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鹰击长空186 2020-09-06

孟子之学是先秦诸多流派中儒家学说的第二大流派,孟子之学虽在儒学范围之内,但是却与孔子之儒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孔子以仁作为天下之道,孟子则主张提倡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核心政治理念,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尤其是近代以来,以国粹派,现代新儒家,大陆新儒学为代表的各种杂门流派也把孟子的这一理论看做是孟子民主论,并夸大其贡献和社会价值。认为孟子最先提出民主体系,提倡民贵君轻。其本身便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同时压制皇权,而可形成近代以来的君主立宪制,从而使君主专制体系转变为民主政治,认为文化的复兴必然要回到孔孟。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其实这种毫无逻辑的臆想和主观臆断也不过是感染自己而已。我们先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孟子所生活的时代大致为战国中期。而孟子所要提倡的完美的政治理念也并非封建君主专制,而是延续夏,商,西周以来的完整礼乐制度和体系。周王室出天子,分封天下与诸侯。诸侯对各自管辖地域有效管理,并各自形成地方政权。

这一政治逻辑,不要说是春秋时期,即便是在西周末期也已经宣告死亡。而儒家在当时作为彻底的复古流派,却对此极为坚持。认为历史和社会只有退步,退回到原来的起点,才能够解决当下的各种社会问题。但问题在于,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学派而踌躇不前。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孟子大声疾呼,君轻民贵,社稷次之。其内涵的逻辑与理论究竟是什么?

社稷自然指的是天下,但是这个天下是诸侯国的天下吗?很显然,但凡有点儒家伦理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一天下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指的是整个国家,而在先秦时代,指的自然就是周天子的天下。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内涵的第二逻辑就是民贵,但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民众都存在不同阶级。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经济基础,包括政治理念和诉求都有根本不同。究竟是以哪一个民众体系和阶层为贵,何者为最贵?商人,血缘远之贵族,农民,庶民还是黔首?其中有的有经济地位而无政治地位,有的相反。

有的什么地位都没有,有的自身的自由还没有得到完全解放,有待于进一步解放的奴隶新国人。究竟孟子之民所指为何?可以说,没有人给出明确的界定和答案后是更是在毫无逻辑的前提之下,完成了自己政治理念的构建。在没有逻辑泛泛而谈之下,谈何具体的施政方针与方法?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第三个内涵逻辑便是君轻。回到孟子的时代,当时还不存在整个国家统一体系的君主集权和君主专制。那么这个君,到底是天下之君,周天子。还是一国之君诸侯王?此所指为何?按照儒家的传统理念和体系,那么君王一定是诸侯之王,诸侯之君。毕竟儒家想要回到的是传统的礼乐制度之下,以周天子为尊,诸侯次之的状态。

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周天子沦落,百家诸侯用强,战争不断。所以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明确孔子的民贵君轻理论。其核心并且正式的理解是重视民众,但是什么民众没有指出。之后要明确天下概念,最后削弱诸侯,重塑周天子权威。

这一理论体系在封建专制时代,也真的如我们常规理解概念当中的孟子的民主吗?

首先,政治理论,政治概念和政治伦理,只能体现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以特定历史人物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看法。虽然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但是之所以在孔子孟子生前奔走呼号,而不见效仿必然有其内在的不可行性,即便是在封建专制时期亦是如此。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很多为政理念其实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为政方针。因为涉及到具体的政治措施的时候必须要有完整的内在逻辑性,还要有可操作性,更具有方法性。三者缺其一,那么这种政治理论也只能停留在空泛的科举考试之中。而不会有实际效用。

而孟子的这一理论在于现实做结合之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分歧。所有的人都效仿,并希望孔子的理论能在自己所统治的王国里成为获得民众支持的绝佳理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当涉及到具体的治国方法的时候,普通民众通常意义的理解其实与帝王并不相同。往往普通民众更多存在意淫的想法和部分,而帝王则更注重实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调节。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很多人都把孟子看作中国最早的民主体系思想家。认为民贵君轻这一理论完全是铁证。但不得不说的是,不论是孔子,孟子也好,还是整个儒家后学之辈也罢。完整的政治理念是民为国本,君为政本,君臣相济,国政安。可以说,当看理论的时候,我们完全无法想象,能够把孟子之论与帝王之术想结合起来。

甚至认为这是后世帝王通过孔子孟子的这一政治理念而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做出的阉割改变。但是我刚才说过,如果一个政治理念,其诞生之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符合现实的政治内在逻辑和可行性。那么它唯一的归属就只有现实政治统计的工具和口号而已。恰巧儒家便是如此。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表面上中国两千年以来的皇帝,官僚,还有科举者都在修习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理论,但是在实际的政治效用上,这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出现了单纯的政治理论与政治现实背道而驰,完全违背的现象。那么这种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未免对待传统文化贻笑大方。

帝王之术?妖魔化的背后是人人急迫掌握的现实

很多人在谈及帝王之术的时候,总是用各种恶意的形容词去形容这种权术。似乎把封建时代的所有黑暗都加在了帝王之术而造成的社会积弊上。其实说到本质,帝王之术也不过是一种统治方法论。不要说是封建时代,就包括资本主义时代和今时今日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这种权术也被广泛应用。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你可以看不起,但确实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社会的种种弊端也并不是这种权术能够衍生出来的。在一个人类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往,有联系,就会有矛盾。而权术只不过是一些人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在矛盾出现以后随之出现的,本质是用来解决矛盾的。并非因为有了帝王之术才使得社会像历史悲观者所想象的那样出现各种与理想的违背之可能。

其实说到政治理论上,我们一直坚持民贵君轻,但是在政治实践当中却完全颠倒。在民众角度的考虑,确实是极大的政治违背。同时也想不通,为何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但孔孟之道,自古便缺乏具体的方法论和内在逻辑。所以刚才说过,只能成为政治实践当中的一大工具,成为帝王之术的一个工具。那么我们站在帝王的角度去看待民贵君轻,其实一切迎刃而解。

民贵君轻的政治逻辑与现实对应并不难!重点不在君王而在民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中,帝王之术都是皇帝必修之课。皇帝从幼年之时的蒙学。再到专一修习对国家和民众统治的政治手段和方式,两千年来从未违背。可以说,不论是封建统治者也好,官僚也好。他们自小便在四书五经之中,知晓了民贵君轻的理念。抛开所谓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以及对封建时代的种种偏见,我们单就考虑这些皇帝们是怎样理解民贵君轻的?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刚才讲过,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核心理念是指诸侯为轻,天子为尊,重天下,以民为本。而在封建时代皇帝们所信仰的民贵君轻之核心理念是皇帝为尊,巩固天下,以民为本。其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普天之下王土已经没有诸侯之分,民贵君轻的理念,更多的是希望身为帝王的皇帝们能够自发的通过学习这一上古理论,保证自己对于治国理政,富民强民的政治理念。

是将这一切寄托在君主圣明的基础之上。这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也出现了极为工具化的演进方式。是帝王之手所掌握的单纯政治理念而已,不仅是所谓的政治逻辑。就连包括当初的理念核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人认为这是历史巨大的失败,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便是后世儒家一直坚持的民为国本,君为政纲。

孟子之学提倡民贵君轻?为政现实中本为帝王之术,不必阉割,篡改

从这一个角度来讲,其实并无错。民始终是重要的,但必须接受统治。君主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个硕大中央治理体系的核心。对于帝王而言,重视民众,就具体最现实的做法,便是开垦土地。有人说帝王使用土地捆绑民众,也有人说是帝王通过开垦土地安抚民众。不论何种解释,让民众去耕地,让人与地相结合,再通过各种社会和地方治理体系保证地区治安,以达到最基础的社会平衡逻辑。

使民众可以安居乐业或者杜绝造反。这便是得民心,这便是以民为贵。君为轻,并不是君主的地位,而是君主在具体事物当中的作用。他是一个精神与权力的符号,所以在为政实践当中。民要承担具体事务,承担整个中央专制体系的框架运转,这便是封建体系之下的民贵君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