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静心mm71n0detx 2020-09-05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活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里。我们拼尽全力扮演着好儿女、好父母、好伴侣、好员工的角色,但却总是轻易地便在一声负面回应中溃堤不已。

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为什么我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我究竟在期待谁的认可呢?

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作者解析了深埋于我们潜意识中,被我们视以为常的“羞愧感”。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讲述,了解这种深层心理机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觉察和接纳它,不再让它伤害我们内在的小孩,也不去扮演无意识的伤害者,把这种感受加诸其他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身上。

  本文选自: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作者: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

译者:方志华、李淑娟

采编整理:苏息坊

1

被我们惯以为常的羞愧感

我的堂弟曾有一次邀我婶婶、叔父一同参加成长营,他与他父亲同坐在圆圈的中间,老师请他分享一个自己深藏的痛苦。他说,他的痛苦就是父亲经常爱拿他和住在欧洲的堂兄(也即我和我哥哥)作比较,我们兄弟俩因“事业有成”而在家族中享有光宗耀祖的盛名。他记得父亲是这么说的:“希望你能向他们看齐。”这句话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工作坊中,我的叔父听着听着落下泪来,并为带给他儿子这个伤痛而道歉。讽刺的是,虽然我是把堂弟比下去的对象,但堂弟的经历感受也同样活生生地适用在我身上,我一样逃不开这种被比较的羞愧感受。

我讲这个故事,一部分是因为它有个美好的结局。我和堂弟各自历练过这么多内在工作之后,都来到生命中一个愉快又充实的境地。这个故事触动我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使我们拥有充满关爱的父母亲,我们内在仍旧不免产生羞愧感。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会以我们的本质受到外界回应的程度,来发展出自信、胆识以及自尊。这个现象是发生在年幼之时,我们感受到被父母悉心照顾,一举一动被父母看到、听到,受到父母的支持、引导,就算只是一点初露头角,也会让父母引以为傲。

但相反的,如果我们被丢进一个不合本性和天赋的模子中,别人的期望和投射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儿地往我们身上丢,如果天生的活力被内疚和糟糕的感觉给抑压住,如果感受到没有人需要我们、或是自己被人苛刻相待,那么我们自爱、热情、自发和真实的基本核心,将会被自我怀疑、恐惧、缺乏安全感以及自我毁灭给遮蔽掉。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与自我分离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深陷于去变成另一个不像自己的人。

我们很难去期望父母们能将他们意识里行之有年的价值观、成见、期望和信念放在一旁,就为了能真正地看见他们的孩子。他们有太多恐惧,这也是为何有99%的小孩,会受到羞辱,感到羞愧(或许说99%还算乐观的)。

2

羞愧是什么

羞愧基本上是一种无力感,会深深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或是无能的。在羞愧中,我们丧失了以放松和准确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回归中心的内在感受被空虚感所取代。我们与生命的鲜活能量失去了接触,无法再相信自己,并丧失了感受和表达自我的能力。这股羞愧的暗流一直隐藏于我们的内在。

当内心有羞愧时,我们会摆荡在自己很棒和很糟的感觉之间。在生活中,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认可、赞同、成功或接受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当我们遭受失败、拒绝、感受不到尊敬和欣赏时,又会觉得自己很糟糕。我们的自我感靠外在环境的堆砌,相信如果得到渴望的认可、爱、尊敬、赞同、名声、财富,或是期待已久的接纳,日子一定会好过得多,羞愧感也会自动消失。

在我了解羞愧以前,曾经永无宁日地一直想努力证明自我的价值,没有意识到还有别种生活方式,也没有察觉到,我试着让自己好过一些的方法,其实都是缘木求鱼。

现在,我认清了羞愧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大多数人在照镜子时,马上就面对着自己的羞愧。羞愧带来攻击、批评、谴责、论断的声音,像是“你太老了、不够漂亮、太严肃了、太肥了、太痩了……”不论那声音在讲什么,我们照镜子时对自己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在批评。我们可能想去修饰所看到的,但却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掩饰的。

当以羞愧这一自我认同形象来生活时,我们不是夸大自己就是自我贬抑。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活在补偿行为中,就是垮了下来。

羞愧模式之一:补偿

习惯以补偿行为来掩饰羞愧的人会坚信,这世界只有“胜者”和“败者”。而且他们努力确认自己是“胜者”,并且一直保持“胜者”之姿。

我们也许已经知道自己补偿的模式:可能是运用自己的性感、魅力、才智、抱负、敏捷,也就是任何自己喜爱的自我形象以及让自己能受到瞩目和认同的事。我们会去做任何可以补偿的事,像是强迫行为、上瘾、可自我满足的事,只要可以逃离感受或是可以不必认出内在的羞愧核心,什么事我们都会去做。

活在补偿行为中的人还可能习惯性且无意识地去羞辱别人。他们甚至相信自己的羞辱是有正当理由的。

羞愧模式之二:崩垮

当我们被羞辱时,我们内在的某处开始紧缩,而我们也失去了和自己的联系。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觉和能量,情感不再真实自发地流动,而是变得害羞、迷惘、退缩和没有安全感。

我们一直处在充满批判声和谴责声的攻击中,破坏了从羞愧泡沫中走出来的所有努力。无论做什么,永远不够好。在人际关系里,经常感觉不到自己,也无法表达自我。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没人会喜欢我们,每次被拒绝或被批评时,只会更确信自己的确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断地自我比较,然后总是觉得不足,内心的结越打越紧。

3

羞愧的肇因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羞愧的故事,了解自己是如何地受过羞辱,会带来内在对自己深深的悲悯之心。知道自己的故事并不意味着要一直沉溺在责备或痛苦中。当发现自己的纯真和信任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时,我们可能会需要经历一段愤怒和感到被背叛的时期,但疗愈羞愧是一条重要的灵性通道。从不否认羞愧开始,诚实直接地面对,看它是如何发生在我们身上的。

作为一个小孩,在尝试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看着父母、老师、兄妹这些大人为我们举起的镜子。我们对自我的感受都来自这些镜子的反射。

如果镜子反射的是积极的面向,我们是被爱的,我们的创造力和感受是有价值并且受到支持的,我们就形塑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自我感。例如,如果我们早年对性的探索是受到尊重和支持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论语言或非语言上,都没有学到性是不洁的、错误的或有罪的;又如果我们的父母以健康的态度看待性关系,那么我们性关系的发展也会是健康的。这在其他方面的能量和感受,像愤怒、喜悦、隐私、沉默、悲伤、恐惧或是创造力上,也同样适用。

对我们能量和感受最初始的信任,能够建立起内在的根基,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一个安定之锚,我们凭借着这个信任感与他人和世界互动。这让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我们感受到和自己身体的联结,并相信自己对外在现实的评价和响应。

但是,如果镜子反射出拒绝、批评、过髙的期望,和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的标准,如果镜子告诉我们,我们的价值是基于我们做了多少,那么我们的自我感会破碎不全,羞愧自此而生。

我们所接收的羞愧程度,取决于消极的镜面反射有多强烈,还有它发生得有多早。任何形式的身体虐待,对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会深刻地破坏他或她的人际界限,并且使他或她的自我感破碎不全。性虐待(在成人和孩子间任何形式的性关系)的破坏更为严重。性虐待在爱和性之间划下一道深深的混淆和冲突。

我们的羞愧也来自于情绪虐待的诸多形式,比如小时候大人不要我们、接收到父母一方的紧张或不稳情绪、被批评或被羞辱、被施舍恩惠(小孩子实在太不懂事了,一切都要靠大人)、被拿来跟别人比较、被教导要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让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压抑、在情感上必须照顾父亲或母亲、没有大人注意他的存在、没有人听他讲话、或大人一直给各种建议等(这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一些引起羞愧的常见原因:

· 在情绪上、身体上,或性方面的任何虐待。

· 从父母、老师、宗教人物和其他权威人物那里接收到的消极和压抑的人生态度。

· 小时候不觉得自己有人要、或被人接受。

· 觉得自己被施舍恩惠、贴标签,被当做小孩般地对待,而没有被对等地尊重。

· 常被拿来与兄弟姐妹、其他家族成员、邻居、同学或朋友作比较。

· 被评判、被嘲弄或被羞辱。

· 生命的能量受到压抑。

· 不觉得自己的感觉、意见,或是直觉是有价值的。

· 一直觉得有压力和被期待成为某种人,或成为某种并非出于我们自然本性的人物。

· 在家中被操控成要扮演一个不适合的角色,像是照顾者或是代替父母的某一方或双方。

羞愧很少来自恶意,它大多来自于无意识。大多数父母都缺乏技能和觉察,可以让自己以不令孩子蒙羞的方式来养育小孩,除非父母做好自身的内在工作,可以不掩饰且感受自身的羞愧感。

多年来,运用羞愧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养育形式,例如,宗教的抑制、压力、髙度期望,甚至是身体的虐待。而这观念将随着时间改变,未来人们将了解到:孩子对自己有一种直觉的知识,孩子所需要的养育方式是能学着去发现自己的这份内在知识,并且信任自己的这种直觉。

4

允许羞愧

羞愧让人感到自己无能,当它支配我们的生活时,我们不是活在补偿行为中,就是处于崩垮状态里,而这两种状况都无法回到真实的自我。如果不能认出同时接受自己的羞愧,并对羞愧感做些工作,我们将会不是自暴自弃,就是不断地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让自己精疲力竭,我们依然困陷在“丛林”里

然而,一旦开始自我疗愈的内在历程,就会看出羞愧是一种自我的错误概念、一种虚假的身份认同,它建基在负面的制约上,是一种对自己的虚假感受。

当我们看透谎言,并开始用一种自然和爱的方式再次体验自我时,整个人生观也会跟着改变。我们的人生,再也不是为了满足那不可能的期望和迎合别人的赞同而活,而是学习放松和对一切心怀感激。一旦我开始学习什么是羞愧,当它出现在我的情绪能量里、想法和行为中时,我就能认出它来。我认出了“羞愧的念头”,也注意到羞愧如何让能量降低。

我开始可以认出那些会引发羞愧的特定触发点,像是跟某人在一起时会让自己觉得比较差劲或是无能,又如某人对我们说了些什么,结果我们带着很不舒服的感觉离开。我们去看望家人(这是一个引发羞愧很普遍的触发点),结果过了一阵子,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过得很好。

我太受到羞愧的束缚,以至于常常无法实时做出响应,或在需要设下界限时,无法为自己站出来。我常若无其事地让事情过去,即使内心深处有个小小的声音说:“等一下,这样感觉不对。”

要跨出疗愈羞愧创伤的第一步,就是从了解、察觉和接受开始。我们有一段痛苦的过去,已发展出受伤的自我感,并且遗忘了真正的自己,这些都是羞愧的一部分。然而,这趟穿越羞愧之旅,可以为心灵带来深度和悲悯。

当认识并感受到自己的羞愧时,也会看见并感受到别人的羞愧。这让我变得柔软,与人相处时更自然,也更容易与自己共处。当懂得自己曾经走过的历程时,就会用一种崭新的途径调整自己,好懂得别人的创伤。

有一次我去理发,看见一位女子刚做完头发正要离开美容院。我从镜中看到她照镜子后走出去的模样,知道她对自己并不满意。这让我想到多少人活在羞愧中,但是却没能看穿羞愧的谎言。

练习:探索羞愧

1. 羞愧的经验

下一次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沮丧、自我批判时花点时间感受一下身体的知觉。

· 这种羞愧的经验,实际感觉起来像什么?

· 你如何释放自己这样的情绪能量?

· 什么样的念头会划过你的脑海?

· 在那一刻,你的生命态度是什么?

2. 羞愧的触动

特别注意一下,什么会让你觉得很糟、情绪低落和自我批判?

· 是有人说了什么话吗?

· 是你对于某项你无法胜任的事感到内疚吗?

· 是你觉得遭到某人的拒绝吗?

· 是某件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期发生吗?

3. 属于自己的羞愧故事

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

· 还记得你觉得羞愧的那些时刻吗?

· 过去有没有你身边重要的人物,经常批评你?

· 过去有没有你身边重要的人物,你老拿他和你自己做比较?

· 过去有没有你身边重要的人物,会在身体上虐待你?

· 你重要的生命能量:性、愤怒、喜悦、悲伤、创造力……在什么状况下会受到压抑?

· 你的母亲和父亲对于生命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他们如何看待性、愤怒、热情和喜悦?

相关课程



9月12日,林芳竹老师“第四面墙艺术排列”五日工作坊将在苏州开启。

带领她走上利众之旅的胡因梦老师曾称赞她,有着具足疗愈能力的“情绪管道”,排列风格“浑然天成,自成一格”。

这次的五日工作坊将聚焦学员的核心生命议题,解锁其中深层的业力模式和创伤,帮助我们超越头脑认知,洞见生命困境的内在根源,拥抱内在的疗愈力量,获得生命方向的洞悉和主体力量的凝聚。

课程还余少量名额,欢迎有意愿深度探索、转化自己的伙伴一起加入。

课程详情请点击海报:

更多课程信息请咨询工作人员:

Jul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