宿命感下达到了诗学的另一个巅峰,所以说根性写作无论是对于诗歌写作本身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异常的重要了。

三十七、“根性写作的史诗情结”:这里史诗不是特指,而是一种‘天问’式的精神史诗巨著的泛指,或严肃写作。根性写作拒绝一切低俗、插科打诨、无担当的快餐式文化写作,尤其在今天这样的消费时代

根性写作及几点说明

 一、主体在场的根性写作

首先何为‘根性写作’,在我看来根本写作就是一种依托母族文化,用现代汉文表达再借鉴西方表达技巧的新诗歌语体,他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单向性写作:①简单的用现代汉语加几个具有母文化特色的意象诗歌写作。②脱离母文化虚无缥缈的高蹈写作。简而言之,就是人主体的不再场,比如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汉语诗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今天,全球一体化下,边缘文化几乎陷入了失语的尬旮境地,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不再去思考,诗写,熟视无睹,会不会陷入另外一种无效的,虚假的诗歌写作中去?就是言说主体的缺席,这或许也是导致我们的诗歌写作一直在重复的重要原因吧,这里请允许我啰嗦,进一步阐释‘主体缺席’的两层意思:a:普通上的“我”不再场b:“我”在场但和周围的事物没发生某种联系,第二种比较迷惑人,常常会给人以一种幻觉,以为自己昨天和今天写的是两首诗,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思考一下,你都在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上边的②和b是相对应的,我们都清楚,你生活在这片土地,或区域,那么你的人生轨迹必然和这里生发着某种联系,而有些诗人虽然人生活在这里但诗写却和这里没发生必然的联系,这种行为我们是不是可以视为是一种精神出轨的行为?

二、根性写作的背景

在论根性写作背景时,我想分两个大的环境来谈,第一、整个汉语诗歌环境,为什么呢?我们应该有这种意识,大师或者一个实力性诗人绝对是把汉语言写到,发挥到极致的人,彝族汉诗也如此,我们是用汉语表达的,所以必须研究每一个中国诗人,尤其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诗人,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在诗歌探索上走弯路,当然这仅仅是从语言方面来说的,我们还是回到整个中国新诗源头上来看,新诗是全盘西化时的产物,所以带有很多西方的文化特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摆脱四不象写作,这种情况下彝族汉诗此种行为就更显意义了。第二、彝族及边缘少数族裔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彝族是一个崇尚万物有灵的民族,但今天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与万物最原始的关系遭到了破坏,诗人成为了最后的巫者,走上了献祭的道路,如同里尔克这个大师,在西方价值崩溃以后,和其他德语诗人一样试途通过灵一物进行精神的自我救赎,这在荷尔德林身上更加的明显,所以读他们的诗宗教感极强,上帝死了过后这是西方大师们普遍采取的行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种信仰,之所以今天我们还活着,我还在写这几个字就是我们还有种信仰,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元,可以这样说里尔克就是在他自己的那种信仰背景下达到了诗学的另一个巅峰,所以说根性写作无论是对于诗歌写作本身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都异常的重要了。

三、根性写作的尺度

为何写作?首先写作就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也就是说当你在写诗时,不是真的你在写诗,而是诗在找你,让你用笔把她记录下来,所以说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存在着你的经验,体悟,瞬间的生命表达……那么何为根性写作的尺度?第一、满足开头的三点要求。第二、她必须是一种全新的诗歌语体。第三、存在着的生命表达。第四、无功利性的超然写作。第五、拒绝的姿态;拒绝奖,拒绝一切的外在荣誉,拒绝与任何官方或第三方鬼混,产生暧昧不清的关系。第六、永远的民间立场。第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在诗歌写作中获得绝对的自由。

四、根性写作的内外两种存在形式

 具体来说,根性写作不是狭隘的指向某种写作,她不反对任何形式诗歌写作,比如陷入无聊的口语等之争中去,她反而鼓励更多诗歌形式的存在,只要是存在之思即符合根性写作,但根性写作也要警惕那些人神合离虚假的,病态式的写作;这种比下边这种应该要抽象一些,表现的不是那么的明显,不易察觉,言说上表现得极端一些,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第二种也就是外部存在形式就非常明显了,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辨识度极高的意象符号,如毕摩、鹰、南高原、青稞、雪莲等等,这么说并非此种写作就有问题,相反很多前辈诗人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如彝族汉语诗人群,藏族汉语诗人群等。

五、根性写作的特点

根性写作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冒犯,打破陈规,深入到语言思想的绝境之地,进行存在诗写,再次创造,当然这是要立足于上边三个条件之上展开诗写的,绝非无目的形而上写作。这种写作目前还很少有人去实践,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大部分诗歌写作者只是为了在一些公开的刊物上发表作品,获得一点世俗意义上名利罢了,甚至他们(她们)根本就没看到诗歌的永恒性,当然这和根性写作没什么关系,根性写作永远坚持自己的诗歌艺术理念,我想这也是诗歌最伟大的地方吧,明知自己的诗歌写作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可却还一意孤行为这个情人去献生。

根骨写作

一、根骨写作的存在之思

根骨写作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生命状态,说明你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所思有所想,你这个人还是湿润着的,饱满着的,比如在中国的少数族裔诗人除了作为个体的生命意识外,群体及其它我们无法置身事外,当我们一出生下来就和这个群体、社会有着紧密的关联,根骨写作拒绝虚无,或就是重塑一种诗性的当代担当意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是“人”的属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更是如此,大多数人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大家宁愿上网张贴复制也不愿意动脑去思考,而且随着本能的一些东西被机器所取代,人开始走向异化;在失去一些最本真的东西,也就是诗性品质缺失,苍白,这个世界除了苍白还是苍白。

二、根性写作的荒野美学

荒野,野生野长,粗粝,自生自灭,一种未经过现代科技处理过的原生性写作,正所谓生活在别处,有点悲凉,顿悟的意思,但又符合一个自然人正常机能结构审美范畴内,不知这样表达妥不妥?古装剧给我们的映像文人都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然而事实相反,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都是硬汉,我身边的诗人老师朋友就很多。这么说并不代表荒野美学就是诗,她只是诗人或作家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和一种精神文化活动而已。

 三、根骨写作的必要性

①当诗从神的灵感上解放下来,赋予人的气息,我们才会觉得这是一首真正意义上有血有肉的诗,从而传达出人性部分共通性生活体验,在内心形成某种共鸣,于是大家就觉得这样的诗就是一首好诗,写出了自己内心想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神秘的部分,没错的,这是一首好诗的基础,但我也想说好诗不仅仅如此,尤其一些能够留世的旷世杰作。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都知道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小孩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哭。其实他(她)哭的时候并非感到了痛,只是对这个刚刚到来的世界不信任,对情感的依赖性较强而已,这段话我只想相对性的佐证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的苦难是没有眼泪的,是具有历史性的,一个人只要还能哭出来那都不能算是苦难。② 现,很多诗都伦为了低级趣味,肤浅的表面文字,和岛国洗脑肥皂电视剧有得一比,当你心情糟糕时可以读下,用其它方式娱乐,还不如看这样的文字,廉价又换来开心一刻,何乐而不为?话说回来这样的写法如果搁在八十年代,那绝对的天才,比如口语倡导者,很先锋,当然,这样的写作不能和口语划上等号,真正的口语写作很高级,更加接近诗歌本质,在这里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一个问题:在诗歌写作中有没有永远的先锋?先锋是否有时效性?先锋的对应物,处理过于极端会不会变成一种诗歌现象等,如果我们稍留心下,那些天天在说诗远离了群众之类的,也并不懂诗,就我个人来看中西方诗歌艺术永远都是小众的,绝对精英化的,一些能够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或诗也是通过政治干预的效果,所以说今天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文艺作品并非就代表了当时最成熟,最优质的文本。

四、根骨写作的创造性直觉

系统解说创造性直觉的应该是法国哲学家雅克.马利坦,他在《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一书第四章中详细的论述了智性、想象和感觉从灵魂中流泻出来的顺序,要点是区别精神的无意识与自动的无意识,用大篇幅文字讨论了诗性直觉的诗性认识,对诗性认识的产生、构成和实质等,我想后边很多诗学理论是得益于此书的。大家清楚直觉是种非常奇妙的感应,很多人说直觉是艺术创造的基础,柏拉图还提出过“灵感说”,这让我想起大凉山彝族神鬼巫神文化,这些都是自动无意识下的灵直觉创造,而根骨创造性直觉就是回归根骨、山野、大自然写作。上古时期,人类得内心是十分安静,单纯,富足的,而今的人们在自己制造的概念,象牙塔,智力空间里,象极一只做垂死挣扎的狮子,无一点生气可言,还谈什么创造?

        根性写作如何本地现场经验化处理

我们清楚,一首好诗,是要满足多个条件的,其中的技巧、语感、语义……这些较为明显的构成要素首先都会成为一种现实被第二方所接收,这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自然性,也是人身上某些机能的必然性。如何写出一首好诗?毫无疑问,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大量的阅读,这是基础,兰波的“通灵论”恐怕也和大量阅读,诗写有关。那么如何去阅读?: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他呢平时也喜欢阅读,也偶尔写诗,尤其阅读一些西方大师的作品,但后来他渐渐失望了,对西方,对现代诗,“现代诗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自己说的。我颇为不解,后在QQ空间翻找读了些,阅读后我不敢说什么,更谈不上指点什么,我自己都还在学徒期,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的写作是有问题的,下边我就结合我朋友的例子粗浅的谈谈“彝族汉诗”如何现场经验化处理。

 一、意象

首先一首诗中意象是十分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在意象选用方面就特别的讲究,几乎古代诗歌大师些都是意象使用高手,尤其中国古代关于意象的专著也非常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意象在诗中的运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诗人所面临一大问题,也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话不多说,回到本文:“彝族汉诗”如何进行现场经验化处理之‘意象’的使用。

a、意象使用的就近原则。何为“彝族汉诗”?前边专文谈论过,不再重复,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彝民族世代生活在祖国的大西南,而这里连绵群山起伏,形成了特地的地域文化,所以在诗歌写作中意象要使用你熟悉的,贴近你生活的,比如我生活在四川大凉山,平时很少见到大海,就不会因为读了几首普希金关于大海的诗,就跟着去写海,这样显得不真实,也写不出好诗来。

b、意象使用的可感原则。什么叫意象的可感原则?可感,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清楚你生活在某片区域,那么你必然和这里生发着联系,尤其对于彝族这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民族,流过家乡的每条河流都在身体内奔荡着,化成血液的部分,所以这些都是意象使用最佳的选择。

c、意象使用的大众化原则。有很多朋友善意的提醒过大凉山彝族诗人,诗中大量充斥着:毕摩、索玛、经文……等诸如此类的意象,会造成诗歌严重同质化,对于这种观点,我想他们没看到彝族汉语诗歌写作实质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诗歌写作大量同质化都是诗人缺少创造力的结果,和意象应该没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

二、根据地的建立或地域诗写

我们最初学写诗时,没那么多的诗想能力,所以会在某个前辈诗人的语境中打转,想用拟人句等最基础的修辞方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劲的拼凑文字。其实现在想想,我们当时再怎么写,也不会有像样的诗出现,一是我们诗歌启蒙阶段一般年龄都很小,二是我们根本不会本地现场经验化处理,在这里我们还是归类下本地经验化的几种情况。第①种是主体,当人作为主体时,一般“我”会也第一人称强行介入,情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强化现场经验。第②种,无人称,指代不明,用其它物质进行强化,比如意象等,情感表现得不突出。第一种有启蒙色彩,写作具有不稳定性,第二种是任何一个成熟诗人最后都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恒久性,所以说要立志献身诗歌事业的作者,到最后还是要建立根据地或地域诗写,这里的“地域”并非地理范畴上的范围意义,而是一种精神,维度……的指向,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三、强化本民族文化记忆

文化是我们永远不能泯灭的记忆,就像一块胎记,那么本地现场经验和民族文化记忆有何关系?我个人觉得本民族文化是我们诗写的活源头,就像彝民族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等,这些本来就是诗,充满魔幻的诗,但在诗写过程中需要我们很好的处理好“根性写作”的三要素:①本民族文化②汉语③西方技巧,进行原生性存在诗写。去过西昌奴隶博物馆的朋友都知道,没去的我强烈推荐你去,去了你绝对的震撼,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在现代3D技术下竟焕发出如此强有力的生命活力,那一刻你会因为自己想象力的贫乏而气恼的。

四、精神气质的本地经验化

当你阅读了很多书后,要懂得进行再创,本地,个人的经验化,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发生在拉美的文化大爆炸,我们先看外界是如何说这场文化活动的: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承继了拉美传统文化,具有实验性的一场文化运动。我个人觉得这是精神气质本地经验化最好的例子,类似的还有俄罗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立足本地文化,再借鉴先进文化,基础上再创。我们清楚彝民族民间故事、史诗,经词等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而我们在创作时,这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把我们的这些传统文化化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再用先进的表达技巧,从而达到精神的本地经验化,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绝对的震撼。

            根性写作创造性

为什么是根性写作的创造性?而不是根性写作的先锋性?原因很简单,就我个人来看‘先锋’一词非常值得怀疑,先锋是一个对应词,应该有时效性,所以在论及根性写作时我一般都叫做‘创造’力,而不是先锋性。这么多年来“先锋”一词已过度被消费;先锋诗歌、先锋……。动辄就在某种文体前加先锋,不加先锋感觉就找不到诗写的意义,诗写得不到承认也是因为先锋;民间,总之千奇百怪,着实让人想不通,所以根性写作不叫先锋写作,他只是根性写作,或创造。那么何为根性写作的创造力,如何创造力……请容我慢慢说来。首先根性写作的创造力,不仅根性写作,世界上任何一种有生机写作都是创造力行为,但在这里我着重谈谈根性写作的创造力;在诗写中我们应当有种意识,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智性的东西,过度的、强行介入诗写领域,我们必须有所警惕了,诗歌写作正在往一个概念上走,一切的写作都在静止,太可怕了,这种虚空容易磨掉诗人的激情,使自己的诗写走进一个死胡同。世界上所有语种中我个人觉得德语是具探险意识与精神的,之所以出了那么多诗哲,应该和前者有莫大的关系,我过去一段时间非常迷念德语诗歌,现在如此,很大的一个原因,用稍微土点的话就是:刺激。那种在感性与理性,思辨中,现代与古代中找到的平衡点,让我深深的迷醉其中,这和弗洛伊德有关系,比如晚上做梦:高空往下跳等是有联系的,感觉就在一种元价值中找到平衡点等等……。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写作(德语)是非常冒险的,我们必须也要承认德语是这个世界上已经写出最成熟诗作的语种之一,甚至达到了某种极致,这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抵到了诗歌本质,生命本质的诗歌艺术,比如里尔克、荷尔德林等,但他们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少,大家都清楚德国出现如此高度文化繁荣的背景,这里不再多说,所以开头我就说过德语极具探险性,除她本身外就是这个原因,考虑到这个问题根性写作张弛有力,思辨的把母源文化推到了最前面,保证我们的诗写永不枯竭,永远的创造,这样说有点形而上的意思,下边我还是分步骤详谈。

A、根性写作的创造力

一、 根性写作的创造力,这样说感觉十分的笼统,刚才也说过任何一种有生机的写作都是创造的过程,那么在这点上根性写作和其他写作有何区别?需不需要明确的定义下来?我想是需要的,就我个人而言根性写作必须是不断的创造的过程,我宁愿写得少,也不重复,在这里很多朋友可能疑问:如想做个有野心的诗人,那必须量要多等等之类,那我可以说:根性写作不神话任何人,不以任何言论作为诗写教条,包括中西方很多大师。当然,关于诗写量、重复等这些问题可以多谈下。首先题材,从古至今大同小异这就让我们很多诗人困惑了,很多题材已经被前辈大师们写到极致了,还有没有写的必要?很多诗人望而却步,自然,量方面就少了,确实这也是一个难题,但反过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或许这就是考验一个诗人题材处理能力的地方了,重复、形式,思维进入方法,气息,心理等的重复。帖几句我刻意模仿其他诗人气息的文字,有些时候为进入某首诗我会进行气息模拟,揣测,便于分析解读。月光冷冷的照着/宛如两道幽深的眼睛/远方太远,白茫茫的一片/他置身其中等待着一轮明月/从内心升上来/是远古的敌意?/还是无法预料的命运?/他置身其中等待着一轮明月/从内心升上来/他清楚他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再也无法回头/站在语词的中心/他已经离那些温暖的经文/越来越远/流亡/毁灭/这是他以前所没想到的。读这几句文字我感到非常压抑、焦虑、从第一句开始气息就在叠加,后边越来越有紧迫感,这让我想起W·沃林格的空间恐惧说,导致整首诗(姑且称为诗)无法展开,被紧压在一个空间,窒息而死,原因意象词语或整体的把握运用能力思维的调解能力……

二、波浪状的创造力

波浪,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根据风力的大小一直在做匀速度,除风力的大小外其它物质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何更好清晰的用文字表达,这样说应该比较的妥帖:相对性的静止或运动,也可以是永远的静止与运动,总体来说他是不变的,或应该说是有顺的运动,可以说是变的:它的波纹等一直在做运动,也可以说是静止的整体上是保持匀速度。波浪状表现在根性写作那些方面我还是一一罗列再阐述,根脉形式语言音韵气息……总之诗歌中所有的构成部分皆可由波浪状创造力导入,但是我下边说的这点比较重要:波浪状创造只有在已有的形体(状态)中才能发生效应,反之皆不成立,一簇簇,相互激荡,相互激活,相互促进,大家可以在脑海里想象下汽车发动机器上那轮链条运转过程。

B、根性写作如何创造力

一、根性写作如何创造力?三根写作:个人之根本民族之根人类之根,这三根也是同树同根,共承一脉,同结果子的关系。

1、个人之根,个人之根中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大量阅读,开阔视野,练习最基本的诗歌技术,观察,体悟……,这是个人之中的外部之根,而最主要的是内部之根:要学会生活,体验生活,首先你是个人再是充当其他角色,是你在写诗而不是诗在写你,当然,有些时候也是诗在写你,毕竟诗是意志(人)艺术的客观反应,这是人最本真内心潜在的艺术要求。说明:“意志艺术”是德国哲学家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首提,我这里是借用。

2、民族之根,民族之根好理解,也是根性写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民族与个人之间要拿捏到位,你的容度,刻度,尺度要量好,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是你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专家,不一定达到学者水平,但要融入进你的骨子里面去,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3、人类之根,只要你把个人之根与民族之根运用到位,就会从根性上散发出人性之美,艺术之美,诗歌之美,一切都有点天启,顿悟的含义,三根的集汇点,又是一个新生命源,一切的出发点,回归点,永不枯竭,只有写不完的诗章,等待你去喷涌而发。

根性或“三根”之间的关系

     三根:个人之根、民族之根、人类之根,颇有点三角形原理的意思,相互链接、互相支撑、方可稳定下来,而且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成型或塑造一个完整的诗歌写作谱系或就是根据地的构建,这里请容我进一步解释我所理解的诗写‘根据地’。一说到根据地大家第一时间本能的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狭隘的区域地理坐标轴,为什么说是狭隘的呢?这涉及到两个问题“本我”“自我”,我这样说并非故作高深,往另一个方向去引导,而是这些就是我们必须要说透,解透的几个问题,而且至关重要。首先‘本我’,本我是人最本能,无意识的原型特征,非理性欲望,以前说过的根性写作创造性直觉也属此种类形,大凉山很多诗人在这方面做过偿试,想了解的朋友可以下来找作品阅读,尤其以长组诗为主,而“自我”是经过知觉参与较理性的认知。上边那种情况就是属于“自我”本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受到某种知识在脑海中成型,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也就是后天部分知觉的加入。

回到初始三根写作问题。

A、三根中的个人之根:三根中把个人之根写到最前面,这并非就是说个人之根最重要,相反,三根同等重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个人之根既是诗歌写作之源,也是回归点,换句话说就是你为什么写诗的问题,或许这样说有点抽象,如是在电脑上写作,可以绘图表示,非常的形象,但现在只有在脑海中想象,过一遍,加我文字表述。

a、一个人为什么写诗?有些时候恐怕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写诗,这就说明人有些时候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写作的,也就是在非理性,感性,意识,无意识,直觉……等,中间没有明确的界定,是一个模糊的状态,上边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答:很多写作者大多都是一个非理性,无意识下写作,就是一团黑,未达到一个澄明之镜,很多朋友可能疑问,诗歌写作本来就是一种呈灵性的写作过程,没必要挖那么的细,这样做无疑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找麻烦,但根性写作则不然,根性写作认为只要未处理好这个问题,那都属于诗歌启蒙期写作,而且认为这是任何一个诗人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写诗就是修行,最终达到澄明之境,在诗歌中找到光明,沐浴光明,使人身心健康,当然,这层意义上的根性写作是有别于道家,佛家,禅家思想的,不能浑为一谈。

B、民族之根:民族之根,这样说还是比较的抽象,到底什么是民族之根,比如彝民族,什么是彝民族之根?祖先创下的文字、天文历法、史诗、经文……这些是不是彝民族之根?肯定是,但也不全是,具体到诗歌上又做何解?具体到根性写作上又做何解?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民族之根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人之根才能确认下来,下边我们还是以彝族汉诗为例进一步探讨。

b、到达绝境之地,抛开一切非诗的部分,追求永恒的诗歌艺术,对诗不麻木,永远的创造,从一而终。这是我经常在说且努力这么干的一件事,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坚守下去,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对诗的追求,呵呵,我们还是以彝族汉诗为例做民族之根探讨,很多朋友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彝民族诗人大多都也组长诗见长,什么原因?前边说过那是因为彝民族有这个诗写传统,史诗,经词等等之类,应该有关系但不仅仅如此,有兴趣的朋友可做研究,但彝民族诗人组长诗见长这也是事实,而且非常魅力成功,这些作品是达到了整个汉语诗歌写作水平了的,我做点的分析,首先这些诗原创性极强,也就是创造力,而在短诗上就无法体现出这种创造力,这些作品原创性体现在那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性或自觉根性写作,在个人之根中自觉民族之根最后连成一体,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原创之美。

C、人类之根:说到人类之根不好理解,是诗人整体人类意识?世界眼光?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但这样说过于偏面,没到位,很多诗人强调世界意识,那么什么是世界意识,诗歌的普世性价值?比如诗歌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大而空洞,一来就是世界,人类等等之类,你说这种能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把自己放置在救世主的地位,在向普通的生命宣谕,反过来那些在写小生命,表现小情小爱的未必就没有世界意识,在根性写作中我想用树状集来表示,可以用图绘表示,但这里只能用文字阐释。

C、从个人之根到民族之根再到人类之根,到底什么关系,个人之根与民族之根已做简单的分析,现在我们可以把三者联系起来用树状集表示,首先我们清楚民族之根必须通过个人之根才能进一步得到确认,那么个人之根与人类之根又是什么关系?民族之根与人类之根又是什么关系?我们首先把三者放在同一平面空间或树状形上,可以是概念,然后做这样的推测:个人之根、民族之根、人类之根,后三者相互叠加,树状上相互重合的空间越来越多,而现在反过来从人类之根、民族之根、个人之根也做同样的推测,是不是相互重合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三者之间有个重合点,也就是集汇点,新生命源,一切的始发点与回归点。为了更加的清晰我再用字母表示:个人之根为A、民族之根为B、人类之根为C,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由A可以确认B、由A可以确认C、但BC不能相互确认,从CB再到A也不能确认,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除非虚拟世界。

“根性写作”及几点想法

一、

何为“彝族汉诗”,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边一篇不成文的诗学随笔中是这样说的:一种从自发到自觉,在文化上认同度极高的,不依附任何话语权的独立诗歌艺术写作,因作文需要再次引用。‘彝族汉诗’不言而喻,‘彝族’是一个族群,群体的指称,这也就涉及到了今天要谈的核心,作为个体的生命意识与群体之间的诗写关系,我们先来看个体与群体这对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打开这道诗门的重要关键点。从政治,人类学范畴来看,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人都是从群体向个体解放的过程,或呈直线式发展,当然这是对某一时期相对而言的,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变量,相反,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个人本位是通过他人的认可才得以确认下来的,这就说明个体与群体并非有些人所说的是紧张相对,而是相互依存的。

二、

集体记忆理论开创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如此定义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这个群体可以是一个宗教集团、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这种记忆可以是分散的、零碎的、口头的,也可以是集中的、官方的、文字的,可以是对最近一个事件的回忆,也可以是对远古祖先事迹的追溯。”那么我们来看生活在祖国大西南的彝族汉诗群,首先我们都有相同的文字,相同的习俗,相同的节日,共同的心里特征……。这在无形中给我们艺术创造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等,所以在彝族诗人,音乐人作品上对共同祖先,文化追认感是极强的,换句话说我们都在以一种间接性的方式集体参与了历史进程里,而后又变成了个人的记忆历史经验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形成了生命中不可泯灭的印记,直到我们最终离开人世。

三、

任何优秀的诗人都不应该纠结民族性与个人本文之间的关系,当一个诗人只懂得处理个人情感时,这样的写作是有局限性的,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诗学的构建要比诗歌文本重要,更具历史性,当你还没形成成熟的语体,在整个汉语诗歌语境中,那么诗学永远要比诗歌文本重要,诗歌写作最后还是要回归诗歌本身,小资情调写作,肤浅式写作只能算是诗歌启蒙期写作,所以深刻很重要。其实诗写中并不一定要分什么民间和官方的,但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官方体制的很多弊端,不可能出现大师,精神上有太多的暧昧不清性,一个人最终还是回到自身,就像诗歌,我们不能不面对作为“人”所面临的那些问题,写诗歌永远不能脱离‘人’,要有人味,人性写作:苦,乐……

四、

我们彝族大部分汉语诗人阅读量不够,我觉得大家可以购一批好书直接闭关,找个地方边读边进行诗歌创作,新中国至今,彝民族除了刘尧汉先生等几位,还没有那一位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就诗歌来说只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勇于挑战,探索,大诗人极有可能,尤其大凉山,大凉山不同其它彝区,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还是一块未开发的原生文化矿厂地,所以有无限多的可能性,毕竟创造要比模仿难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