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7724字,阅读约需19分钟)
把“思维”画出来: 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思维导图对思维训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学生画导图有助于学生关注文本,帮助他们整理对文本的观察和思考; 当学生各自完成导图的绘制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我画的导图在细节上是否完善?我对文本的观察还有哪些欠缺?有哪些地方考虑得不够全面?我在思考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天下第一楼》这篇课文涉及人物关系的分析,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为深层次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故事情节之社会实质的理解,故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其他叙述性文本,分析人物关系都十分重要。我们从学生的思维导图里不难看出,人物关系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通过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件分析得到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再通过这些关系去观察、探讨存在或出现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这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情节。 我认为,小说教学中很多时候对情节的分析都是不到位的,但如果用好思维导图,教学或许会有更大的效益。 话剧《屈原》是否适合思维导图?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辩证看待。我认为这里其实不太适合用思维导图来对《屈原》进行情节分析,因为戏剧是要把情节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分布压缩到舞台上来表现,其本身是在淡化情节,它有时间的限制。《屈原》的选段没有复杂的情节,所以这个地方不适合使用思维导图。但是,在人物关系分析上,它仍然是适合的。选段中主要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它的抒情对象包含了很多人,那么屈原和这些抒情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觉得这里就可以运用导图整理出一个以屈原为中心的人物关系网,通过这个关系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屈原对于不同的抒情对象,其情感表达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然后我们便能发现其中的文本结构:对某一类对象,情绪有类似处,抒情是集合在一个层次中的;而对另外一类对象,它又集合在另一个层次当中。 综上,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还可改换为“文本结构图”。很多时候,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是支离破碎的,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获得一个整体的认知,我们可以经常让学生画出文本结构图。这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理解复杂文本能够起到很大作用。
学科教学: 《登飞来峰》这首诗,看似浅显,但其中有一些观察点值得琢磨,比如“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一句,“闻说”只是表示“他听说”,并不是王安石登山亲自看到的。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也都很虚。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就是飞来山上有一个很高的塔,只是陈述了山上有座塔这个事实,基本上不算写景;第二句上文也提到了,则是表达听说的情况,也不算写景。而后边两句都是议论了。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算不算写景呢?这肯定是王安石在飞来峰上看到的浮云,但在这个句子中“浮云”是“不畏”这个动词的宾语,它是在这个句子的议论中被点出来的,所以也不算什么写景;第四句更不用多说了。 所以这首《登飞来峰》其实根本就没写什么景,但我们又觉得它里边有景物,为什么?是因为它有一堆名词,它谈到了山,谈到了塔,还谈到了浮云,这样就使读者产生一种有景物的印象。我认为合理的看法是,这首诗存在一些景物的元素,但是并不存在对景物的描写;整首诗是议论的,其中的景物元素只是顺带出来的。 因此,《登飞来峰》这首诗主要是在表达观点,这也可以看得出宋诗喜欢议论的特点。那它议论的东西是什么呢?老师们讲“最高层”,很容易想到王安石曾做过宰相,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最高层”似乎就是政治上的最高层。其实这种理解我认为是非常牵强的。尽管王安石确实是身处政治上的最高层,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首诗,就完全符合逻辑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像杜甫登上峰顶,也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但你能说杜甫身居官场上的最高层吗? 那这首诗里的“最高层”是指什么?在飞来峰上,他站在塔的最高层,当然就视野开阔,不怕浮云遮蔽——因为浮云在下边,根本遮不住他了。所以说,这两个句子,是根据眼前所见的景象而生发出来的观点。如果只是说到政治最高层,我觉得实际上是削弱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价值,因为这首诗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阐释的是一个普遍规律:只要你站在最高层,你就能望得远,你就能高瞻远瞩——这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读书做学问方面,只要登上更高一层,都能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受。 我历来说,读文学作品,不能牵强地搞所谓的“知人论世”,把文学压缩到一个很狭窄的层面。文学艺术应是具有超越性的,它所表达的,是人生的普遍道理。 此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写这首诗,根本不受风景的牵制。他写登飞来峰,我们一般会预期他写飞来峰上的风景,但实际上王安石对你所期待的风景几乎只字未提。“我是王安石,我是‘拗相公’,我就是要说我的想法和感想。”这里边也折射出王安石自以为是、以我为主的性格特点。王安石就是这么强横,这是他的性格。宋诗里多议论,重理趣,这种现象跟重视情韵的唐诗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也是有差异的,宋诗中有很多作品也讲情韵。 所以我觉得王安石这首诗,第一,是它代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第二,这首诗也是他个人性格的折射。我的这番诠释,个人认为是相当深入的,而我也没有越过文本边界去谈——无论你对文本的解读多么深入,你都必须立足于这首诗,在文本里下功夫,不要轻易越过文本的边界。 接下来说说《望岳》这首诗。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年龄不大,但这首诗他写得相当的老道,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首诗的分析。 就杜甫这首诗,我首先提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这首诗是四联,标题和正文之间是怎么关联的? 我们在教学生读诗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先看标题,那应该怎么看呢?标题是“望岳”,就是望泰山。光看这两个字没什么意思。那么我们看标题,真正要看的是标题和正文之间是怎么发生关系的。 问题二:这首诗既然写的是望岳,肯定要表现泰山的特点。泰山的特点应如何去概括呢? 这指向的是概括能力。 问题三:基于前文的分析,还有一个更高级维度的问题,就是这首诗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是一首经典诗歌。它的经典性又体现在哪? 于是我拟了一个主题——从理解到鉴赏,我们是如何去发现文本的。所谓发现文本,就是我们自己要去读,自己要去体会,自己要去分析。很多时候老师在做备课工作的时候,不是在发现文本,而是在消化教参。 这里分两个环节来说。 第一个是诗歌理解的环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个诗一句一句读懂。第一步,老老实实把这个文本翻译一遍。这对老师来说并不困难,虽然学生也许会存在一些问题,但老师稍加点拨应该就没问题了。这只是文意理解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整理,整理我们的理解,并把这些诗句串联起来。 这首诗的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在说泰山很大,绵延在齐鲁大地上,山是青色的,没有终结,你看不到它的终点。 第二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这句话很抽象,“造化”就是天老爷,就是大自然。“钟”就是聚集。上天把神秀之气聚集在这里,意思是说泰山比其他地方更加的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个“割”字,很有力。泰山山脊把泰山割裂成了南北两面。山的这一面,是晓,另一面,是昏。这是很夸张地在说泰山非常的高大。 第三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就是在胸口前回荡;“生曾云”,生出层层的云,这说明泰山很高。泰山很高,人站在山上,而云都涌到你的胸口来了。“决眦”就是眼眶裂开,“决眦入归鸟”,就是眼眶都要瞪裂了你才能够看到归鸟入山,说明鸟是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你要瞪破眼眶竭尽目力才能看到。你可能发现,第三联很奇特,诗歌的标题是“望岳”,但这里不是在外面望岳,而是人站在泰山之上往外边张望。 第四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写的是自己的愿望:我会登上泰山的绝顶,去俯临天下。这里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览众山小”,是抒发抱负。他这抱负很大,众山都匍匐着变得卑微了。但杜甫说话还是比较有分寸,孔子是圣人,他可以“小天下”;杜甫是贤人,他只敢“小众山”。 这四联信息的交集,就是它们的共同点,其实都是在强调泰山的大。整首诗串起来,它无非说的一个意思,就是泰山很大。只说泰山之大,就相通于最后一联的胸襟之大。杜甫写泰山着意于表现“大”这一特征,就是在为最后抒发他自己的情怀铺路,他的目的就在于抒发自己襟抱之大。所以这首诗里边,他写泰山写得简括而奇特,他不写泰山的岩石,不写泰山的松树,不写泰山的其他风景,这些东西几乎都被回避了,他把他的笔墨全部集中于泰山之大。所以这首诗如果最后要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大”——不管是泰山,还是杜甫的胸襟,都是要突出这个“大”字。由于杜甫没有细写泰山的景物,所以这首诗并不能体现泰山具体的风景特征。更直接地说,这首诗你不需要亲自到泰山也写得出来。这首诗里不存在具体的、可以证明你亲自到过泰山的证据。也许你可以通过杜甫的编年史发现杜甫这个时候是已经到过泰山了,也没关系,那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来我们对标题和正文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分析。从“望岳”这个标题出发,联系文本正文,你可以轻易发现,这首诗前面四句是在泰山之外望泰山,后面四句是在泰山之上望外面。这首诗都扣住了“望”字在写,但是前边四句是在望岳,后边四句却不是望岳,而是从岳往外边望。这个角度和层次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金圣叹对这一类杜诗,一般都分成所谓的“两解”,也就是中间拦腰斩断,直接分为两个层次来加以解释。其中这首诗是比较典型的。 基于前面的分析,你可以思考第三个问题,即杜甫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对于诗歌,你当然可以说对偶之类的修辞手法,但我觉得这些东西不是要点,这不过是大量古典诗歌的共性。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我认为是想象,运用大量想象,以虚写为主。前面都已经分析到了,这首诗的标题是“望岳”,但是却完全不说泰山的具体景象、具体地点之类的东西,全篇基本上都在利用想象,尤其后边四句,想象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由此我判断杜甫在本首诗中所写的泰山,其实是他心中的一个虚像。我在上文中也提到,不到泰山也能写得出这种诗。摒弃对具体景物的展开性描写,去除细小的描写,有利于凸显泰山之大,进而表现襟抱之大,这便形成了景物对象和人之情感的高度统一,这就是所谓的景物和情志之间的高度一致。 这首诗如果要用一个听起来像套话的短语去评价它——“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真是相当贴切。这首诗虽然是杜甫20岁出头时写的,但是写得这么老道,看得出这个人确实很有才。
融通思维: 在更高的维度上构思教学 第四,跨学科的联结。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本身就涉及很多方面。 所有学科都需要运用到语言、文字,这就涉及到语文学科方面的东西。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不多赘述。说简单一点,语文阅读涉及的文本,不一定只是文学的文本,还可能是历史、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各种类型的文本,阅读这些文本,就可能涉及跨学科的知识。这是我从一般意义考虑到的几种融合。 来源 | 四川先行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新闻媒体出版运营中心 作者 | 罗晓晖,成都市教科院语文学科主任、国学研究室主任,成都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成都七中原语文备课组长。著有《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诗歌教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等。 编辑 | 辰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