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年市值涨了15倍:以史为鉴看中国平安投资价值

 新用户41015886 2020-09-05

​​有投资者吐槽,中国的核心科技分两种。一种是浓香型,一种是酱香型。

网友跟贴,不对啊,还有两种,一种是生抽,一种是老抽。

又好笑,又笑不出来。。。

美股看科技,A股看消费,但同时兼具“金融+科技”属性的中国平安,和大批承载中国基本面的核心资产类似,躺平在地板价区位。

核心资产的担当:让利实体经济

眼下,中报季步入尾声,银行让利1万亿卓有成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中报齐刷刷地显示,净利润同比降低10-11%。受疫情影响,一方面,它们主动下调面对中小微的贷款利率,让利实体经济,净利差缩减;另一方面,提高逾期贷款拨备率,做实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水平。

作为输血实体经济的主要通道,它们默默承受着经济基本面的压力,堪称中国真正的核心资产。中国平安,保险资产4万亿,平安银行资产规模也有4万亿,主要也都投向了实体经济。尤其是保险资金,一不能买土地,二不能买房,主要投向债券和权益市场,服务于中国实体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在疫情大背景下,金融机构无法独善其身。

平安2020年中报里,净利润同比下滑近3成。但在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谢永林看来,平安的业绩依然担得上“稳健”二字。这该如何理解呢?

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财务官姚波解释道,平安是唯一一家率先实现IFRS9的保险公司,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平安的净利润波动加大。目前,平安3.44万亿的保险资金中,有17.2%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上半年,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波动加大,导致了投资收益的减少。

此外,去年上半年,由于受到一次性退税等影响,平安净利润的增长幅度高达68%,利润基数很高,今年再迭加疫情,对投资、信用风险均有影响,进而也影响了净利润数据。

若拆细板块来看,主力板块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依然同比增长6.3%,达到8054亿元;而科技业务营运利润同比高达23.5%,成为增速最快的子板块。此外,平安银行尽管净利润同比下滑11%,但实际其营收增速依然维持在15.5%的高位,利润降速几乎全部因为多提拨备导致。2020年上半年,其在不良率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情况下,将贷款拨备覆盖率提升到214.93%,计提上升了31.8个百分点。

长江证券研究所分析得出,上半年平安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其准备金增提44亿元、减值损失同比多提10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同比由+279亿元变为-49亿元、去年税收返还等一次性因素提高基数105亿元等,净利润表现基本符合预期。

近年来,平安一直推行营运利润的概念,即扣除掉这些非经常性损益后,更能体现经营真实水平的利润数据。而且分红率也直接挂钩营运利润,而非净利润。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导致代理人无法正常线下展业的情况下,平安的营运利润依然高达764亿元,实现了同比1.2%的稳健增长,年化营运ROE也达到了21.6%,中期每股股息达到0.8元,同比增长6.7%。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环境中,平安随势调整的同时,依然表现出了稳健增长和超预期的分红水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中报发布当天,中国平安A股不跌反涨,收于77.89元/股,微涨1.89%,说明市场亦平静接受。

改革:若势在必行,那就先行一步

市场对平安的关注点,与其说在业绩上,不如说更关心寿险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从2018年开始,平安一直着重进行寿险改革。平安创始人兼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担任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寿险的关键是人。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陈福指出,个险代理人的渗透率已经到了顶峰。欧美代理人渗透率的天花板是0.8%,而在中国,保险行业代理人数量在2019年底已达912万人,若以8亿城镇人口来衡量,渗透率超过1.12%。未来依靠堆积低效代理人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寿险经营模式由“人情销售”将转向“专业销售”,如何招募及培训专业代理人将成为行业新命题。

除了渠道瓶颈,宏观环境、消费者需求、人口红利以及科技应用的飞跃,都令寿险传统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若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平安会先行一步。

“改革是痛苦的,没有快餐。转型非常难,但我们必须要做。”平安联席CEO陈心颖指出,此次寿险改革涉及4个方面。

· 发展模式整体改革,从规模转到“规模+质量”;

· 营销体制改革,以前从总部到一线的代理人有七层之多,这种金字塔人事管理制度不高效,要做数字化经营和管理,平安有模型可以协助到总部、营业部、代理人到客户;

· 产品策略改革,一直以来平安从保险保障的产品,推动“综合金融+”,现在也推动“寿险服务+”,打造更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差异化的产品,难度非常大;

· 渠道改革,线下和纯线上的传统模式都是比较单一,要找出一条中间路线融合线上线下。

陈心颖透露,平安上半年业绩下滑,有疫情的影响,也有平安主动调整代理人结构的因素。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高潜能优才数量达10万,同比增长1.9%;上半年新入职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在新入职代理人数量中占比33.9%,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

陈心颖同时披露,现在平安有5000多人在推动寿险的数字化转型,从主顾开拓到互动,到寿险促成,再到服务经营这四步,300多个动作全都数字化。这次改革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2019年年底开始第二轮,有15个试点项目在推进,目标是今年年底有信心完成所有试点,明年开始大规模推广。

16年15倍,以史为鉴的投资选择

历史上,平安曾经出现过两次营收同比下滑。一次是2004年,一次是2008年。

也正是在2004年,平安经历了寿险的第一次改革,同样经历了两三年的痛苦时间,当时的改革主要着眼于两点,一是代理人优化,一是流程革新。2004年的那轮改革中,代理人队伍从32万瘦身到20万、从投连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退出银保渠道。同一年,上海张江的平安后援中心开工奠基,投资超过10亿元。

当时,按照马明哲的思考,所有不需要面对面接触消费者的服务,都要集中到后台系统里来。而且这个后台的服务容量要足够深,能容纳平安未来10年的发展。不过,这项改革当时同样困难重重,既有搭建IT系统流程的繁琐,也因为权力的集中收拢,面临各地分机构分公司的抵触。而且短期内,在财报上只能看到大笔的投入。

2006年6月3日,平安集团全国后援管理中心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经过长达5年的紧张筹备与建设,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一站式、标准化的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带来了标准化服务、客户资源的打通,能有效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也正是基于这样打通所有数据的集中式后台,平安的“综合金融+”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并奠定了此后长达十几年的竞争优势,为平安成为全球保险品牌NO.1立下汗马功劳。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回首历史的时候,当时的改革如此必要,如此具有前瞻性,但和今天一样,当时的资本市场对“改革”同样半信半疑。2005年,中国平安港股的K线盘恒了一年之久。但2006年,随着中心的建成,平安先是在1月份冲过1000亿港元市值大关,在12月再次翻倍,突破了2000亿港元市值。

今天,平安的市值是1.4万亿元,自2004年启动改革,16年收获15倍涨幅。无论是时代的转换,还是平安自身往上突破,意味着必须自我革新。和2004年一样,改革从来都是牺牲短期利益,着眼未来,做正确而难的事情。本轮改革亦然,短期内,平安需承受代理人数量下滑和新单业务增速的放缓等,换取的则是长期的发展优势。

拥抱互联网,坚持科技投入,做长期主义者

两轮寿险改革,均依托于IT科技的投入和数字化转型。

陈福认为,未来的保险业一定要拥抱互联网。在中国,截至2020年3月,网民总规模达9亿人,渗透率高达65%,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拥抱互联网,某种意义上就是拥抱未来。

但眼下,传统保险巨头的互联网步伐参差不齐。一类只搭了个网站APP,还处在互联网拓业的初级阶段;而一类选择依托支付宝、微信体系,这类虽然流量起势快,但入口被把持,缺乏与客户的直接勾连。

2004年的改革,就让平安深刻享受了IT和数据化的红利。而在新时代,平安几乎是一众传统保险巨头中唯一手握互联网头等舱船票的。通过打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平安多年来集聚了大批互联网用户,平安中报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达5.6亿人,较年初增长8.7%;上半年新增客户1809万,其中来自五大生态圈互联网用户的新增客户为640万,在新增客户中占比35.4%。与此同时,平安仍有3.76亿尚未转化为个人客户,转化潜能巨大;平安旗下5款APP的注册用户量过亿。

在平安的生态圈内,板块业务的互相支持力度加大,综合金融模式威力凸显。如平安银行以“商行+投行+投资”的综合模式服务战略客户,以线上化方式服务小微客户,推动客户分层经营。2020年上半年,团体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70.2%,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68.4%。

而疫情也让平安多年积攒的线上势能进一步发挥出来。平安科技业务板块继续高速成长,营运利润同比增长23.5%至40亿元,其中,平安好医生市值较年初实现翻倍,累计注册用户达3.5亿人,合作医院增长至3700家,疫情期间累计问诊规模达到17亿人次,极大缓解了公共医疗机构的问诊压力和聚集风险;陆金所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同比增加8%,至3747亿元;“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09亿,较年初增长17.8%。亮点纷呈的背后,是平安多年来长期坚持投入的成效。广发证券研究指出,股价涨跌长期看是称重机,在过去8年时间里,平安显著跑赢太保、国寿和新华。

这也正是在2020年中报里,马明哲再次长篇阐明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改革创新,贵在不忘初心”,“平安不仅要成为规模最大的寿险公司,更希望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成为行业的标杆。面对未来的变革,平安希望主动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

价值股与成长股的历史性背离

在雪球上,业绩稳定、锐意改革,且拥有稳定管理文化的平安拥有大批铁粉。“平安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股价太久没涨了”,ID名为“东先生”的活跃博主如此总结道。

这不仅是平安的困境。银行、保险、地产在经济中堪称中流砥柱,但尴尬的是,在看多中国成为历史性浪潮的时代里,眼下,这类真正承载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资产,似乎并未在估值上被归为核心资产。

A股的当红炸子鸡,海天味业,最新市值6114亿元,2019年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速22.6%;

茅台,最新市值2.26万亿元,2019年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速17%。

反观银保地,银行、地产类市盈率只有5-8倍。

如工商银行,最新市值1.67万亿元,2019年净利润3112亿元,同比增速4.89%。保利地产,最新市值1934亿元,2019年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增长40%。

即使身处朝阳赛道,受代理人增速放缓、利率下降影响,目前保险股同样处在估值底部。按行业估值口径PEV(市值/内含价值)计算,平安目前仅1.05倍PEV,在招商证券郑积沙团队看来,平安的目标估值应当在1.50X,对应目标价112元/股,上涨空间44%。

事实上,成长股和价值股的股价背离,已到达历史性高点。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推出的2020下半年展望报告指出,量化分析显示,全球范围内,价值股跑输成长股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历史极端。因此接下来,价值股、周期股将开始跑赢。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布局的机会。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