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象派诗:走向孤独和诚实

 伊度人 2020-09-08

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诗有两大为世人熟知的运动或者说流派:一是表现派,一是意象派。表现派主要由一群德语系诗人推动,意象派则由以弗里特、休姆为主的一群英诗人发起,后来又由游历于英国的美国诗人庞德和爱米·罗厄尔大力推广。这两派诗虽然风格相异,但都能在现代美术中能找到自己的对应。表现派诗对应于表现派美术,意象派诗则对应于印象派的画。它们之间的区别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得清楚。对于表现派来说,无论是表现派的诗、美术、还是电影中的布景都强调设计(而非再现)的价值。因此关键词“表现”指的是一种创作或营造技巧。而意象派与印象派则因其采用的创作材料而得名,从其名称也可以看出来。表现派要比意象派更现代一些,对传统的反判更彻底。但是当表现派已被人们抛弃之后,现在仍然有人在实践一种改良或修正了的意象派。

  1

  意象派运动比较有趣的地方是它是一个纯粹的诗歌运动但更像是一种具有传奇性的政治运动。它有咖啡馆秘密集会,有召集人,有纲领文件,有以启发大众为目的的行动,有媒体造势宣传,有年度报告式小册子(即意象派诗人的年度诗集),有组织成员间的大量通信,以及成员之间激烈的路线党争等等。所以要研究意象派是一件很容易得到确切结论的事情。而且在诗歌史上,从来没有一种诗学流派能像意象派那么清晰明了的摆在读者面前。而且因其明晰精炼,它的出现曾经让当时还非常年青的大诗人T.S.艾略特感到非常振奋,他后来回顾说:“意象派使我们充满了希望,甚至当它本身还并非十分完美的时候,它似乎预示了一种形式:十分完美的诗能够在这个形式中写出。”

  因此意象派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建构了一个完整而明晰的诗学,此诗学以规则代替了技巧,其规则简洁明了,极易推广。意象派诗学主要由三条主规则构成。这三条规则由英国诗人F.S.弗里特发表在由艺术批评家哈莉特·芒罗创办的《诗刊》上:一,直接处理无论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二,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三,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句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进行创作。这三条规则里面,第一条要求使用主观或客观的“事物”作诗,意思是不要仅仅使用词语来作诗,词语一定要指向具体的诗人眼前的实景或心中的幻象,而不是抽象的修辞法或观念。第二条是说的要简洁,最好只使用白描。第三条是推出一种改良自由诗的方法,使之既能避免古格律诗的刻板又不流于散漫。这三条规则确实向诗人指出一种使作品达至完美的通关之路。就是现在的年轻诗人想写出完美的诗,也可以此作为参照。

  2

  在这三条规则中,庞德最关注第二条,就是要简练。他对诗歌中的赘词深恶痛绝,他最赋传奇性的轶事就是将一首长诗删了又删,最后只剩下三行,即《地铁车站》:地铁站/人流中攒动的面孔;/如水墨枝头花瓣点点。//这里,庞德的关注点其实是一种美学而非诗学。这种美学后来通过海明威的实践一跃成为现代美国文学的经典风格。无论是后来以卡佛为代表的极简主义,还是与伪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同声相应的非虚构写作都离不开简练和白描这两个词。庞德以一个洁癖症患者的偏执来推广他这种毫无赘词的意象诗,甚至不惜与其他意象派诗人决裂。

  不过,意象派诗歌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的诗,或者说其革命性实际上得自于上述规则的第一条,即:要以具体的“事物”来写诗。这才是一句明确的诗学主张。这是休姆和F.S.弗里特对现代自由诗进行深刻的研讨得以肯定的新诗学价值,他们对其中的革命性深信不疑。当然庞德并非认识不到意象派的这种内涵,他因为是偶然得之所以就把它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

  关于意象派成员F.S.弗里特、庞德、爱米·罗厄尔之间的恩恩怨怨,在这本<a href="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438575/">《意象派诗选》</a>(裘小龙译)的序言(彼德·琼斯著)中都说得比较清楚。这篇长达四十五页的序言像一部中篇小说一样精采。爱米·罗厄尔是另一位热心推广意象派的美国女诗人,她网罗了更多新诗人,使意象派变得更为庞杂,她的贡献或关注点主要在上述规则的第三条,即为以意象派诗奠基的现代自由诗引入了新的音乐性,即以“非押韵的节奏”构造的多音式散文。因此可以说她与F.S.弗林特、庞德各自对意象派诗歌的王国三分天下有其一。

  再回头来看,意象派诗以具体的“事物”来写诗,也导致了现代诗的另一个革命,即使诗歌变得更加私密化或个人化。这与西方经典中那种由呤游诗人在公共场所传唱的诗具有本质区别。由荷马、乔叟、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所塑造的西方传统诗都是面向公众的。包括与庞德同时代的叶芝,早期写得也都是公开化的传统诗。他们或颂或讽,或叙事或抒情,诗人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公众人物,一个面向大众的演说家。而意象派诗人,他们非常具体地描写自己周围的生活或心里的秘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私密化或个人化。而他们的读者也不是处于一个公众场所里的民众,而是一个处在自己房间里独孤的人。从公众化到私人化其实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走向。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等,都顺着这个趋势踏步而来。意象派或许只能算是这个大潮下的一个支流罢了。

  3诗歌与道德

  诗歌对人的作用向来比较隐晦,不过借此也可略作引申。人之一生离不开“冲突”二字,其中最重要的冲突是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冲突。公德要求我们“为他”(乐善发施),私德却要求我们“为己”(自我完善),谁能处理好其中的矛盾,也就掌握了处世之术。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环节都可看作处理这种公私冲突的进阶。诗的作用,就是教人以处世之道,使人性变得敦厚。传统的诗比较注重公共性事件,所以其处理的多是公德。而意象派的诗处理私人事务,自然是在私德方面给人以教诲,更准确的说就是教人以“修身之道”。

  庞德确实要为意象派诗赋予一种道德。他在为意象派诗学补充的说明中加以一句比较突兀的话:“尽可能多地受伟大艺术家们的影响,但要正派,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你所欠人家的好处,要么尽力把它隐藏起来。”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意象派诗人要诚实,对传统心存敬畏。诚实作为一种宝贵的个人品德。既可以使诗人走向自我完善,也能使诗走向完美。联想到海明威的文体和他那种诚实到让所有人都受不了的性格,可以看到庞德将人性的诚实与诗歌的精确、简洁联系起来的非凡洞察力。

  因此,意象派的诗是一种能使人走向诚实的诗。当然这本诗集里的诗并非全是庞德意义的意象派诗,更多是弗林特意义上的诗,既都是走向了个人化的诗——现代读者可能对此革新已经熟视无睹了,因为私人化的诗已充斥现代诗坛。而且现代诗人虽然写非常个人化的诗,但是也可以是一个公众人物,此中乱相已难以轻易辨识。

  补充:

  上面说西方的古典诗走向现代诗就是从公共化走向个人化,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从英国浪漫派的诗歌创作中就开始了。如拜伦、济慈、雪莱,但是他们仍然写作那些面向大众的诗,只是诗人自身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之中。之前那种公众的诗中,诗人几乎是隐身的。这是一个诗学上的重要的变革。并导致诗歌的叙述语言越来越主观化,但诗的内容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仍然是那些能得到公众普遍共鸣的内容。

  意象派是又一次修正。它原来是反对那种过度注重主观化的诗而出现的,创造了一种带有私密视角的客观化诗学。它主要受日本俳句的影响,但日本俳句主要受唐诗的影响。中国现代诗派别林立,但是现代有很多都是过度心理化,甚至随心所欲的写。已经与唐诗中的刻苦追求客观理性的意图相悖。意象派的诗亦可以对中国现代诗作一个修正。(作者:张旋)


  (免责声明:图文源自链接或网络,学习交流,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