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鲁克 | 卓有成效的五项习惯。

 标准生活 2020-09-05
德鲁克思想的精髓,往往湮没于似是而非的解读之中。准确理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中的五项习惯,是躬行的前提。

管理者面临忙碌但低效的窘境。

管理者是组织的“囚徒”:时间基本上不属于自己;被扑面而来的急事儿推着走,穷于应付;协作难,还不如自个干;被内部事务缠绕,脱离客户等等。如果不建立卓有成效的习惯,管理者注定“一事无成”。

若想在组织中取得卓越的成果,将组织从“负累”变成助力自己成功的积极的力量,管理者需要建立五项习惯:

—— 善用时间。

—— 要事优先。

—— 重视贡献。

—— 扬人之长。

—— 精于决策。

这几个词经常见诸文章和管理书籍,以至于显得有点儿土,不“高级”。因此,也经常遭到误读。如果准确理解了德鲁克的意思,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及其“有力“的。


01

善用时间:不是能把24小时用得足足的。

用时间绝不是把日程排的满满的,把24个小时用的足足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做往往是卓有成效的敌人。

善用时间,是指:

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块地投入到最重要的、最创造价值的任务当中。

德鲁克给我们的建议,可以与巴菲特的投资实践相类比。巴菲特的成功关键,在于把资金集中投入到少数最优质的企业当中,以赢得丰厚的回报。如果你把自己看作是一家公司,时间(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管理者需要把时间资本从各种低回报的、没有回报的任务中撤出来。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一些文字容易产生误导。比如减少时间浪费、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合并起来、统筹利用等。鲁克提示我们:

大部分人采用的方法是把次要的工作集中起来处理,从而在两个这样的时段之间腾出一块时间。这样做的用处不会太大,因为在他的脑海里,高优先级还是给了这些次要的工作。

善用时间,并不是把最创造价值的任务塞进日常忙碌的间隙里,而是围绕它重构时间投入的习惯。


02

要事优先:不只是能分清个轻重缓急。

分清轻重缓急、抵御住“急事”的攻击,当然非常重要。德鲁克的建议不止于此。组织无法要事优先,更大的敌人是:成功的过去。

想方设法,摆脱成功的过去

人遭遇了重大的失败,改正并不太难,他们能检讨自己。可是昨天的成功,却能留下无尽的影响,远超出成功的有效期以外。尤其危险的是,有些活动本应该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却没能产生效果。过去的成功和活动,往往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是,这些过去的成功和活动最需要无情的检讨,否则组织的血液都流失到这种自我之中了。而且这种“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往往占用了组织中最能干的人才,却还说那是“值得的”。


因此,
要事优先,更是指:
1)拥抱未来,而非沉湎于过去;
2)抓住机会,而非沉湎于解决问题。

德鲁克告诫高层管理者,切勿屈从于紧急事务的“压力”。“因为所谓压力,总是偏爱机构内部的事务,偏爱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忽视未来,总是喜欢危机而忽视机遇,总是倾向于急功近利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视而不见,总是看重紧急事务而对关系重大的事务反应木然。 

不把战略性资源,浪费在非战略性机会点上。


03

重视贡献:不是指工作勤奋,有执行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要把工作与公司整体目标、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忙碌之余,他们会经常从手头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思考“对我服务的组织,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他强调的是成果和责任。

不能以勤奋自诩,更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喜好、专长和所谓责任心做事情。最关键的,是做“正确的事情”。

重视贡献,是指:

摆脱专长的限制,摆脱本部门的限制,关注如何为整体目标做贡献,关注如何为组织外部的客户创造价值。

在《管理的实践》当中,德鲁克用三个石匠的故事,对专业人士进行了告诫。

“专业人士”的破坏力

有个人遇到三个石匠。他询问三个人的工作,第一个人的回答是“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人在非常投入地工作,每个细节都努力做到最好,回答说“我要成为全国手艺最好的石匠“。第三个回答说“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德鲁克说,最麻烦的,就是第二个石匠。组织需要分工,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但是德鲁克敏锐地发现,专业人士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做着做着就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要设计一套业内领先的体系要启动一个极具创新性的项目“……
当专业人士用专业本身而非贡献作为评价自身的标准时,他们就会成为破坏组织协作和绩效的黑暗力量。

唯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04

扬人之长:但不是无原则的因人设事。

只想规避短处,团队注定平庸。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他知道只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的,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所长——用其同事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身之所长。利用好这些长处可以给你带来真正的机会。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

扬人之长,是指:

摆脱专门抓人短处的坏毛病,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卓越的习惯:更关注别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对下属、对上司、对自己,均是如此。

既要扬人之长,又要避免因人设事

通常是先有了某一个职位,再物色人选来出任该职位。这样的步骤往往导致物色的对象是一位“最不至于出差错”的人选——也就是“仅合乎最低要求”的人选。其结果,自然难免都是平平庸庸的人选了。
但是因人设事更不可取。一个团队围绕主管的个人喜好转,是走向败坏的开始。对于管理者而言,既要扬人之长,又要避免因人设事。因此,就必须养成敏锐的识人能力,同时要善于将人和事更有效地匹配起来。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要说人的能力,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不喜欢笼统地说某人是个“能人”,而只会说某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方面是个“能人”。这些管理者总是结合具体任务来寻找别人的长处,以达用人之长的目的。这也意味着这些管理者在用人时必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抓存在的问题。

人无完人。求全责备,只能选到平庸的人。而且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以及领导力领域的研究都显示,真正卓越的领导者,都不是全才,而是在少数领域特别突出。

领导力的发展,不应该只盯着补短板,更应该想方设法磨砺其长处,使长处真正变成突出的优势。

你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还是长处?


05

精于决策:不是指努力找到唯一正确的选项。

面向未来,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德鲁克在书中开宗明义: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对”与“错”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一项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

拥抱异见

许多教科书说,决策来自大家一致的意见,其实不然。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因此,优秀的决策者要拥抱异见。

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开放性思维,是我们教育的短板。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教育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唯一真理观,只会导致封闭的思维。

谷歌几乎没有录用那些在高智力挑战题中获得高分的候选人。原因很简单,这些人擅长完成有确定答案的题目,但现实是开放性的,没有确定答案。

决策不是找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在可能都正确的答案中,做出慎重、艰难的选择。

 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